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民俗民风有哪些?比较重视的传统有哪些?
上海的民俗民风
上海在开辟商阜前,城隍庙是上海民众唯一的游乐场所,所以一年中盛事独多。兹依考证及闻见所及,关于庙内各项岁事,拉杂记述如次。
城隍庙内园和萃秀堂点春堂等处,向例只有朔望两日开放,得以入内游览。但在新年开正初旬,长日重门不掩,青年士女熙攘往来,几于肩摩踵接,道路为塞。元旦那一天,游客尤形拥挤。
正月初三日内园例开梅花会,于是游客又多一种游赏。
正月十五日是旧俗元宵节,庙内各处火树银花,管弦若沸,爆竹连声,游人群集,北门管钥,终夜不键,大有金吾不禁,歌舞升平的景象。在元宵前多日,还有所谓灯市,自东园以至后门外一带,群贩荟聚,备有各色各样的彩灯出卖,此风至今未绝。
二月二十一日相传是城隍神诞日,例由羽士设坛讽经,并有新江、长人、高昌及财帛四司,照世俗例晋g拜寿。三月清明节前一日,由县移牒城隍神,于清明日到历台,赈济各义冢及幽孤,名为祭坛会,俗名也叫三巡会,因为七月十五日和十月一日,也要同样举行的缘故。当城隍出巡时,四司每随同遍行城厢内外,早先只有仪仗舆从,士民执香花拥导。后来每有小家碧玉,曲巷烟花,浓妆艳服,披枷带锁,或坐无顶小轿,或竟徒步,参加游-行,名为女犯。由是轻薄少年,不免追逐调笑,直到同治年间,知县叶廷眷出示严禁,此风才告禁绝。
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城隍奶奶生日。庙内悬灯挂彩,热闹远过于城隍婶诞日。旧时倾城士女,如醉如狂,日夜前往参观,虽到夜深,依然灯明如画,沪人称为灯市。
四月立夏日,旧俗例须进奉新麦上供。
四月下旬西园有兰花会。满堂罗列佳种,互相争奇斗艳,盆上各粘红纸条,写明花主人姓名。最佳的一种多列在首座,同人中看见列在首座的。往往渍渍称羡,呼为状元。会期凡三日,在三日中,不论男女老幼,文人墨客,以及肩挑负贩等人,无不争赴观赏,所以也是热闹异常。
六月六日是旧俗的天祝节,城隍庙在那一天有晒袍会,大都由全城的衣工举行。
七月十五日名叫中元节,城隍庙带同新江、长人等四司,照例要出巡和赈济孤魂,所有手续形式等完全和清明一样。
九月中旬庙内有时举行菊花会,但不是每年例行的故事。凡与赛的菊花,先要经识品者评甲乙,计分新巧、高贵、珍异三项,每盆也标列艺菊主人的名字。菊花会的最初一次是在四美轩举行的。
十月一日照清明及中元例,举行三巡会。
以上所举行的盛事,现在大半成为过去的陈迹,为保存风土研究资料起见,特为记出,以备考查。
婚礼
一百年来上海人的婚礼象走马灯似的变换着。在世纪之初的上海滩,每当绅士和小姐喜结莲理,百年好和时,他们依然遵照着亘古前年的旧式婚礼来操办。当时,新娘子必须坐上宁波人扛的“四明彩轿”,戴凤冠、披盖头,一路吹吹打打,奔往男家。途中必须经受“颠轿”的考验,要是支撑不住,轿底坐穿,那可是最忌讳的,叫“触霉头”。新婚男女拜过堂,祭完祖先,还必须“闹洞房”。旧上海人讲“不闹不发”,所以一定闹腾三天。新娘将花生、糖果藏于被中,众人哄抢,“抢得花生生贵子,抢得糖果甜如蜜”。当小姐和先生埋在床头哄抢时,在这亲切欢乐的气氛中,小姐已经忘却了风雅,先生也抛开了往日的持重了......
而到了国民政府是期,上海的婚礼也变得简洁起来,新式的“集体婚礼”应运而生,它收费低廉、手续简便,得到了上海先生和小姐们的青睐。
一支典型的出丧队伍。前面为肃静牌、回避牌及鼓乐队,中间为灵轿,后面为丧主女眷乘坐的轿子。
安葬也是大事,先得择地看风水,少则数越, 多则几年。如今 实行火葬,骨灰体积不大,但也得入土为安。多少年来,上海人一窝风到苏州等地山前山后购买墓地, 不但破坏风景区气氛,而且每年 清明前后,上坟者的车辆将公路堵塞,大煞风景。近年来上海郊区开辟的公墓,实行壁葬、塔葬,但长久下去,必然是“盒满为患”。于是有识之士,在“归天”之前,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或 大海之中,把大好的土地留给子孙充分利用。
比较重视的传统
丁祭: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
浴佛和诵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 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
清明出会: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 式。“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
放爆竹: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
张灯猜谜: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黄浦江 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
龙华晚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吃泡饭 是一种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