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风民俗资料?
一、甘肃民风民俗资料?
甘肃岁时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二、甘肃民风民俗作文200字?
1、甘肃的长:甘肃的长是可怕的。从甘肃东部到西部,相当于从北京市到南昌市。就是因为甘肃太狭长,为此有一句话“新疆不发达,不怪新疆大,只怪甘肃长”。
2、甘肃的骆驼:甘肃虽说也有沙漠,但在主要城市,还是平原较多,“大多数甘肃人,不是骑骆驼上学的。就像内蒙古人不是骑马上学、云南人不是骑象上班”。
3、甘肃的河:甘肃虽说水资源不多,但这里可是有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流经。有甘肃的同事称,因为经常见到黄河,到了南方之后,除了长江觉得其它河流都是小打小闹。曾经有云南朋友让其感受“湄公河的雄伟”,“他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游泳”。
4、甘肃的面:甘肃没有兰州拉面!没有兰州拉面!甘肃有的是兰州牛肉面!1915年创立的面,辣而香,是一种重要的早餐。要怎么吃呢?“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牛肉面是最香的”,真的,不骗你。
5、甘肃的酒:河西走廊,又叫河西酒廊。啤酒红酒在河西只能算俗物,一箱12瓶白酒才是一桌的正确配置,猜拳行令,不喝倒不算喝好。酒风鼎盛,有一种说法“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6、甘肃的城市:“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三、描写甘肃民风民俗的绝美句子?
1、甘肃的长:甘肃的长是可怕的。从甘肃东部到西部,相当于从北京市到南昌市。就是因为甘肃太狭长,为此有一句话“新疆不发达,不怪新疆大,只怪甘肃长”。
2、甘肃的骆驼:甘肃虽说也有沙漠,但在主要城市,还是平原较多,“大多数甘肃人,不是骑骆驼上学的。就像内蒙古人不是骑马上学、云南人不是骑象上班”。
3、甘肃的河:甘肃虽说水资源不多,但这里可是有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流经。有甘肃的同事称,因为经常见到黄河,到了南方之后,除了长江觉得其它河流都是小打小闹。曾经有云南朋友让其感受“湄公河的雄伟”,“他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游泳”。
4、甘肃的面:甘肃没有兰州拉面!没有兰州拉面!甘肃有的是兰州牛肉面!1915年创立的面,辣而香,是一种重要的早餐。要怎么吃呢?“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牛肉面是最香的”,真的,不骗你。
5、甘肃的酒:河西走廊,又叫河西酒廊。啤酒红酒在河西只能算俗物,一箱12瓶白酒才是一桌的正确配置,猜拳行令,不喝倒不算喝好。酒风鼎盛,有一种说法“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6、甘肃的城市:“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四、甘肃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甘肃人有送财神的风俗,在西北陇东一带,一直都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
另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说“不要”,以图吉利。
五、请问甘肃天水有什么民风民俗?
兰州民俗丰富多彩,其中嫁娶、寿诞、贺寿、修建、乔迁、禁忌、元霄节、端午节 、打春牛等风俗最为有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六、甘肃武威凉州区有哪些民风民俗?
到了凉州,就来一碗面皮子,中午吃个转百刀,下午去广场听歌曲儿,转个汉王墓,了解一下一下马踏飞燕,晚上吃个三套车,
七、甘肃平阳的民风民俗及景点介绍?
平阳地处浙闽边界的沿海一带,民风勤劳强悍。宋元以后,理学流行,封建礼仪影响深远。民间有“十二月谣”之说,可概括反映一年四季某些民间习俗。主要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地擂(陀螺)密密跳;五月龙船两头翅;六月六,狗洗浴;七月七,烘烧杂麦麦(炒蚕豆);八月八,月饼嵌芝麻;九月九,登糕上捣臼;十月十,柑和桔;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黄蜡糖糕印状元。
岁时风俗
平阳民间的年节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
春节
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年节”、“五日年”。初一凌晨,即点燃香烛,开门放鞭炮,象征送旧迎新。拜祖宗、拜“六神”,晚辈向长辈叩拜贺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人人穿新衣,早点吃年糕或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吃鸡蛋面。邻里互送果品道贺,客来献橄榄或糖茶。大户人家挂灯结彩,中堂挂寿屏、书画、烧红烛,供果品。宫观庙宇焚香点烛,老年人到庙宇拜庙神祈平安。初四迎灶神。
元宵
正月十五,也称“上元”。上元有提灯之举,宋时就有,明时更盛。灯会一般为6天,正月十三谓试灯,十四至十六谓正灯,十七谓残灯,十八为落灯。庙宇悬灯击鼓开宴,名“闹灯酒”;街道搭竹棚,挂彩幕,悬各色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制各种花灯,集镇还有舞狮、高跷、抬阁等活动。
民间吃汤圆,称吃“元宵”。新田等山区小孩到附近家讨豆吃,有豆户表示今年能养大公鸡,因“豆”是“大”的方音。农家炒糯谷,爆为花,名“花稃”,俗称打“哮蒲”,边炒边食之,以卜丰稔。
清明
是日,城乡多有采绵菜、马兰头等野草,杂以米粉,做成菜饼,俗称“清明饼”。吃绵菜饼和“眼蛳”(海产小螺)过节。清明前后,民间普遍进行扫墓,携香烛礼品祭扫祖墓。除草、填土、植树,并以清明饼分给上山儿童。
端午
俗称“重五”。家家裹粽,用箬叶裹糯米或粳米,内馅肉、笋或枣、豆沙,亦有掺豌豆,也有白粽。糯米粽用稻草灰汤或碱水煮熟,中午吃粽、饮雄黄酒、吃鸡蛋和咸鸭蛋。
端午,门上悬挂艾虎蒲剑,中午取草药和食盐及茶制之,曰“重五盐”,亦说“午时茶”。
沿海平原,端午节有龙舟竞渡习俗,俗称“划龙船”。一只龙船定额为36人,称“三十六香官”。龙船船身画上龙鳞,两头置活动龙头龙尾。除执桨外,有前后掌梢、锣鼓、摇旗、托香斗、执戟。每村龙船各有固定颜色,帽、衣、船、旗均为统一颜色。竞渡时,水逐浪飞,锣鼓齐作,两岸呐喊,胜者为荣。
七夕
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民间孩童食“巧食”和“烘烧”,均为米粉制成的甜食。当晚,妇女在中庭设巧食、瓜果,向天祭拜,并以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名为“乞巧”。孩子把端午系在手上的长命线剪下,绕扎巧食,抛上屋脊,叫“换巧”。小孩将果品陈于瓦上,并用小竹棒击之,以庆牛女相会,叫做“敲瓦瓴”。
中元
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社庙道观做普利道场,称“盂兰盆会”,为时三天。还在大路旁、园边地角墙根等僻静处,焚烧纸钱,布施孤魂野鬼,称“化散纸”。
北港、万全等地家家炊九层糕,并在厅堂设宴,烧金银纸祭祖。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吃月饼。外祖父、舅父给外甥送月饼。月饼有大月、三锦、空心饼等数种,相传民众起来杀元兵,就是在月饼中藏字条,统一行动。“三锦”方言谐“杀紧”。
冬至
俗称“冬节”。早饭家家户户食汤圆,并有做节祭祖之俗。祭品以汤圆为主。万全一带农家做饭糍,糯米煮熟,加糖捣细做成饼。城镇有做“卵汤糍”,汤圆加糖及豆粉,不加汤。民间云,吃过汤圆长一岁。
除夕
即岁末一日,民间叫“过年”。从腊月开始,各家备办过年食品,农家都制作年糕,女婿要给岳父家送过节礼品。十二月二十以后,选吉日打扫门庭、掸尘重新陈设,叫“掸新”,也叫“换新”。
除夕,换桃符,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单扇门贴“大吉”。农村则贴门神画像于门上,有的贴财神像。是日,祭祖、祀神,谓“解冬”。后合家聚饮,或者邀亲朋同食,称“分岁酒”。晚煮饭置锅中,谓“过年饭”。各居室通霄点灯,谓“照发”,或曰“分岁烛”。长辈用红纸包钱币给下辈,或放孩子枕下,称“压岁钱”。入夜燃鞭炮关门,谓“关门炮”。凤巢等山区有整夜坐待天明以守岁者,所谓“坐久久,等财主”,期望来年生活宽裕。
渔家风俗
平阳是沿海大县,民俗风情别具风采,特别是渔村,有着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
岁时
南麂渔民逢节时之日,不外是祭祀和宴席,先以鱼肉鸡鸭斋供以祖灵、宗祠,然后举家欢聚,痛饮一餐。除端午节为中午举行,其余均为傍晚。其间,还有已出嫁女儿给娘家送礼。原先是实物,后嬗变为“礼金”。上辈人以实物回礼,如回粽子(示意“还宗”)、年糕、松糕(年年高)、巧食(糕点,示意心灵手巧)、桔子、雪梨(示意大吉大利)等。
婚娶
平阳人的婚嫁世袭浙闽二省沿海的习俗,有繁琐的礼仪程序。婚前有议婚、合庚、压定、后帖、送日等礼仪,婚时有迎娶拜、敬亲、入洞房等项目,婚后有分妆、回花等。闽南宗有“公鸡代拜堂”习俗:事先择定的婚期,因男方出海未归(渔汛一般在洋上10天左右),而婚期不能轻易改变,为此由伴郎(或伴娘)抱大公鸡代替新郎交拜天地。例行规矩,公鸡饰以彩披,加以冠戴,拜堂后将公鸡饲于洞房内,直至新郎归来始行放出。
服饰
平阳渔民过去穿拷衣、笼裤。其色深褚,棉布衣服经栲染后渝水不垢,耐日晒和耐咸湿浸蚀,有不脆不腐的特点。栲汁衣襟向取左开式,以避免海上生产时纽扣与网、线勾缠。笼裤大裤脚、大裆,直裆处折叠皱裥,似网状经络。裤下摆及腰腿侧斜兜处,绣有龙凤、虫鸟、花草的图案。随着人们观念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渔民服饰于20世纪70年代失传。
做鱼福
平阳渔民渔船出海捕鱼前,渔民们先祭祀海神或陈、杨二府爷,亦称“顺风酒”。烧香点烛,烧金银纸箔、燃放爆竹。祈祷出海人平安,举网能多得鱼。到年冬,买猪头还愿。《东瓯采风乐府》云:“冥钱累累燃爆竹,海滨鱼神做鱼福。举网为祝多得鱼,鱼福得力果如何?君不见泰西渔船多新制,捕获水族无噍类,淦户得知说海荒,求求祈禳更渺茫。呼嗟乎,泥首神尼香案下,不知退而修渔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渔捞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此俗渐渐消亡。
鱼灯舞
与各海岛渔村相似,平阳南麂也有鱼灯舞的传统。新春佳节,凡海滩、晒场、村头、广场可尽欢而舞,鱼灯队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鱼跃龙腾,鞭炮声、鸣乐声响成一片,呈现出一派欢快热烈的渔区节日生活景象,别有一番情趣。
鱼灯以木为架,用竹篾、布、绸等按各种鱼类形态扎制轮廊,并绘以鱼类的鳞鳍色彩。灯内插以蜡烛,或装上小灯泡。夜间舞动迤逦过村,更是优美动人。舞灯者一律穿“龙裤”,打绑腿,腰系红彩带,头裹马夫包头,衣服色彩随所持鱼灯色彩而异。以唢呐伴舞,也配以丝竹弦乐,再加上锣鼓、木鱼、碰钟、大小钹等伴奏,显得欢快热烈。
除以鱼灯来表示吉庆有余外,从温州沿海迁移的渔民,还作兴舞龙灯和凳板龙等,以蜿蜒逶迤之势示意福寿延绵。
八、守岁民俗民风?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时不睡觉,熬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年长之人守岁寓意辞旧岁,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岁月逝去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九、民风民俗儿歌?
哆啦哆嗦嗦咪啦嗦,钢笔水儿、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
姐姐摘了二两半,我刚摘了一小把。
教师夸我好宝宝。
宝宝闹,妈妈累,爸爸说我是累赘。
我不哭,我不闹,爸爸送我上学校。
不打架,团结好。
十、东北民风民俗?
东北人的习俗有:1、年夜饭后吃冻梨: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2、吃带硬币的饺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而在在饺子中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3、大年三十点长寿灯: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
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