说一说东北特色风俗都有哪些?
一、说一说东北特色风俗都有哪些?
我知道的东北特色风俗有扭秧歌和二人转,尤其是二人转特别的有特色。
我知道的东北民俗有立牛贴春联儿,他们叫春贴子,还有守岁。都是祈求好运,来年风调雨顺的节日。
有东北二人转,东北的小品幽默,转手绢等,这些特色带动了东北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
东北特色,黑土地,物产丰富,茂密的白桦树,参天的塔松树,松子,木耳,山蘑菇,大豆高粱,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冬天腌酸菜,各种干菜,大土豆,大葱,半倒驴〈绿罗卜),四季分明,在六0年大东北养活多少从各地的人,应善待大东北!
我知道的东北特色民俗有东北大秧歌,可以说是非常欢乐热闹了,十分闻名,大家都很喜欢。
二、东北有什么民风民俗?
饮食:特色―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东北民风民俗很有特色,比如东北饮食很朴实,他们的主食就是饽饽,各种饽饽只要是个东北人几乎都是会做的,一年四季也有相对应的种类。其次还有很多其他出名的美食,比如朝鲜冷面、豌豆黄。
三、东北民间手工艺及风俗有哪些?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东北的民间手工艺有:
木版年画 ,扑灰画,纸马, 铁画 ,烙烫画 ,彩蛋画, 羽毛画 ,麦秸画, 炕围画 ,民间艺人画 ,寺观壁画 ,内画 ,彩绘 ,漆绘 ,泥塑, 面塑, 糖塑 ,吹糖人, 糖画 ,蜡塑 ,雕塑, 瓯塑, 灰塑, 石雕, 木雕, 砖雕 ,竹雕 ,贝雕 ,骨雕 ,角雕 ,牙雕, 蛋雕, 根雕, 果皮雕, 果核雕 ,煤精雕 ,瓷刻 ,软木画 等等。
东北民间有一种奇特的习俗,俗名“抽地锅”,就是大家凑在地上的一个“土坑”旁去“抽烟”。那往往是一些打鱼的、种地的、赶车跑外的老板子们,有些时候跑劳累了,于是就说:“咱们抽地锅吧。”抽地锅,先要搭地锅。先找一块较为平坦的草地(或田间地头,或河边江沿),用锹或腰刀把地土挖成一块块的,然后起出来,堆成一个“锅”样。大约就有饭碗那么大,中间要留出鸡蛋大的一个坑,这称为“地锅”。然后将烟末儿堆放在“地锅”里面点燃。抽时,就不能用烟袋了。抽这种“地锅”要选苇秆来当吸管。
由于苇秆有“节”,要选那种节较长的直溜的芦苇来用。折苇秆时要注意,不能在苇子节处齐刷刷地折下,这样反使苇秆的“节”隔住了走气。要从“节”的里边一点折下去,使上下两头都通风走气才行。备好苇秆,几个人抽,就发给几个人。每人一根,趴在地上的“地锅”周围,把苇秆递到地锅的燃烟末儿上,便可以吸了。 抽地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民间行帮习俗。据查干淖尔打鱼的老鱼把头石宝柱说,从前的人都自己带着烟袋和烟口袋,但有时还是抽地锅,这因为抽地锅往往是大家凑在一块,能“聚”在一起,互相连抽带烤,有生气有人气。而且,抽地锅时大家“靠”得近,有什么悄悄话,都能交流。还有,就是这种抽地锅法可以让平时不抽烟的人也加入进来。因此抽地锅是一种“聚人”法。
长久以来,抽地锅一直流行在东北民间的一些行帮之中,成为聚伙、交友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如胡子,土匪,打鱼的,走船的,狩猎的行帮,常常以“抽地锅”为交结朋友的重要过程。因为“抽地锅”是面对面地认识了,是心对心地靠近了,不然不“抽地锅”。只有没亏心事,互相对得起,投心投意的人,才能抽地锅。这表示团结,是一伙人。还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出了山海关,不抽对火烟”。就是说人不能“抽地锅”。一旦有人让你抽地锅,当烟的火光一闪,发现你是陌生人,便会动手。这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抽地锅的人必须是熟悉的,同心对意的才行。
在东北民间,两伙人见面了,往往盘问:“你是‘里条’还是‘外条’?”(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如果对方说:“兄弟你忘了!咱们一块抽过地锅。”这就等于有了保障,是朋友,而且是老朋友。抽地锅在东北民间已成为“患难之交”的代名词了。但近代,由于行帮的逐渐消失,加之烟和烟具的普遍传播和使用,这种用苇秆来“抽地锅”的习俗已经彻底绝迹了。但作为历史上和民间中曾经存在过的生存事项,抽地锅的方式方法和规俗及来历,应该是东北重要的民间生存文化遗产。
东北的民间手工艺有:
木版年画 ,扑灰画,
纸马, 铁画 ,烙烫画 ,彩蛋画, 羽毛画 ,麦秸画, 炕围画 ,民间艺人画 ,寺观壁画 ,内画 ,彩绘 ,漆绘 ,泥塑, 面塑, 糖塑 ,吹糖人, 糖画 ,蜡塑 ,雕塑, 瓯塑, 灰塑, 石雕, 木雕, 砖雕 ,竹雕 ,贝雕 ,骨雕 ,角雕 ,牙雕, 蛋雕, 根雕, 果皮雕, 果核雕 ,煤精雕 ,瓷刻 ,软木画 等等。
东北民间有一种奇特的习俗,俗名“抽地锅”,就是大家凑在地上的一个“土坑”旁去“抽烟”。那往往是一些打鱼的、种地的、赶车跑外的老板子们,有些时候跑劳累了,于是就说:“咱们抽地锅吧。”抽地锅,先要搭地锅。先找一块较为平坦的草地(或田间地头,或河边江沿),用锹或腰刀把地土挖成一块块的,然后起出来,堆成一个“锅”样。大约就有饭碗那么大,中间要留出鸡蛋大的一个坑,这称为“地锅”。然后将烟末儿堆放在“地锅”里面点燃。抽时,就不能用烟袋了。抽这种“地锅”要选苇秆来当吸管。
由于苇秆有“节”,要选那种节较长的直溜的芦苇来用。折苇秆时要注意,不能在苇子节处齐刷刷地折下,这样反使苇秆的“节”隔住了走气。要从“节”的里边一点折下去,使上下两头都通风走气才行。备好苇秆,几个人抽,就发给几个人。每人一根,趴在地上的“地锅”周围,把苇秆递到地锅的燃烟末儿上,便可以吸了。 抽地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民间行帮习俗。据查干淖尔打鱼的老鱼把头石宝柱说,从前的人都自己带着烟袋和烟口袋,但有时还是抽地锅,这因为抽地锅往往是大家凑在一块,能“聚”在一起,互相连抽带烤,有生气有人气。而且,抽地锅时大家“靠”得近,有什么悄悄话,都能交流。还有,就是这种抽地锅法可以让平时不抽烟的人也加入进来。因此抽地锅是一种“聚人”法。
长久以来,抽地锅一直流行在东北民间的一些行帮之中,成为聚伙、交友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如胡子,土匪,打鱼的,走船的,狩猎的行帮,常常以“抽地锅”为交结朋友的重要过程。因为“抽地锅”是面对面地认识了,是心对心地靠近了,不然不“抽地锅”。只有没亏心事,互相对得起,投心投意的人,才能抽地锅。这表示团结,是一伙人。还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出了山海关,不抽对火烟”。就是说人不能“抽地锅”。一旦有人让你抽地锅,当烟的火光一闪,发现你是陌生人,便会动手。这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抽地锅的人必须是熟悉的,同心对意的才行。
在东北民间,两伙人见面了,往往盘问:“你是‘里条’还是‘外条’?”(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如果对方说:“兄弟你忘了!咱们一块抽过地锅。”这就等于有了保障,是朋友,而且是老朋友。抽地锅在东北民间已成为“患难之交”的代名词了。但近代,由于行帮的逐渐消失,加之烟和烟具的普遍传播和使用,这种用苇秆来“抽地锅”的习俗已经彻底绝迹了。但作为历史上和民间中曾经存在过的生存事项,抽地锅的方式方法和规俗及来历,应该是东北重要的民间生存文化遗产。
木版年画
扑灰画
纸马
铁画
烙烫画 彩蛋画
羽毛画
麦秸画
炕围画
民间艺人画
寺观壁画
内画
彩绘
漆绘
泥塑
面塑
糖塑
吹糖人
糖画
蜡塑
雕塑
瓯塑
灰塑
石雕
木雕
砖雕
竹雕
贝雕
骨雕
角雕
牙雕
蛋雕
根雕
果皮雕
果核雕
煤精雕
瓷刻
软木画
微雕
砚
木偶
皮影
陶器
瓷器
漆器
料器
玉器
景泰蓝
琉璃
金属工艺
榫槽
画像石民画像砖
蜡染
扎染
夹染
蓝印花布
刺绣
织锦
编织编结
布艺
纸艺
剪纸
风筝
灯彩
扇子
伞
脸谱
面具
饰物
玩具 东北民间有一种奇特的习俗,俗名“抽地锅”,就是大家凑在地上的一个“土坑”旁去“抽烟”。那往往是一些打鱼的、种地的、赶车跑外的老板子们,有些时候跑劳累了,于是就说:“咱们抽地锅吧。”抽地锅,先要搭地锅。先找一块较为平坦的草地(或田间地头,或河边江沿),用锹或腰刀把地土挖成一块块的,然后起出来,堆成一个“锅”样。大约就有饭碗那么大,中间要留出鸡蛋大的一个坑,这称为“地锅”。然后将烟末儿堆放在“地锅”里面点燃。抽时,就不能用烟袋了。抽这种“地锅”要选苇秆来当吸管。 由于苇秆有“节”,要选那种节较长的直溜的芦苇来用。折苇秆时要注意,不能在苇子节处齐刷刷地折下,这样反使苇秆的“节”隔住了走气。要从“节”的里边一点折下去,使上下两头都通风走气才行。备好苇秆,几个人抽,就发给几个人。每人一根,趴在地上的“地锅”周围,把苇秆递到地锅的燃烟末儿上,便可以吸了。 抽地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民间行帮习俗。据查干淖尔打鱼的老鱼把头石宝柱说,从前的人都自己带着烟袋和烟口袋,但有时还是抽地锅,这因为抽地锅往往是大家凑在一块,能“聚”在一起,互相连抽带烤,有生气有人气。而且,抽地锅时大家“靠”得近,有什么悄悄话,都能交流。还有,就是这种抽地锅法可以让平时不抽烟的人也加入进来。因此抽地锅是一种“聚人”法。 长久以来,抽地锅一直流行在东北民间的一些行帮之中,成为聚伙、交友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如胡子,土匪,打鱼的,走船的,狩猎的行帮,常常以“抽地锅”为交结朋友的重要过程。因为“抽地锅”是面对面地认识了,是心对心地靠近了,不然不“抽地锅”。只有没亏心事,互相对得起,投心投意的人,才能抽地锅。这表示团结,是一伙人。还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出了山海关,不抽对火烟”。就是说人不能“抽地锅”。一旦有人让你抽地锅,当烟的火光一闪,发现你是陌生人,便会动手。这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抽地锅的人必须是熟悉的,同心对意的才行。 在东北民间,两伙人见面了,往往盘问:“你是‘里条’还是‘外条’?”(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如果对方说:“兄弟你忘了!咱们一块抽过地锅。”这就等于有了保障,是朋友,而且是老朋友。抽地锅在东北民间已成为“患难之交”的代名词了。但近代,由于行帮的逐渐消失,加之烟和烟具的普遍传播和使用,这种用苇秆来“抽地锅”的习俗已经彻底绝迹了。但作为历史上和民间中曾经存在过的生存事项,抽地锅的方式方法和规俗及来历,应该是东北重要的民间生存文化遗产。
东北的民间艺术有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