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陇县血社火的来历?

2024-07-15 12:36:1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陇县血社火的来历?

据原民国陇县警察局职员马静夫遗留资料记载及现在阎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传人梁有和介绍,陇县血社火起源于民国,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民国初年,有一个以走江湖、耍把戏、卖刀疮药为生的河南偃师籍人魏世杰来陇途径宝鸡香泉时,被吴山土匪劫持到吴山,抢去了钱物,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后魏世杰逃了出来,贫困交加,身患重病,讨饭流落到了阎家庵村,在奄奄一息之际,被村上好心的乡亲们收留并看好了病。老人感激万分,但无以回报,临走时就把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留了下来并向村里人暗授机密,说这样能驱灾避难,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后,村里人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刀、斧、剪等买药钱耍把戏的器具,联想老人所授机密,村里人明白了,原来老人是要他们拿这些东西惩善扬恶、威慑土匪,保村子平安,以此报答他对村里人的感激和消解对吴山土匪的仇恨。于是,以惩善扬恶为内容,对坏人斧劈刀砍、锥刺矛戳为形式的血社火就开始装扮出来了。

二、陇州社火民风民俗现象描述?

陇州社火,原为古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仪式。传承至今,两千余年,繁衍不衰,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麦枣村马社火

马社火是陇州社火的灵魂社火,也是最原始和原汁原味的独特社火,只有走乡串户时,才能体现这种社火的独特魅力。 “马社火”以扮演角色的演员骑在马背上而得名。锣鼓队前列,按历史戏剧故事装扮成各个角色,骑骡马列队成行,于进行间变化动作姿势,叙述故事内容。用作社火的马,除对鞍辔进行装饰外,还要在马头上挂红,有的马额上扎饰“圆镜”。

北关村背社火

背社火又称挈社火,陇县北关村背社火以粗犷彪悍著称。表演时由一身强力壮的小伙化装成故事人物,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利于所背芯子之上,即形成一组背社火。

阎家庵村血社火

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的故事,表达了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人生观。血社火是以表现血腥恐怖为特长的一种社火形式,演出时将斧子、铡刀、剪刀、锥子等器具刺入人体,神秘奇特,恐怖逼真。

高堎村疙瘩脸社火

疙瘩脸社火堪称陇县一绝,这种社火的关键在于化装。所谓疙瘩就是将特制的鸡蛋壳贴在角色的脸上或额头,夸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角色的需要截取不同大小的鸡蛋壳,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然后在蛋壳上画和角色脸谱统一的线条或纹饰。

三、春节的民风民俗来历?

1、来历

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2、习俗

腊月二十八习俗,把面发。腊月二十七准备肉食,二十八这一天就得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九习俗,蒸馒头。这一天是把昨天发的面蒸馒头,越多越好,这是为了给年后要来的客人准备主食,有的大户人家客人多,可能在二十八号这一天就开始蒸馒头了。

腊月三十晚上,熬一宿。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早上起来准备包饺子的面,饺子馅,年夜饭需要的菜品。

年三十晚上称之为守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孩子们放鞭炮,一直等到过了十二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四、民风民俗的来历详略得当?

中国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源自历史、宗教、地理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由于中国的风俗习惯数量庞大且历史悠久,这里无法列出所有具体的风俗及其由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风俗简要介绍:

 1. 春节icon: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起源与祭祀祖先、驱邪避凶有关。

 2. 元宵节icon:又称上元节icon或灯节icon,农历正月十五,是人们观灯赏月、吃汤圆的节日,寓意团圆美满。

 3. 清明节icon:公历4月5日左右,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4. 端午节icon: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icon,有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

 5. 中秋节icon:农历八月十五,以观赏明月和吃月饼icon为主,象征家人团聚。

 6. 重阳节icon:农历九月初九icon,登高赏菊,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7.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8. 腊八节icon: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传统,起源于佛教的施粥仪式。

 9. 婚礼习俗:如迎娶新娘、拜天地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尊重。

 10. 葬礼习俗:包括守丧、烧纸钱、戴孝等,体现了对亡者的哀悼和怀念。

 11. 饮食习俗:各地特色美食及相关的烹饪方式和餐桌礼仪。

 12. 岁时习俗:根据农耕社会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岁时活动,如春耕秋收时的祈福活动等。

 13. 建筑icon习俗:风水学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14. 宗教习俗:比如道教icon、佛教、儒教和其他民间信仰的节日和礼仪。

 15. 手工艺习俗:如剪纸、泥塑、编织等,体现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6. 舞蹈音乐习俗:各地特色的歌舞表演和乐器演奏。

以上只是对中国众多风俗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概述。每一种风俗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守岁民俗民风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时不睡觉,熬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年长之人守岁寓意辞旧岁,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岁月逝去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六、民风民俗儿歌?

哆啦哆嗦嗦咪啦嗦,钢笔水儿、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

姐姐摘了二两半,我刚摘了一小把。

教师夸我好宝宝。

宝宝闹,妈妈累,爸爸说我是累赘。

我不哭,我不闹,爸爸送我上学校。

不打架,团结好。

七、东北民风民俗?

 东北人的习俗有:1、年夜饭后吃冻梨: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2、吃带硬币的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而在在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3、大年三十点长寿灯: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

    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八、广东民风民俗?

作为广东人,我来说说我知道的一些民风民俗。

广东人普遍低调,喜欢穿人字拖加背心,与人相处比较温和。

老广人喜欢喝茶,特别是喝早茶,我的叔公就每天早上六七点带上一份报纸,去茶楼里来个一盅两件,或者点几个点心,烧卖,肠粉,笼仔包,有时候也会吃点蒸凤爪。然后冲上一壶好茶,边看报纸边吃早餐。遇上熟人便高谈阔论,通常能从早上坐到中午十一二点。

另外,每到节日还有许多有趣的庆祝方式。

例如元宵的赏花灯,端午的赛龙舟,到了特别的季度还有庙会等。

九、锦州民风民俗?

锦州的风俗和东北地区都差不多,过年吃饺子,冬天做粘豆包,冻豆腐。要说有些不一样的,就算是满族风俗吧。节假日扭秧歌,剪纸(此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

再有就是满族舞蹈,和咱们看的清宫戏里面都差不多,属于情景再现吧。还有就是小孩玩嘎啦哈。不过现在好多人都不会了。也挺遗憾的。

十、涪陵民风民俗?

涪陵的“民俗习俗” 婚酒 娶亲的婚酒分“预酒”、“正酒”。

预酒在正酒前10天举办,主要是结亲双方有关人员和媒人商定婚庆、正酒的具体事宜。

正酒一般3天。

头天坐席的是远来的亲友、厨师和帮忙打杂的人等,以及坡邻坎下的邻居,吃的比较简单。

第二天是正席,一般从中午开始安席,由于场面大,一般都要坐几轮才能坐完,当天晚上是喝“闹房酒”。

第三天主要是远客和勤杂人员,一般规模不大。

在城里,一般只办正席婚酒。

三朝酒 又称“满月”,“月母酒”、“提兜会”,在婴儿满月时举力。

赴宴的除亲朋好友外,还有领里乡亲,是主人为庆贺自己家庭添人进口,也是对在这一个月中致礼祝贺的亲友邻亲的答谢。

酒席上,出月的产妇要把婴儿抱到席前,让客人们端详,客人们都要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

旧俗,去吃三朝酒作客是女人的事,男的一般不参与,故涪地有“男人不吃三朝酒”之说,近半个世纪以来,这种习俗已有改变,男人也去。

吃开水 饮食习俗。

在涪陵有待贵客第一礼之谓。

迎接贵客进门落座后,主要除敬茶叶外,接着就是奉“开水“。

所谓开水,即流质之类甜食,一般为水煮荷包蛋。

蛋的个数为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也可以是油醪糟(荷包蛋)开水、糍粑开水、炒米糖开水等,都是上乘的“小吃”美食。

之所以称“开水”,有谦恭之义,意思是说,寒舍白开水一杯,不成敬意。

观音会 宗教节日。

相传观音菩萨每年有3个生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

每当观音生日这一天,佛教信徒都要到寺庙聚会,吃斋念经,朝拜观音菩萨。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