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一、山西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以下是一些山西民风民俗的例子:
剪纸:山西的剪纸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家使用剪刀和纸张来创作各种形状和图案的作品。剪纸可以用于装饰门窗、墙壁、礼品等。
社火: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人们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农民、工人、学生等,进行表演和游行。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的表演形式,起源于山西。表演者使用鼓、锣、钹等乐器,演奏出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音乐。
民歌:山西有许多优美的民歌,如《走西口》、《想亲亲》等。这些民歌有着朴实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家乡的热爱。
炕画:炕画是一种在炕上作画的艺术形式。炕画的内容包括风景、人物、动物等,通常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面塑:面塑是一种用面粉制作手工艺品的民间艺术形式。面塑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品,如花鸟鱼虫、人物等。
平阳木板年画:平阳木板年画是一种山西的民间艺术形式。艺术家使用木板和颜料,制作出各种颜色和图案的年画作品。
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这种戏曲通常包括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表达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欣赏。
这些只是山西民风民俗的一部分例子,山西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
二、山西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三、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
狮子舞、龙舞、小车舞、跑竹马
狮子舞
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拓展资料: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 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四、山西家乡的民风民俗?
剪纸,踩高跷,锣鼓喧天,扭秧歌,吃年糕,耍红火,放烟火,串门拜年,聚在一起唠嗑,过年过节杀猪宰羊,载歌载舞,赶集购物,唱戏跳舞
五、山西春节的民风民俗?
1、熬年:又称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汉族传统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人们往往通宵不眠,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2、做豆腐:因为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过年做豆腐是一项传统的春节习俗。
3、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4、制作麻糖:在祭灶节这天制作麻糖,其主要成分为麦芽糖,是中国民俗食品,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5、打扫家: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打扫屋里的土尘,再用白土泥粉刷两到三遍。
6、贴窗花:把旧窗户纸撕下来,换上新的窗户纸,同时还要贴上各种图案的窗花。
7、燃旺火、放鞭炮:正月初一早上五到六点的时候,人们在自己家院里堆起一柴禾点燃,称为燃旺火,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同时也放鞭炮,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8、拜年: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
六、山西民风民俗简笔画?
体现山西民风民俗特点的,如以走西口,或者平遥古城来画。
七、山西的民风民俗80字?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八、长汀有什么民风民俗?
长汀民俗风情
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
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岁时风俗】 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
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
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
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九、宁波有什么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有很多,比如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舟山地区外,还演唱于台州地区的临海、天台、黄岩和杭州等地,至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
十、沙县有什么民风民俗?
民风:兼容并蓄、豁达豪迈、勤劳颖悟的沙县人,这就是一贯的风气。
民俗:1.肩膀戏,2.大腔戏,3.跑天王,4.过火龙,5.打狮王,6.挑花担,7.迎铁枝,8.迎春牛,9.迎烛桥,10.舞大鱼等。
1.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为清朝宣统年间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所发明。肩膀戏表演形式独特。表演时,由3—6岁的小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剧中人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脸部表情也随剧情而变化,边唱边做煞是可爱;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腰、腿部动作,或走或立或跪或转,上下两人配合默契,表演细腻,形态逼真,享有“活木偶”之称。
2.大腔戏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是客家南迁时带入的剧种,为福建省解放后发现的最古老的剧种,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大腔戏发源于江西,在沙县流传已有600多年历史。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庆云庵至今仍有一座完整的古戏台,该戏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时进行过重修,现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尚有演出大腔戏。
3.跑天王
天王系华光天王。相传清咸丰年间,在沙县际核一带经常闹匪患,有一个被称为“红毛鬼”的土匪最为凶残,老百姓既深恶痛绝又十分害怕,不得安宁。后来,有一位叫华光的人迁居际核,便组织村民设下埋伏,活捉了土匪头子“红毛鬼”,村里从此获得了太平。不幸的是华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村民为了纪念华光的显赫战功,建立庙宇祭祀华光,称其为“华光天王”,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将华光神像用轿子抬到庙外,跑步绕圈,到处游走,祈求一方平安幸福。
4.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
5.打狮王
沙县打狮王俗称打狮,系流传于南霞茶坪一带的民俗活动。在宋朝时,以农耕为主的山民经常受到野兽袭击,农作物被野兽严重毁坏,据说松柏岩山中有一只狮子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以致全村不得安宁。后来村民组织起打狮队伍,用尽十八般武器才打死了“狮王”,并在山顶上建了庙宇,从洞天岩请来仙奶等神佛,村里才得以物阜年丰,人丁兴旺。“打狮王” 就演变成一项风俗活动流传至今,茶坪村民每年都在正月庙会和马氏真仙生日的农历六月五日,举行“打狮”活动。
6.挑花担
沙县在清中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较好改善,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格外热闹,尤其是大户人家,在喜庆时不仅要邀请戏班子到家来演出,而且要用色纸扎成两层的花篮一担,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挑担上街游行。挑花担时,艺人只用肩膀,不用双手扶担,换肩自如,一步三摇,以示水准和招摇。有一些特别大户,还邀请西皮台等弹唱班一同敲锣打鼓,更显其实力。
7.迎铁枝
迎铁枝是沙县人为祭祀三位太保侯王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原流传于全县,现遗留在湖源、富口一带,以富口盖竹最为盛行。迎铁枝始于宋早期,因为民除害的三位民间人士受到御封,当地老百姓出迎圣旨时抬着金童玉女而起源,后演绎成让童男童女穿上盛装,扮成三国或说唐人物,全村浩浩荡荡从村头到村尾,又从村尾到村头。传说太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迎铁枝”都是在这一天举行。
8.迎春牛
沙县夏茂镇洪姓客家人每年立春都要举行“游春牛”活动。入沙始祖原藉江西的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县尉。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至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于是洪姓人便把赣南“游春牛”这种客家游艺带进沙县夏茂,使这种传统游艺活动相传至今。牛是农民最好的帮手,游春牛是为了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9.迎烛桥
迎烛桥俗称板凳龙,由元宵闹花灯衍变而来。因地处山村闹灯不便,故每户用纸糊成箱笼,固定在一条板凳上,中间点上蜡烛,然后家家联接,形成板凳龙。游完后,将板凳放在客厅的八仙桌上,直至蜡烛燃尽,方才收拾再待来年。迎烛桥在沙县流传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宗旨为祁愿国泰民安,家家幸福。现在的迎烛桥活动以富口盖竹、郭墩、山氽和大洛陈山、前村等地最为盛行。
10.舞大鱼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鱼灯有鲤鱼灯和鳌鱼灯两种,表演花样却有百种以上,皆模仿游鱼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