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什么民俗?
一、福建有什么民俗?
福建民俗文化一览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解放后,泉州人在政府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宁德民俗风情
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目前闽东宁德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闽东畲族分布9县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长汀有什么民风民俗?
长汀民俗风情
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
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岁时风俗】 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
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
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
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三、民风民俗是指什么?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四、宁波有什么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有很多,比如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
五、沙县有什么民风民俗?
民风:兼容并蓄、豁达豪迈、勤劳颖悟的沙县人,这就是一贯的风气。
民俗:1.肩膀戏,2.大腔戏,3.跑天王,4.过火龙,5.打狮王,6.挑花担,7.迎铁枝,8.迎春牛,9.迎烛桥,10.舞大鱼等。
1.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为清朝宣统年间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所发明。肩膀戏表演形式独特。表演时,由3—6岁的小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剧中人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脸部表情也随剧情而变化,边唱边做煞是可爱;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腰、腿部动作,或走或立或跪或转,上下两人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享有“活木偶”之称。
2.大腔戏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是客家南迁时带入的剧种,为福建省解放后发现的最古老的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大腔戏发源于江西,在沙县流传已有600多年历史。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庆云庵至今仍有一座完整的古戏台,该戏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时进行过重修,现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尚有演出大腔戏。
3.跑天王
天王系华光天王。相传清咸丰年间,在沙县际核一带经常闹匪患,有一个被称为“红毛鬼”的土匪最为凶残,老百姓既深恶痛绝又十分害怕,不得安宁。后来,有一位叫华光的人迁居际核,便组织村民设下埋伏,活捉了土匪头子“红毛鬼”,村里从此获得了太平。不幸的是华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村民为了纪念华光的显赫战功,建立庙宇祭祀华光,称其为“华光天王”,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将华光神像用轿子抬到庙外,跑步绕圈,到处游走,祈求一方平安幸福。
4.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
5.打狮王
沙县打狮王俗称打狮,系流传于南霞茶坪一带的民俗活动。在宋朝时,以农耕为主的山民经常受到野兽袭击,农作物被野兽严重毁坏,据说松柏岩山中有一只狮子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以致全村不得安宁。后来村民组织起打狮队伍,用尽十八般武器才打死了“狮王”,并在山顶上建了庙宇,从洞天岩请来仙奶等神佛,村里才得以物阜年丰,人丁兴旺。“打狮王” 就演变成一项风俗活动流传至今,茶坪村民每年都在正月庙会和马氏真仙生日的农历六月五日,举行“打狮”活动。
6.挑花担
沙县在清中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较好改善,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格外热闹,尤其是大户人家,在喜庆时不仅要邀请戏班子到家来演出,而且要用色纸扎成两层的花篮一担,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挑担上街游行。挑花担时,艺人只用肩膀,不用双手扶担,换肩自如,一步三摇,以示水准和招摇。有一些特别大户,还邀请西皮台等弹唱班一同敲锣打鼓,更显其实力。
7.迎铁枝
迎铁枝是沙县人为祭祀三位太保侯王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原流传于全县,现遗留在湖源、富口一带,以富口盖竹最为盛行。迎铁枝始于宋早期,因为民除害的三位民间人士受到御封,当地老百姓出迎圣旨时抬着金童玉女而起源,后演绎成让童男童女穿上盛装,扮成三国或说唐人物,全村浩浩荡荡从村头到村尾,又从村尾到村头。传说太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迎铁枝”都是在这一天举行。
8.迎春牛
沙县夏茂镇洪姓客家人每年立春都要举行“游春牛”活动。入沙始祖原藉江西的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县尉。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至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于是洪姓人便把赣南“游春牛”这种客家游艺带进沙县夏茂,使这种传统游艺活动相传至今。牛是农民最好的帮手,游春牛是为了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9.迎烛桥
迎烛桥俗称板凳龙,由元宵闹花灯衍变而来。因地处山村闹灯不便,故每户用纸糊成箱笼,固定在一条板凳上,中间点上蜡烛,然后家家联接,形成板凳龙。游完后,将板凳放在客厅的八仙桌上,直至蜡烛燃尽,方才收拾再待来年。迎烛桥在沙县流传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宗旨为祁愿国泰民安,家家幸福。现在的迎烛桥活动以富口盖竹、郭墩、山氽和大洛陈山、前村等地最为盛行。
10.舞大鱼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鱼灯有鲤鱼灯和鳌鱼灯两种,表演花样却有百种以上,皆模仿游鱼的动作。
六、潮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真的是很多啊,只能说几个典型的吧。
饮食方面的有潮州功夫茶、鼠壳粿等,娱乐的有做纸影(即木偶戏)、潮剧、潮州音乐(特别是潮州大锣鼓很出名)等,节日生活的有中秋拜月娘、正月“劳热”(即游神节)……
七、春节有什么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有:
1、扫尘: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
2、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3、贴年画: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4、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5、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八、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
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
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
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
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
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九、沈阳民风民俗是什么?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
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
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
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
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
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
"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
"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
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
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
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
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
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
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
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十、民风民俗是在什么历史中形成的?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