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民风 > 正文

吾斯塘由来?

2023-01-06 19:24:4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吾斯塘由来?

玉奇吾斯塘乡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南18.5千米,库车县辖乡。1950年属第三区,1958年成立三道桥公社,1984年改设玉奇吾斯塘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8.3公里。面积143.8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主要有维吾尔、汉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5.2%。民风热情淳朴、生活环境和谐。

交通便利,314国道过境、南疆铁路,由乡北部1-2千米处通过,乡域西北与拜城县交界,辖库车县龟兹机场,西南与新和县接壤,东北临伊西哈拉镇,东南与阿拉哈格镇、齐满镇、比西巴格乡为邻。

位于洛浦县恰尔巴格乡乡政府驻地东北5.8公里,地属平原地带,辖两个自然村,305户,1389人,以农为主,耕地1582亩,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作油料、蚕桑,有小学一所,有简易公路通各村。“吾斯塘吾其”意为“大渠末尾”。因村子地处干渠末尾而得名。1958年为星火公社五管理五大队,1978年改称恰瓦克公社吾斯塘吾其大队,1984年建吾斯塘吾其村委会。

二、库车最值得去的地方

1、天山神秘大峡谷。

天山神秘大峡谷位于独库公路旁,距离库车县城约70千米,是天山支脉克孜利亚山中的一条峡谷。地处西天山南麓,峡谷全长5000多米,高差20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峡谷从奥陶系至第四系均有显露,断裂构造复杂。

2、克孜尔亚胜景。

古称“北山“,史称“赤砂山”。位于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东南距库车县城10千米。建于西汉年间,是汉代的军事设施。

3、库车王府。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文明风景旅游区,位于库车县老城林基路街。原库车王府曾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毁坏,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2004年依照第十一代亲王时期的王府原样重建。除了王府主体,府内还设有三个主要展馆,即龟兹博物馆、库车王府文物馆、库车民俗展馆。馆内展出了大量出土文物、石窟壁画及佛教造像。

4、克孜尔千佛洞。

位于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千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

三、库车旅游景点大全 库车旅游景点推荐

库车旅游景点有天山神秘大峡谷、克孜尔亚胜景、库车王府、克孜尔千佛洞等。

1、天山神秘大峡谷。天山神秘大峡谷位于独库公路旁,距离库车县城约70千米,是天山支脉克孜利亚山中的一条峡谷。地处西天山南麓,峡谷全长5000多米,高差20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峡谷从奥陶系至第四系均有显露,断裂构造复杂。

2、克孜尔亚胜景,古称“北山“,史称“赤砂山”。位于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东南距库车县城10千米。建于西汉年间,是汉代的军事设施。

3、库车王府,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文明风景旅游区,位于库车县老城林基路街。原库车王府曾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被国民党军阀盛世才毁坏,仅存部分房屋和城墙,2004年依照第十一代亲王时期的王府原样重建。除了王府主体,府内还设有三个主要展馆,即龟兹博物馆、库车王府文物馆、库车民俗展馆。馆内展出了大量出土文物、石窟壁画及佛教造像。

4、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千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四、新疆阿克苏龟兹文化是怎样的?

龟兹是西域古国名,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6县市。龟兹佛教十分兴盛,建造了数量庞大的佛教寺院和洞窟。其石窟艺术在我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其规模宏伟、艺术门类多、延续时间长、中西合璧和艺术价值巨大著称。

悠久的历史加上丝绸古道的繁荣给阿克苏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始建于两晋时期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尔、库木吐拉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壁画,以它生动离奇的本生故事、精湛绝伦的绘画艺术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现今保存的龟兹王国洞窟600多个,壁画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们主要分布在东西绵延长达250公里的天山南部山麓地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摩尔根说:“塔里木河流域,曾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五、反映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诗句,并简要说明

《唐诗三百首》在今天已有各种版本,翻开每种版本,都会发现正行进在诗中的唐史。这虽是我个人的感悟,但并不乏依据。

从唐朝女子的服饰说起。当时的女装尤其繁富,其基本构成是裙、衫、帔。《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玄怪录》中记一平民女子衣装:“小童捧箱,内有青故裙、白衫子、绿帔子。”可见,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这3件基本装束为例,着装时,需将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内,裙腰束得极高,下摆阔且长,如孟浩然《春情》诗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描写。

裙腰之上,半裸胸部,当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对此,唐诗中也有不少相应的描写。如《逢邻女》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句;《赠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灯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还要束以纱带,带子结于身前,长长垂下,飘逸婉约。《赠琵琶妓》中就有“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的诗句。

女裙有红、紫、黄、绿等多种颜色,红裙最为时尚。《五日观妓》中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写照,从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见到朱红色迹。

但唐朝的贵妇们不满足于此,她们还在裙上绣以各种花纹,甚至将珍贵美丽的鸟毛织于裙上,见《朝野佥载》:“因安乐公子造百鸟裙,百官之家皆仿之”。女子勇于追求和创造的举动势必值得赞许,但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又难免为那些无辜的鸟类而嗟伤。

帔子,又称披帛,披在裙衫之外。我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出,南北朝时,女供养人就有帔帛之装束,不过,披帛习俗虽有南北朝遗风,但我认为也不排除来自波斯的影响,理由是,这一习俗非汉族固有,在先代少数民族中也未见用。当时亚洲地区服饰中用帔的当为波斯人。丝绸之路开通后,服饰习俗自然也会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习俗,是受新疆龟兹人服饰习俗的影响。

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李仙惠死时17岁。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永泰公主墓室绘画还是初唐时期风格,女子多穿紧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时的秀雅之风依然可见。盛唐以后,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的形象方才成为时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衣裙式样也开始以幅多肥阔为主要审美取向。

转载申明:灵堂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