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怎样?
三国时代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怎样?
:
通过查阅资料,三国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大约有六种,不知道是否完整,欢迎大家补齐。
一、【氐】—隶属藏族,压迫蜀国的异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闻名。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 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0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二、【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 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三、【匈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 相继衰微。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 西晋的就是其后代。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四、【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并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五、【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 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六、【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拥有。
三国演义各回合内容梗概
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每回合内容如下:
第001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003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00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005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006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007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嗵众
第010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011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第013回 李喙岽蠼槐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014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016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U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0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κ膏⒕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020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3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024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28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0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031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032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033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0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0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0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0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042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047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0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0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052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54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0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059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060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061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062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063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064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065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0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070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071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0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082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083回 战V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084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0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088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089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091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093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094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0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096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097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098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099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101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A中计
第102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105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106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111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112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计斩孙D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114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115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116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117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120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至西晋初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变。在对待三国的态度上,尊重刘反对曹武是人民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述中心,意味人民对汉代复兴的希望和王室的正统观念。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的变迁》中说:“因为三个王国的事物不像五朝时期那样混乱;它们不像楚汉一样简单;它们不简单而复杂,并且它们很适合小说。智慧和勇敢动人,所以每个人都喜欢拿小说作为素材。”
该书还描绘了近200位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良人”的化身。他兴高采烈地庆祝“低头鞠躬与死亡”,并有志于由世界人民重建和平世界,作者还赋予了他一种奇特的能力,可以呼唤风,雨和神奇的算计。
曹操被描绘成叛徒,他会“教我失去世界,而让世界失去我”。他既是英雄,又是野蛮人,是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的“宏伟坚韧”和“义如山峰”,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怨恨。刘备被塑造成一个仁慈的仁慈,一个有体识的人和一个仁慈的君主(与曹操正好相反)。
在战争中,战术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经常会感觉到战争的场面。其中,关于官渡战役和赤壁战役等战争的描述被认为是跌宕起伏,并且非常仔细地描述了史书中没有的情节。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俗中具有独特的范围和影响力,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可以说是独特的。这导致了普通百姓,甚至是一些专家学者,进入了从东汉晚期到三国的时期,这就是小说中描述的历史。该时期的总体情况,事件和特征缺乏正确的常识。
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已经占据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真实历史地位。反应灵敏。公众对此现象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战争描写,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以及最近的古典中国文学作品,构成了《三国传奇》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各回合内容梗概: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 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 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 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唷⒐崞鸨ゴ虺ぐ玻焙α送踉省
第十回 李唷⒐嵴莆沾笕ê螅俳柘椎勖迨共懿俟ゴ蚯嘀莼平砭2懿俑盖妆惶涨拷抨]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 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 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唷⒐岱茨砍沙穑涣隙司乖诔ぐ渤侵凶髀遥畋氩牙⑽薜亍@嗖拷罘疃岳嗟谋┡安宦鸨ゴ蚶啵禄苈叮罘畎茏摺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击败李唷⒐幔合椎塾列矶迹源苏莆粘⒅厝āQ罘睢⒑卟坏胁懿伲巴侗荚酢A醣甘樟袈啦迹懿偌俳韬旱凼众沽醣腹ピ酰欧煞蠲爻牵欧扇匆蛞贫淼梗啦汲嘶ト×诵熘莩恰
第十五回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第十六回 刘备为袁术所逼,不得已求助于吕布,吕布辕门射戟替刘备解围。张飞盗吕布马匹,吕布将刘备逐出徐州,刘备投奔曹操。张绣在宛城夜袭曹操营寨,曹操大将典韦战死。
第十七回 袁术在淮南称帝,同时起兵攻击吕布,陈登前往说韩暹、杨奉,二人背叛袁术,袁术因此战败。曹操发檄使刘备、吕布、孙策三方面合攻袁术,袁术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寿春。
第十八回 曹操与张绣、刘表作战,双方互有输赢。刘备为吕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吕布部将曹性射伤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结连陈登为内应,导致吕布节节败退,据守下邳城。曹操用荀、郭嘉之计水淹下邳,城中无粮。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反叛,献城投降,吕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将吕布处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意在观察朝臣举动。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将衣带诏给刘备观看,刘备在义状上签字。曹操请刘备前去饮酒,指出刘备为天下英雄,刘备惊得手中竹筷落地。刘备为逃出曹操控制,自愿前去攻击袁术,袁术死于淮南。徐州刺史车胄欲害刘备,但计谋被陈登识破。
第二十二回 刘备复夺徐州后,担心曹操前来攻击,写信向袁绍求救,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曹操使刘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将分别被张飞、关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张绣投降曹操后,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祢衡当众侮辱曹操,使曹操大为不满。曹操使祢衡招降刘表,但祢衡被黄祖所杀。董承向太医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却被曹操发现,从而使得衣带诏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将董承全家处斩,起兵前去攻打刘备,刘备弃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绍。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献计招降关羽。
第二十五回 张辽前去劝降关羽,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绍听刘备之言,遣颜良前去攻打白马,关羽出马斩了颜良。
第二十六回 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经历五个关口,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均被关羽所杀。
第二十八回 关羽来到古城,在张飞面前斩了曹将蔡阳,打消了张飞对兄长的疑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仓、关平等人,而刘备也终于逃出河北,和关羽、赵云等人一同来到古城见到张飞,兄弟终于相会。
第二十九回 孙策被许贡家客袭击,身受重伤。琅琊宫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孙策认为于吉妖言惑众,就将他斩杀。孙策因此急火攻心,疮口迸裂,不治身亡。孙策之弟孙权继领父兄基业,在江东招贤纳士。
第三十回 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军中无粮,许攸向袁绍献计攻取许都,但袁绍认为许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采纳,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劝说曹操袭取袁绍粮草囤积地点――乌巢。
第三十一回 袁绍粮草被烧之后,军力很快瓦解,曹操在仓亭背水一战,大破袁军,袁绍逃回邺城。刘备在汝南结连刘辟、龚都,欲乘虚攻击曹操,但被曹操用计袭取汝南,刘备败走,在孙乾等人的劝说下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
第三十二回 袁绍病死,幼子袁尚继立,引来袁尚之兄袁谭不满。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之时,从中取事,最终袁氏兄弟两败俱伤,被曹操从中渔利。曹操攻破邺城,审配身死,陈琳归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邺城中发现袁绍儿媳甄氏,曹操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杀袁谭,又遣吕旷等人在壶关大破袁绍外甥高干。袁熙、袁尚投奔乌桓,郭嘉劝曹操攻打乌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反被公孙康斩杀。
第三十四回 刘备攻打江夏张武、陈孙,缴获的卢马。蔡瑁屡次设计陷害刘备,但均未成功。刘表在襄阳摆下筵席,请刘备前来主持,蔡瑁想借此机会除掉刘备,但计谋被伊籍识破,刘备从西门逃脱,的卢马一跃三丈,跳过了檀溪。
第三十五回 刘备在筵席上逃脱后,不觉来到司马徽的草堂,司马徽向刘备介绍了伏龙、凤雏。刘备回到新野,一个自称单福的人前来投奔,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了曹仁部队。
第三十六回 单福向刘备献计,袭取了樊城,曹仁、李典败走。程昱告诉曹操,单福只是一个假名,此人真名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书信赚徐庶往许都,徐庶临走之前劝刘备前往隆中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第三十八回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孙权为报父仇,率兵袭取夏口,用降将甘宁为先锋,攻杀黄祖。
第三十九回 刘表之子刘琦因为后母蔡氏的迫害,向诸葛亮询问脱身之计,在刘琦的再三追问下,诸葛亮终于告诉刘琦如何脱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诸葛亮用计在博望坡火烧曹军,大获全胜。
第四十回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
第四十一回 刘备带领新野、樊城两地百姓来到襄阳城下,但蔡瑁不准刘备入城。刘备带领百姓前往江陵,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赵云在长坂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第四十二回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但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决,只得将周瑜从柴桑取回商议对策。
第四十四回 诸葛亮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使得周瑜决定迎战曹操。周瑜向孙权陈说利害,使得孙权决定破曹。周瑜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派诸葛瑾前去劝降诸葛亮,却无功而返。
第四十五回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决定用计除掉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曹操派蒋干前来说降周瑜,周瑜邀蒋干共榻而寝,故意让蒋干看见伪造的蔡瑁、张允与东吴结连的书信。蒋干回到江北,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下令处斩蔡瑁、张允。
第四十六回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第四十七回 阚泽受黄盖之命前去曹营献诈降书,曹操派蒋干前去探听虚实。周瑜把蒋干安置在西山,蒋干夜访庞统,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对长江,横槊赋诗,刘馥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曹操大怒,杀了刘馥。曹操开连环战船与东吴交战,部将焦触、张南自告奋勇前去挑战,却被吴将韩当、周泰所杀。
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为了治愈周瑜的心病,称自己能够借来东南风,在七星坛上祭拜整日,终于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黄盖开火船前去烧曹操战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损伤大半。
第五十回 曹操从赤壁逃脱,诸葛亮在路上布下数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伤大半。曹操中了诸葛亮“虚虚实实”之计,率兵走华容道,却遭遇关羽的伏兵,曹操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第五十一回 周瑜率大军攻打荆州南郡,与守将曹仁对垒。曹仁故意弃城而走,引周瑜入城,却在敌楼上埋伏弓弩手,周瑜中箭坠马,被众人救回。周瑜用计赚曹仁前来劫营,正欲乘虚前去攻城,不料南郡、荆襄都已落入刘备手中,周瑜气得箭疮发作,倒下马来。
第五十二回 周瑜派鲁肃前去向刘备索要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公子刘琦百年以后才能交换荆州。刘备用马良之计,攻打荆南四郡,诸葛亮设计先占了零陵,又派赵云前去攻打桂阳郡,太守赵范出降。
第五十三回 关羽攻打长沙郡,与大将黄忠展开大战。因为二人对敌方留情,使得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结连刘备,正要斩杀黄忠,却被一直对韩玄不满的魏延所杀。孙权攻打合淝,守将张辽识破了孙权的里应外合之计,导致孙权大败,太史慈战死。
第五十四回 周瑜将刘备赚至东吴,欲用美人计困住刘备,但赵云用诸葛亮之计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刘备得到孙权继母吴国太的认可,吴国太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备。
第五十五回 周瑜设计将刘备软禁在东吴,赵云用诸葛亮之计假称荆州告急,刘备带孙夫人一同回荆州。孙权、周瑜分别派兵拦截,但都被孙夫人喝退。诸葛亮在江边接应刘备上船,令军士高声羞辱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六回 邺城的铜雀台完工,曹操与众文武官员在铜雀台宴饮。刘备、诸葛亮对前来索要荆州的鲁肃说必须取得益州之后才能归还荆州。周瑜欲以劳军为名袭取荆州,但计谋被诸葛亮识破,安排四路大军等待周瑜部队到来。
第五十七回 周瑜病逝,诸葛亮前去柴桑吊丧,回程中遇到庞统,诸葛亮告诉庞统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刘备。刘备因为庞统容貌丑陋,将他派往耒阳县处理事务。张飞前去耒阳县视察,发现庞统非凡的才能,终于使庞统受到刘备的重用。
第五十八回 马腾被曹操杀害后,马超为报父仇,联合韩遂攻打长安、潼关,曹操与战不利,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几乎丧命。
第五十九回 马超与曹操手下猛将许褚交锋,不分胜负。曹操用贾诩之谋,设计离间马超、韩遂,终于使得二人反目成仇,最终韩遂被马超砍断手臂,但马超也受到曹操大军的攻击,逃往羌中。韩遂率众投降曹操,被封为西凉侯。
第六十回 益州牧刘璋派使节张松前去结连曹操,但张松却反被曹操赶出许都。刘备派部将迎接经过荆州的张松,张松感激刘备之恩,临走之前将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图本献给刘备。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
第六十一回 孙权派周善前往荆州取孙夫人和阿斗往东吴,意在令刘备拿荆州换阿斗。赵云追赶周善的船队,夺回阿斗。曹操加封魏公,受九锡,率军攻打东吴,被孙权击败。孙权送给曹操一封书信,曹操收到信后退兵。
第六十二回 刘备用庞统之计,袭取涪水关,斩杀守将杨怀、高沛。刘璋派张任等四人在雒城前下寨,魏延欲夺黄忠之功,破坏预定的计划,导致战败。黄忠救了魏延,斩杀川将邓贤。
第六十三回 庞统急于攻取雒城,在落凤坡被张任的伏兵射杀。诸葛亮、张飞、赵云兵分两路前往西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途经巴郡,用奇计生擒巴郡太守严颜,严颜坚决不降,张飞钦佩严颜的志气,以礼相待,并且用严颜的部队为先锋,提前到达涪水关。
第六十四回 诸葛亮随后也来到涪水关,定下计策生擒川将张任,张任誓死不降,被刘备下令处斩。马超借西羌兵攻打凉州,杀太守韦康,韦康部将杨阜假意投降马超,暗地联络姜叙、梁宽、赵衢,里应外合攻破马超,马超妻小均被杀。
第六十五回 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张鲁受刘璋之托派马超前去营救刘璋。马超与张飞大战一整天,不分胜负,诸葛亮派人前去贿赂张鲁谋士杨松,杨松向张鲁诬告马超欲谋反,使得马超进退两难,刘备趁机劝降了马超,在马超的辅助下攻取了益州,刘璋投降。
第六十六回 鲁肃定计请关羽渡江赴会,意在索取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最终使得鲁肃之计毫无效果。汉献帝与皇丈伏完密谋杀曹操,事机败露,伏完全家被杀,伏皇后也被曹操下令处死。
第六十七回 曹操率兵攻打张鲁,收服张鲁大将庞德。杨松收受曹操贿赂,献城投降,张鲁也降了曹操。合淝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齐心协力,在逍遥津大破孙权进攻的队伍,自此张辽威震东吴。
第六十八回 曹操平汉中之后,率部前来援助张辽,孙权与战不利,陈武、董袭阵亡,孙权不得已向曹操求和。道士左慈来到邺都,施展法术戏弄曹操,曹操大怒,欲处斩左慈,却被左慈的术法吓得一病不起。
第六十九回 平原神卜管辂受曹操的邀请来到许都,预言曹操将会在定军山损一大将。少府耿纪等五人决定在正月十五夜谋杀曹操,但被曹操部将发觉,五人全部被害。
第七十回 刘备进军汉中,张飞与曹将张A对垒,智取瓦口关三寨,使得曹军损失惨重。黄忠自告奋勇前去迎战张A,张A被迫逃往天荡山,黄忠进兵天荡,斩杀守将韩浩、夏侯德。
第七十一回 黄忠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对峙,采用了法正“以逸待劳”之计,斩杀夏侯渊。曹操率军前来报仇,黄忠被围,赵云单枪匹马前去营救,又命营寨中偃旗息鼓,独身一人在寨门外阻挡曹军。
第七十二回 刘备背水一战,大破曹军主力部队,曹操退守斜谷,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被曹操斥为惑乱军心,将杨修处斩。刘备乘胜追击,曹操不得已撤回许都。
第七十三回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与曹操名爵相等,又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为五虎大将。关羽得到刘备指令,进取襄阳,乘胜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曹仁坚守不出。
第七十四回 曹操派于禁前去救樊城,使庞德为前部先锋。于禁恐庞德立功,屡次阻挠庞德的追击。于禁在罾口川下寨,被关羽决水淹寨,于禁统领的七军全军覆没,于禁被擒,庞德被斩。
第七十五回 关羽在攻樊城时中了毒箭,神医华佗前来为关羽刮骨疗毒。东吴吕蒙用陆逊之计,使关羽不设防荆州,吕蒙率领军士乘夜占领烽火台,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荆州,治中潘浚、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
第七十六回 曹操派徐晃前来助战,徐晃用计大破关羽军队。傅士仁招降南郡守将糜芳,南郡也落入东吴之手,关羽被迫退守麦城。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刘封、孟达拒绝发兵。孙权派诸葛瑾劝降关羽,关羽不从。
第七十七回 孙权在麦城小路设伏,关羽、关平被孙权所擒,均被斩。关羽阴魂被玉泉山老僧普净点化,自此常在玉泉显灵。孙权将关羽首级转送给曹操,曹操将关羽以王侯之礼埋葬。
第七十八回 刘备欲进兵东吴问罪,诸葛亮苦谏方止。曹操命华佗医治自己的头风病,华佗说必须砍开头颅才能去根,曹操大怒,将华佗囚于狱中。不久华佗身亡,曹操病势转重,对众臣吩咐身后之事后,长叹而死。
第七十九回 曹丕继承王位,因为弟弟曹植不来奔丧,下令拿下问罪,曹植在极端悲愤的情况下作七步诗痛斥曹丕的不仁。廖化劝刘备处斩刘封、孟达,不料走漏了消息,孟达降魏,刘封率部与战不利,逃回成都,却被刘备拿下问斩。
第八十回 曹丕在众臣劝谏之下,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大魏。诸葛亮劝说刘备复兴汉室,刘备再三不从,诸葛亮诈病赚刘备允诺称帝一事。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
第八十一回 刘备欲兴兵伐吴,张飞在阆中预备白旗白甲,因为部将范疆、张达没有按期完备而被张飞毒打,二人心怀怨恨,入帐刺杀张飞,逃往东吴。刘备愤恨,当即率领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
第八十二回 孙权派赵咨向曹丕求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欲罢兵不战,刘备不允,派关羽、张飞之子关兴、张苞为前部先锋,杀向东吴。
第八十三回 黄忠战死,刘备愈加愤恨,加紧攻打东吴。孙权不得已将刘备仇人送往蜀军营寨,但刘备仍然不肯罢休,定要扫平东吴。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为大都督,但陆逊年少,诸将大都不服。
第八十四回 陆逊设计火烧连营,刘备七百里营寨均被烧着,刘备率残兵败将回到白帝城。陆逊追击至鱼腹浦,诸葛亮预先在此地布下石阵,阻拦住陆逊的军队。陆逊担心曹丕乘虚伐吴,引兵返回。
第八十五回 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重,召诸葛亮等人托付后事。刘备病逝,诸葛亮立年幼的刘禅为帝,曹丕乘机派五路大军攻击西蜀。诸葛亮暗地调遣兵马,退去其中四路,又将心事告诉了后主刘禅。邓芝看透了诸葛亮的心思,诸葛亮就派他出使东吴。
第八十六回 邓芝对孙权陈述蜀、吴两国利害关系,终于使孙权决定断绝与魏国的来往,联合蜀国共同抗魏。曹丕御驾亲征,南下伐吴,吴将徐盛设计大破曹丕,魏将张辽身死。
第八十七回 建宁太守雍]结连蛮王孟获起兵造反,诸葛亮用反间计各个击破,平定雍]叛乱。孟获与诸葛亮对抗,诸葛亮设下伏兵,生擒孟获,但孟获并不心服。
第八十八回 孟获倚仗泸水天险,坐守不出,诸葛亮夜渡泸水,孟获帐下洞主对孟获不满,生擒孟获,献给诸葛亮。孟获仍然不服,率兵再度反抗,遣弟孟优前去蜀营中诈降,却被诸葛亮识破,孟获前来接应,又被诸葛亮所擒。
第八十九回 诸葛亮弃寨而走,诱孟获深入,设下伏兵,生擒孟获。诸葛亮再度放走孟获,孟获求援于秃龙洞主朵思大王,朵思倚仗周边险恶的环境,认为蜀军无法进入,但诸葛亮得到孟节的帮助,深入蛮方,孟获被迤西银冶洞洞主杨锋所擒。
第九十五回 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使得司马懿产生疑心,下令撤军。
第九十六回 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下令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吴将周鲂诈降魏国,魏国大将军曹休起兵伐吴,周鲂为了取得曹休的信任,割断头发为誓。曹休进兵石头城,却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第九十七回 赵云病逝后,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却在陈仓道口受挫。姜维诈降曹真,曹真部将费耀出兵攻击诸葛亮,中了埋伏,费耀身死。
第九十八回 诸葛亮军中无粮,决定退兵。魏延受诸葛亮密计,斩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吴王孙权称帝,改元黄龙。诸葛亮三出祁山,计破陈仓城,守将郝昭身死。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计取武都、阴平,后主刘禅诏诸葛亮官复原职。诸葛亮欲破司马懿,以退兵为名,大败前来追击的魏军。张苞病逝,诸葛亮下令退回汉中。曹真、司马懿入寇西蜀,诸葛亮预测一月内必有大雨,坚守不战。
第一百回 曹真与司马懿打赌,各守一谷等候蜀兵。陈式擅自进兵箕谷,兵马损伤,被处斩。曹真被诸葛亮击败,一病不起,诸葛亮遣人送信往魏营,曹真看后气死。诸葛亮四出祁山,与司马懿斗阵,魏军大败。司马懿遣降将苟安散布流言,刘禅召诸葛亮回。
第一百一回 诸葛亮五出祁山,在卤城附近用奇计使司马懿不敢进犯,因此士兵得以在卤城打麦。李严误了粮草,恐诸葛亮责怪,谎报军情,说东吴入寇。诸葛亮撤军回蜀,张A前往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伏兵,射死张A。
第一百七回 司马懿用计除掉了曹爽,曹爽亲族夏侯霸心怀不安,投降蜀国。姜维乘魏国内乱而伐魏,却被郭淮、陈泰用计击败,姜维不得已而退兵,在路上设下连弩,防止追兵。
第一百八回 司马懿病卒,司马师、司马昭掌管魏国大权。吴主孙权亡,孙亮继立,司马昭乘机伐吴,吴将丁奉率领步卒上敌船,一举击败魏国船队。吴国皇族孙峻对太傅诸葛恪不满,设计谋杀诸葛恪,掌握吴国兵权。
第一百九回 姜维二伐中原,斩魏将徐质,将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上,但救兵来到,司马昭乘机下山。魏兵请羌兵来助,姜维退走,郭淮来追,被姜维射杀。司马师掌握大权,魏主曹芳欲谋杀司马师,但被司马师发觉,废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
第一百十回 魏将毋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暴政,文钦之子文鸯率兵突入魏营,所向披靡。司马师眼瘤发作,不治身亡。司马昭镇压了毋丘俭叛乱。姜维乘机三伐中原,背水一战,击败魏将王经,但随后因轻入敌境,被魏将邓艾设计击败。
第一百十一回 姜维四伐中原,邓艾设计将姜维困于段谷,蜀将张嶷阵亡,姜维退回蜀地。魏将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结连东吴共同进兵,东吴大将军孙D派兵援救,司马昭起兵前往镇压。
第一百十二回 诸葛诞暴虐无度,部将皆出城而逃。吴将全端、文鸯等人投降司马昭,诸葛诞被杀。姜维乘诸葛诞叛乱,五伐中原,与邓艾父子交锋。邓艾用缓兵之计延捱时日,诸葛诞失败之后,姜维只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 吴国大将军孙D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另立孙休为帝。老将丁奉联络张布设计杀了孙D,东吴内乱平息。姜维六伐中原,与邓艾、司马望斗阵,大破魏军,邓艾用党均之谋,派人往成都散布流言,刘禅将姜维召回成都。
第一百十四回 魏主曹髦不满司马昭的大权,率兵讨伐,司马昭部下武士成济杀了曹髦。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假借问罪之名七伐中原,邓艾遣王叭フ┙担幢唤镀疲靼芪壕笔窬惨虼怂鹗е卮螅坏猛司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辟祸
姜维八议计伐中原,谯周、廖化劝阻不听。邓艾使计,先锋夏侯霸被射死城下,姜维
也被邓艾、夏侯望杀败,但又在救助攻打祁山的张翼时,打败魏兵。后主信黄皓谗言,
召姜维回成都,维请杀黄皓,后主引皓拜姜维,秘书郎谷正要姜维去陇西沓中屯男避
祸。司马昭趁蜀国腐败,派钟会伐蜀。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钟会约邓艾伐蜀。后主听信黄皓谗言,不准姜维出兵拒魏之奏,瞎信师婆虚妄之说,
只在宫中饮宴欢乐。钟会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汉中人民,出城拜迎。姜维等大败,
奔剑阁。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钟会与邓艾不和,
•
邓艾偷度阴平、摩天岭,兵到江由涪城,军民俱降。后主从正之
言,召孔明之子诸葛瞻,使拒魏兵,瞻子尚为先锋,瞻、尚父子俱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后主令谯周作降书至雒城请降,邓艾重待降使。后主来日出降;其子刘谌割妻并三子
头至昭烈庙中,大哭,眼出血自刎。姜维闻后主降、大惊;设计假降钟针,间其与邓
艾关系。昭疑艾后,封钟会以监邓艾;又假计邓艾实防钟会,与曹奂出师长安。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钟会收邓艾。与姜维谋反。会被射死,姜维自刎,邓艾父子被田续所斩。司马昭封刘
禅为安乐公。魏主奂封昭为晋王,昭立司马炎为世子。昭死后,炎以与汉家报仇为由。
效曹丕废帝之事,奂捧传国玉玺登坛授炎。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东吴孙休亡,立孙皓为主,皓义暴无道,杀忠臣四十余人,魏羊祜上表让伐吴,炎为
许,后悔之,祜死前荐杜预。杜预上表请伐吴,晋主许之。东吴孙皓拨匠工于江边造
铁锁、铁锥,以御晋军,晋军势如破竹,直至石头城下,孙皓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
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1、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2、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3、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4、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5、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6、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7、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8、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9、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唷⒐崞鸨ゴ虺ぐ玻焙α送踉省
10、第十回李唷⒐嵴莆沾笕ê螅俳柘椎勖迨共懿俟ゴ蚯嘀莼平砭2懿俑盖妆惶涨拷抨]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
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三国演义》分回梗概(▲为重点)[转帖]
【小说结构】
1.百回整体框架
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整体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120回的整体结构中,两大叙事转折。即:
第一回“桃园结义”到第十九回“白门搂吕布殒命”交代背景,削尽枝蔓,以便集中笔墨写中原逐鹿。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猎”把叙事焦点转向曹、刘,故第二十回“煮酒论英雄”,实现叙事的第一大转折。第一百零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一百零三回“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百零四回“殒大星汉丞相归天”,是全书第二大转折,写诸葛亮之死,三国局势,急转直下,最后三国归晋。
吕布之死,意味着群雄之争,归于曹、刘、吴三人之争;诸葛亮之死,意味着英雄时代的结束,天下落于司马氏之手。
2.十回推进谋略
每十回一小转折是章回小说叙事的基本谋略,即每十回集中描写一人,余则虚写。第一个十回写董卓。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既是董卓的结束,又是吕布的开始;第二个十回写吕布。第十九回“白门楼吕布殒命”,既是吕布的结局,又是曹操的开始;第三个十回写曹操。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曹操既定北方,转而写刘备……全书大致每个十回都集中写一人,以一人为实,其余为虚,层层推进,构成叙事大转折中的小转折。
【“三国”简介】
1.“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2.“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3.“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重要情节与主要人物】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千里走单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跃马过檀溪―刘备;草船借箭―诸葛亮;群英会中计―蒋干;巧授连环计―庞统;温酒斩华雄―关羽;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辕门射戟―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气周瑜―诸葛亮;弃须割袍―曹操、马超;拔矢啖睛―夏侯还矣》饨稹赜穑蛔呗砑鲋罡稹焓坏テ锞戎鳌栽疲簧嗾饺喝濉罡鹆粒话茏呗蟪恰赜穑灰迨筒懿佟赜穑灰迨脱涎铡欧桑黄咔苊匣瘛罡鹆粒涣銎钌健罡鹆粒恢缶坡塾⑿邸懿佟⒘醣福换鹕招乱啊罡鹆粒恢侨⊥呖诎欧桑患贫崽斓瓷健浦遥换鹕樟甙倮铩窖罚宦钏劳趵省罡鹆痢
【三国成语与相关情节】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吴下阿蒙(吕蒙)、如鱼得水(刘备)、望梅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路人皆知(司马昭)、才高八斗(曹植)、单骑救主(赵云)、抗琴退敌(诸葛亮)、士别三日(吕蒙)、舌战群儒(诸葛亮)、过关斩将(关羽)、封金挂印(关羽)、草船借箭(诸葛亮)、火烧连营(陆逊)、嫉贤妒能(周瑜)
【三国战将】
1.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2.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
3.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分回梗概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涿(zhuō)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桥玄、何J、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三人共论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桃园焚香祭拜天地,义结金兰,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为弟。
【曹操诈叔】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竟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思考题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第一回中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这一点的?故事中人物曾立下什么誓言?
参考答案: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结拜时他们立下的誓曰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思考题2: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突出外貌特征?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参考答案: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思考题3:曹操年青时候,许劭评论他,只说了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刘关张与朱y(jùn)、孙坚(字文台)打败黄巾,朱y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十常侍。
思考题: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张飞听说督邮逼勒县吏,要害刘备,便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就揪住他的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刘备得知张飞鞭打督邮,督邮求救,便急喝张飞住手。后又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分别表现张飞嫉恶如仇、勇猛粗暴和刘备忠厚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形象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