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迎龙灯的来历是什么?

2023-01-11 10:50:20  来源:网络   热度:

迎龙灯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在古代,龙形象主要出现在宫廷,为皇家专用,表现为雕刻、绘画、刺绣等静态形式,龙也被赋予至高无上、威严神秘的力量。到了汉代,龙文化有了动态表现形式—舞龙灯,并很快由最初的祭天、祈雨等特殊场合流入民间,并以表现喜庆吉祥的气氛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并波及海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民间艺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东方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厂矿、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

花桥龙灯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龙灯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出迎时间、清龙路、祭祀、起步、行走线路、接龙、送龙珠仪式及龙灯与配套设施的先后次序等都十分讲究,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深受百姓喜爱。花桥龙灯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的区别是五条龙灯同时出迎。龙分五色,分别为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雨顺之意;绿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代表权力、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五位在头天戒斋沐浴德高望重的长者,身穿民族服装,在五龙殿前摆下香案,焚香祷祝,先祭天地,请出财神;再至宗祠祭祖、祷祝,完毕,五色龙头朝宗祠牌位点三点,三声铳响,出迎开始,一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狮子开道,锣钹钪锵,号角长鸣,旌旗等全副銮驾先行,财神随后,宫灯再随后,古亭紧跟、五色龙灯压阵,火燎照明,一路迎来,浩浩荡荡。所经之处,沿途群众鸣放礼炮,设案相迎,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夹道争相观睹,蔚为壮观。

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1、台州乱弹

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

3、坎门花龙

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

4、小人节

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

5、三门祭冬

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迎春民俗大会

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对于浙江省台州仙居县下各镇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下各镇地处仙居县东部,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大镇;当地为迎接“二月二”而举行大型民俗活动的习俗起源于明朝,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下各镇迎春民俗大会参加表演的百姓多达五六百人,内容包括带有传统民俗色彩的“抬阁”“踩高跷”“三十六行”等表演,表达百姓祈福迎春,祈求在新一季农耕开始时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活动场景壮观,观看者人山人海,因此又被称为迎春“人会”。农历“二月二”一般出现在“雨水”“惊蛰”“春分”三个节气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二月二举行民间祭祀祈福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主旨就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事太平。

清明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二,三月间(公历四月五日左右)进行。这时,大家小户采箐做饼,上坟祭祖,烧纸锭,挂飘笺。祭后,分宗族馒头。并有放纸鹞和结伴郊游等活动。建国后,普遍形成一项新风俗,人民群众结队前往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称“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喷雄黄酒以去五毒(蛇,虫,蜈蚣,蚊,蝇),上山采集草药,以防病患。门扇上插菖蒲。小孩系长命缨,五香袋,戴老虎兜肚。建国后其他风俗内容已逐步消失,唯吃粽子不变。

中秋

各地中秋均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唯宁,台,温一带为八月十六日。本县民间传说:元末起义首领方国珍以孝闻于乡里,其母茹素,为使其母同享佳节口福,改为十六,因而成俗。这日,各家吃月饼。传说朱元璋反元时,八月十六日以送月饼为联络手段,饼内藏一张小纸,上写“杀元”两字,遂有吃月饼的习俗。今月饼的底面仍贴有小纸一方。中餐合家团聚,酒菜丰盛,尤兴新鸡新鸭。夜里露天赏月。

1、台州乱弹

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

3、坎门花龙

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

4、小人节

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

5、三门祭冬

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台州习俗

春节

正月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爆竹),称“开春”。设香案供祖宗、天地。邻里亲 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意在人、神祥和 。走亲访友,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限。去年有丧事人家,以初二为“ 白 日子”,设祭开吊,称“接纸”,故此日忌串门拜年。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相娱;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猢狲戏、花鼓、花棍 等江湖艺人挨家挨户登门表演,主家给予赏赐,直至元宵。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 五商店恢复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定春节放假三天,常组织各种大型文娱活动 。节前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由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烈军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在 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打工的人,纷纷回乡探亲过节。

元宵

俗称“正月半夜”。台州各地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都在地上点亮红烛,称“间间亮”,橘区还在每座橘园点灯,在水上放橘灯(以橘壳盛芯油、灯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热闹气氛,以兆国泰民安、年年丰收。 温岭、玉环靠近永嘉、乐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还有去祖坟悬纸灯的习俗,称“送坟灯”。元宵的节日食品叫“糟羹”,户户制作。是夜,乡人手持小碗,逐户吃羹,祥和闹热,以来吃 羹者愈多愈有彩头。

清明

作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其节日活动可延续到春花收割及端午节前,有“清 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以清明日食海蛳可明目,称 “亮眼蛳”。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日集队祭扫烈士墓成为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上坟时本以酒食香烛设供,近年城镇渐行敬献花圈、花篮或鲜花。

端午

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家家门前贴五毒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雄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成香袋悬挂蚊帐前及小儿妇女衣襟,用以避邪毒。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可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 鞭 草、艾、香附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鸡蛋,以为可解除秽毒,避暑湿。无龙舟竞渡 习俗。节前常有乡人串街走巷叫卖艾叶、菖蒲、新鲜大叶竹箬及洗浴草药,形成独特的街头节日气氛。

六月六

晒衣曝书,以防虫蛀,谚称“六月六,晒红绿”。节日食品为漾糕,以为可以打毒。驱家犬等家畜入河净洗,除垢灭蚤,故民谚又称“六月六,狗洗浴”。

七月七

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 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日早晨用以拭目,以为能使眼秀目明。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净梳具,以为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不存垢腻。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家中为年满十六岁的子女购 置 彩色纸亭,称“七姑亭”或“七娘亭”,午后设供隆重礼拜,称“礼七姑”或“祀七姑”。 亲友中年 龄相近者备礼来贺。宴请时,长辈为子女取字或起正名,并行及冠、及笄礼仪,祝贺子女成人,然后焚化纸亭。此节名称“小人节”,实为“成人节”,温岭石塘等地至今仍很兴行,“七娘亭”的制作更加工巧。

七月半

即中元节,欲称“鬼节”。置办羹饭祭祀祖宗。放水灯或路灯以济孤魂。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以八月十六为节日,家宴庆节。合家赏月,分食月饼。旧时有行祭月仪式者,以月亮为太阴,故由妇女操办,俗称“男不祭月”。习惯食鸭煨芋头。女婿携月饼、家鸭到岳家拜节,故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鸭”的民谣。以中秋月圆象征团圆 ,选中秋节定亲送聘者特多。今祭月已无,其余仍在通行。除民间互送月饼外,机关单位及厂 矿企业也常有工会向干部职工分送月饼以为节礼。临海一带也有以糯米糕软为中秋节日食品的习俗。

重阳节

欲称“九月九”。外出登高。以重阳糕为节日食品,取人寿年丰百事皆高之意。 南朝时台州已有重阳节日的记载,登高宴饮,十分流行。临海、黄岩、三门等地也有做麻糍过节的,民谚称“九月九,麻糍粘捣臼”。今多秋日登高,其他节俗已渐不兴。近年政府定 重阳为“老人节”,组织敬老活动,赋予新意。

冬至

祭祖。路口烧纸钱以资游魂。糯米擂圆为必备节日食品。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台州人最重视的节日就是过年(晚餐),正月十四元宵,清明(早餐),七月半(午餐)、八月十六中秋,冬至!!!一般天台临海三门这几个县这几个节日有机会肯定会和家人在一起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