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风民俗
1、腊月贰十三―糖瓜粘:腊月贰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2、腊月贰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启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贰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换衣。
3、腊月贰十五―接玉皇(磨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贰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贰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4、腊月贰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贰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贰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天要割年肉,准备置办年货。
5、腊月贰十七―杀年鸡:腊月贰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贰十七,宰鸡赶大集。
6、腊月贰十八―把面发:腊月贰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贰十八,把面发、腊月贰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贰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准备主食过年。
7、腊月贰十九―蒸馒头:除夕前一日的腊月贰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腊月三十―熬一宿: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10、正月初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
11、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块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12、正月初三: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13、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他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14、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放鞭。
15、正月初六: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16、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类的生日。
17、正月初八: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天稻谷丰收。
18、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不封闭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忘不了家乡过年时候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有着地方性的习俗来体现当地的特色,南方过年吃汤圆不吃饭,北方人过年吃饺子每天早上起来后煮饺子来表示团圆美满,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寓意。
在北方中春节是一年中最大并且最隆重的节日,打工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后就期盼能过年和亲朋好友庆祝春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置办年货、清理房屋来去除一年中旧的事物,辞旧迎新。小孩都盼望着过年买新衣,在年夜饭中顿鱼,吃鱼来表示来年事业兴隆,年年有余,每家每户都会挂起红灯笼,红红火火喜庆暗示着家庭红火身体健康。在每家的门框上都会贴上对联,内容表达着一家人对生活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愿景。年三十会做满满一桌子年夜饭,家人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还有就是春晚了,全国性的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和家人坐在一起看小品和表演。年三十这一天有的地方依然祭祖来表达思念。
大年初一这一天就是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上街观看表演和朋友放风筝来放飞这一年的梦想。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去爬山,寓意来年可以节节高升。在一些村落也进行着拜佛祖把自己未来期盼的可以诉说出来,来寄托佛祖能够保平安和完成自己的心愿。进行拜佛也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要求我们行善事做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事。对我们自身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大年初三这一天已婚的女子要回家看望父母,给父母做做家务来尽尽孝心,在这天也会走亲访友,去看望平时不常联系的亲人使亲情更浓厚而不至于变淡。还有就是小孩喜欢的环节拜年,在这一天给长辈面前说新年快乐的祝福语,讨要红包,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嬉戏。因为爱的人都在身边春节才会成为每个中国人期盼的节日。由于每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习惯不一样所以当地的春节形式也各有不同。
春节的风俗习惯深深的体现出每个地方的特点,当我们了解之后,作为每个地方的传承人我们要把优秀而特色的习俗发扬和沿袭下去,保留住先辈们创造的文化。
春节的民风民俗是什么?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春节的起源来看。春节最开始起源于殷商时期,是以祭祖祭天的形式来庆祝。后来,老百姓们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含义,还伴随着各种有趣的传说。中国自古以农耕民族为主导,所以对家的意识非常的强烈。所以百姓赋予它的第一个意义就是阖家团圆。这也是春节的第一个习俗,在过年期间,所有外地务工,外地上学的儿女们都要回家和老人们团聚。
我们看看春节的传说,过春节又称过年,大年三十的这一天又称为除夕。在古老的传说中,“年”和“夕”是两种凶猛的恶兽,它们会在冬天袭击村庄,经过人们长远的抗争,人们发现了它们的一些弱点,比如它们都害怕红色的东西,害怕强烈的光和剧烈的响声。这就带来了春节几个最有特色的习俗。在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要贴的对联是红色的,人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家里还会放上红色的挂坠,在除夕安康的这天夜里,人们还会放鞭炮。而鞭炮正是可以产生巨大的光和声音的东西。这些习俗都和这些传说息息相关。
中国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要和吃的东西有关,也就是每一个独特节假日都会有一种特别的食物。而春节特别的食物就是饺子。在除夕夜的这一晚,人们会包饺子吃饺子。同时,除夕夜人们也会做一桌非常丰盛的年夜饭来庆祝农历新年的诞生。春节包的饺子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个别饺子里会放入一角五角和一元的硬币。而吃到这些包有硬币的饺子的人们会在新一年好运连连。还有一些习俗,是人们在春节上千年的传承中逐渐出现的。比如,除夕夜里大家会坐在一起看春晚,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压岁钱,晚辈们会给长辈们拜年。初一到初七大家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吃一顿晚饭,打打麻将,或者一起出游,这都是春节的习俗。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