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徽州民风民俗有什么特色?

2024-07-27 17:49:1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徽州民风民俗有什么特色?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二、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三、江油有什么民风民俗,什么特色?

民风民俗前者讲得很全面。地方特色、特产,地藐、城乡市境,三线工业基地;数个4A名胜景区;李白文化;交通发达;……不仿亲临观光体验!李白故里名誉全球、诗意中國、大美江油!(城市不大,名誉不小)光吹没用,事实证明!💪👍👍

四、藏族有什么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一、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

二、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爱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一种家制酒。青稞酒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稍加降温后加进酒曲,装进木桶或淘罐加封发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几天后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

三、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

四、堆谐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从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他们用歌舞表达自己的各种各种感情活动及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藏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说会走路就是会跳舞,会说话就是会唱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间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谐则是西藏民间歌舞中的一种。

五、黔西民风民俗有哪些

黔西民风民俗有哪些

黔西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这个地区有着独特的风景和多元的民族群体,因此民风民俗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下面将介绍黔西地区的一些著名民风民俗。

1. 贵州苗族芦笙

芦笙是黔西地区非常重要的民俗乐器,尤其在苗族群体中被广泛演奏和传承。芦笙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管乐器,通过吹气和控制吹孔的方式发出独特的音调。苗族人民常常会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大活动中演奏芦笙。芦笙音乐充满激情和活力,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注意。

除了演奏,苗族群体还非常注重芦笙的制作工艺。芦笙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制作者会根据竹子的不同材质、长度和粗细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进行切削、打孔、调音等步骤,最终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芦笙。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已逐渐成为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2. 黔西古寨

黔西古寨是黔西地区独特的旅游景点,也是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这些古寨建于明清时期,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游客们可以在古寨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氛围,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黔西古寨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土楼、木楼、石楼等不同类型。这些建筑都体现了黔西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寨内的街道、庙宇、祭坛等都展示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黔西地区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

3. 贵州苗族的火把节

贵州苗族的火把节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苗族群体的象征性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手持火把在夜晚集会广场上跳舞并燃烧火把。这是一种祈求丰收、驱邪和庆祝新年的传统习俗。

火把节的舞蹈非常特殊,以其热情洋溢、动作独特和韵律明快而著称。苗族人民会排练和表演各种精彩的舞蹈,如花灯舞、踩高跷舞、走马灯舞等。在火把的映衬下,整个广场会熠熠生辉,人们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4. 黔西彝族的“苴良”节

黔西地区的彝族人民也有他们独特的传统节日,如“苴良”节。这个节日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的传统活动,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举行。人们会穿着传统的彝族服饰,组成队伍沿街巷走行,同时高声歌唱庆祝。节日期间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球类比赛、竞技活动和民俗表演。

“苴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彝族人民会在节日中展示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和艺术作品。这些手工艺品包括彝族的传统服饰、编织品、银饰等。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人民的独特美学和精湛技艺。

5. 龙舟赛

龙舟赛是黔西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尤其在瑞金江畔的各个河流沿岸非常盛行。每年世纪年头、端午节等特定的时期,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来庆祝节日和丰收。这项传统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端午节,如今已经成为黔西地区的重要文化活动。

龙舟赛不仅是一种比赛,更是一种体现集体团结和感恩精神的活动。参赛的队伍会装扮成各种不同的主题,如龙、虎、凤凰等。同时,队员们还会在龙舟上划桨、唱歌、吹箫等,以表达他们的热情和活力。

结语

黔西地区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这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演变和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贵州苗族芦笙、黔西古寨、火把节、彝族的“苴良”节和龙舟赛等活动都是黔西地区著名的传统民俗。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民风民俗,不仅能够领略到贵州独特的文化底蕴,还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黔西地区的民风民俗不仅对当地居民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吸引游客了解和体验的重要旅游资源。

六、新西兰民风民俗有哪些

新西兰民风民俗有哪些

新西兰是一个充满着异国情调的南半球国家,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寻。从传统的毛利文化到现代的西方习俗,新西兰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新西兰独特的民风民俗,让您更加了解这个迷人的国家。

毛利文化:新西兰的原住民是毛利人,他们的文化在新西兰的各个角落中都能找到痕迹。毛利人尊重自然、传统、家族,他们的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品都充满了民族特色。参加一场毛利人的欢迎仪式是体验新西兰文化的绝佳方式,您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体会到他们对祖先和土地的虔诚之情。

霍基托卡:霍基托卡是毛利人的一种传统舞蹈,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舞者们身着传统服装,脸部绘有特殊的图案,随着鼓声和歌声翩翩起舞,展现出毛利文化的魅力。在新西兰各大旅游景点,游客都有机会观赏到霍基托卡表演,感受到毛利人的激情和力量。

哈卡舞:哈卡舞是毛利人用以表达勇气和挑战的一种舞蹈,曾经被新西兰橄榄球队用来展示实力和决心。哈卡舞的动作有力而有力,充满了原始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毛利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哈卡舞已成为新西兰文化的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学习和体验。

新西兰美食:新西兰的美食融合了毛利、英国和欧洲等多种元素,味道丰富多样,让人垂涎欲滴。从新鲜的海鲜到烤羊肉,从奶酪到葡萄酒,新西兰的美食让您享受美好的味蕾之旅。尝试一顿正宗毛利烤肉,品尝一杯香醇的新西兰白葡萄酒,让您的味蕾在新西兰舞动起来。

露天市场:在新西兰的各大城市,都有着丰富多彩的露天市场,这里是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绝佳场所。在露天市场上,您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新西兰美食,购买到独一无二的纪念品,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和活力。逛一逛露天市场,体验新西兰生活的多姿多彩。

羊毛制品:新西兰是一个以羊毛闻名的国家,这里的羊毛制品质量上乘、款式独特,备受游客青睐。无论是羊毛衫、羊毛围巾还是羊毛袜,都是新西兰的特色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和时尚的外观。在新西兰旅行时,不妨购买一两件羊毛制品,既能保暖,又能体验当地的手工艺传统。

露营文化:新西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户外活动资源,因此露营文化在这里十分盛行。无论是靠近海滩还是森林,都有专门的露营地供游客选择。在新西兰露营,您可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欣赏星空、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毛利艺术:毛利人的艺术作品以图腾柱、木雕和玉石雕刻为主,富有原始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在新西兰的艺术画廊和手工艺市场,您可以欣赏到各类毛利艺术作品,感受毛利文化的独特魅力。购买一件毛利艺术品,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是一种独特的纪念。

新西兰音乐:新西兰的音乐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毛利、欧洲、亚洲等各种音乐元素。从传统的毛利音乐到现代的流行乐,新西兰音乐产业日益繁荣。参加一场音乐节或现场演出,感受新西兰音乐的魅力,让音乐成为您旅行中的灵魂伴侣。

总结:新西兰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展现了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从毛利文化到现代社会,新西兰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探寻。通过了解新西兰的民风民俗,您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精髓,为您的旅行增添一份特别的意义。

七、青海民风民俗有哪些?

青海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省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回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及生活习俗

八、桐城民风民俗有哪些?

早餐多食挂面,五香炆蛋和丰糕,互道恭喜发财等吉语,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舅母,初四拜丈人。吃香蒿和米粉制作的蒿子粑等等。

九、榆林有哪些民风民俗?

榆林民风民俗可谓琳琅满目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那边的民歌《赶牲灵》《兰花花》等那里不但有这些好听还极富盛名的陕北民歌

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过大年、闹社火、合龙口、转九曲、祈福、放赦,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除了上边提到的《赶牲灵》、《兰花花》等为代表的陕北民歌及粗犷豪放的陕北大秧歌驰名中外,剪纸、石雕、泥塑、布艺等种类繁多的工艺品处处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

十、北方有哪些民风,民俗?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

早在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是邻里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源于最早流传于中原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因参加活动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称为“乞巧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源起也是说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间多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桓景避难”说。在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避灾避难的风俗,故又称“登高节”。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蕴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这一天还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中原民俗不仅体现在各种礼仪习俗中,还体现在民间节会、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中。

中原古代民间庙会长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和规模盛大的浚县古庙会。

其中,太昊陵庙会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阳等地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朝祖进香、有的摸“子孙窑”。

庙会期间,前来烧香拜佛的“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杂技、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也是忙个不停。庙会上售卖的玩具“泥泥狗”古朴别致,逛庙会的人都忘不了买几个回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