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沈阳有哪些风俗文化?

2023-01-18 05:48:3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沈阳有哪些风俗文化?

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速冻饺子: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明末清时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其中包饺子是一项重要任务,包好后,冻起来,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皇寺庙会:皇寺是皇家寺院,从皇寺始建之时,皇寺庙会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建成后,庙会规模日益壮大,从最初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售卖发展到综合性的贸易集市。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沈阳唐派京剧由剧本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组成。一是创作的剧本,在唐韵笙近六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由他亲自创作改编的剧本大约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多是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

沈阳的风俗有吃糖瓜、吃冻饺、逛皇寺庙会、扭秧歌、皮影表演、二人转、回民小鼓高跷等,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

沈阳有什么风俗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沈阳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1、节日文化

逢年过节,沈阳都有举办灯会与庙会的传统。12月的沈阳冰雪旅游节、10月沈阳国际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2、传统曲艺

东北大鼓是一种曲艺形式,又称为“奉天大鼓”、“沈阳大鼓”、“奉派大鼓”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生活禁忌

沈阳春节期间送礼品时忌送白糖,结婚礼品忌送单数,小孩子忌讳下午出外走亲戚,孕妇忌看新人拜堂等。

沈阳唐派京剧由剧本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组成。一是创作的剧本,在唐韵笙近六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由他亲自创作改编的剧本大约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艺术,唐派艺术的代表剧目多是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

地处沈阳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秧歌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的热烈,舞的豪放、舞的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二、东北摇头二人转那个叫什么

疯狂摇头喊麦。查询东北摇头二人转显示,该二人转叫疯狂摇头喊麦。二人转(Erren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三、二人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本质上和扭秧歌 唱山歌 皮影 安塞腰鼓一样 都是民间活动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当然过去的二人转反映的是过去的情况 现在的反映的是现在那个地方的人情风俗

四、东北二人转为什么会红遍全国?它有哪些特色?反映哪些关东文化

有本山大叔带着,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他们撑着

五、《山沟的孩子》阅读答案短文是天还没有

天还没有亮,山沟沟是黑的.孩子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天渐渐地黑了,夜雾()着山沟.孩子们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背着书

六、东北过年习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