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哭周瑜原文?
一、孔明哭周瑜原文?
诸葛亮吊唁周瑜原文如下:
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故事背景:
古代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 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
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在“即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三国》记载: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扩展资料: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恩怨纠葛:
诸葛亮曾经三气周瑜。
1、第一次是曹仁和东吴打仗,周瑜和诸葛亮当时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结构周瑜第一次夺取失败,只好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2、第二次是刘备的夫人死后,周瑜献计,让孙权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哪曾想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许孙权杀他,还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想让刘备一直呆在东吴,谁知诸葛亮见招拆招,又让刘备回到了荆州,结果让士兵嘲笑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了之后气急败坏,旧伤复发。
3、第三次是因为诸葛亮曾承诺,取下西川便返还荆州,但是迟迟不发兵攻打西川,周瑜等不及,于是假意提出帮助刘备夺取西川,实则顺路夺回荆州,不料又被诸葛亮识破,气的周瑜直呼”既生瑜何生亮。“摔马倒地不治身亡。
诸葛亮的其它事迹:
初出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
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
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二、郭沫若的悼词?
郭沫若《罗曼·罗兰悼词》
郭沫若站在国际民主主义的精神上,为罗曼·罗兰写的这篇悼文。郭沫若在文中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与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正文如下: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象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三、祭侄子文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①。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②。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③: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④,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⑤。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⑥。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⑦?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⑧(“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卜(“➹”涂去)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⑨!
四、祭孔大典祭文原文2022?
【原文】
维公元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岁在壬寅,时属仲秋,值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3年,华夏儿女、四海宾朋,敬拜于曲阜阙里孔子庙大成殿前,秉至诚敬仰之心,谨备蔬果鲜花,献以礼乐佾舞,敬告夫子及诸圣哲、贤儒之灵。其辞曰:
宇宙洪荒,华夏泱泱;盘古开天,爰及三皇。
五帝肇基,夏禹更张;文武周公,缵绪商汤。
甲骨钟鼎,文明之光;诗书礼乐,王道荡荡。
平王东迁,周室苍惶;明王不作,诸侯恣狂。
攻伐失序,伦理无章;礼坏乐崩,斯文将亡。
圣王之道,何堪其殇;三代之统,栖栖遑遑。
东鲁有人,出类拔萃;天生仲尼,长夜清光。
志学不惑,知命从心;存亡继绝,六经阐扬。
礼别乐和,宽裕温良;春秋继诗,窃议朝堂。
布衣定制,天下咸往;诸侯卿相,平治垂裳。
夫子大成,万世慕仰;教化人伦,于斯立方。
诗书不传,庠序废坠;杏坛设帐,学以大昌。
修齐治平,立心立命;君子之儒,宽厚自强。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从容中道,内圣外王。
有教无类,万仞门墙;延及后世,文脉绵长。
大哉孔子,道冠古今;伟哉圣人,德业发皇。
郁郁文哉,礼乐华章;护佑华夏,瓜瓞无疆。
迨及当代,其命维新;允富允教,乃隆乃彰。
汇通中西,百虑同归;远来近悦,迭用柔刚。
天下一家,四海咸辉;命运与共,协和万邦!
伏惟尚飨!
五、诸葛亮吊唁周瑜祭文译文?
白话译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君如有灵,享我蒸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开创霸业,威震三江。吊君少壮,远镇巴丘;统领千军,讨逆无忧。吊君风度,佳配小乔;伉俪贤美,佳话流芳。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六、回土祭文怎么写?
回土祭文可以这样写,云:
于二零一四年五月中开,愚兄致意.
月儿月儿 病缠而去 六千余日 谁言不伤 月儿聪智 书中有涯 中于无涯 天之骄子 月儿于花 生如夏花 绚烂而终 故不复始。呜呼哀哉 月儿极乐 是以极乐 天地不公 文学献宝 博古通今 你我同在 一方之话 哀哉痛哉 与妹同语 从此以后 无处寻觅 轮回有道 你我再遇 今这时日 吾不甘心 常人有语 好人天长 此时此刻 魂断泪肠 既使永别 各自安好 知吾心者 至妹可通 呜呼哀哉
伏惟尚飨
七、蒋孝严在桂林祭母时候的祭文《桂林忆母》有人有原文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八、卢慕贞悼词原文?
原文大致如下:亲爱的先生,感谢您的指导和关心,在我人生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我,您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但是,现在我已经到了离别的时候。
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离别,而这个离别,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离别。我感到非常遗憾和伤心,但是,我也深知,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因此,在这里,我希望您能够原谅我的离去。
我将永远感恩您的栽培和照顾,希望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会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更加珍惜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再见了,先生,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卢慕贞
九、李四光悼词全文?
5月3日是李四光的遗体告别会,没过多久周恩来总理出现在礼堂。当周恩来发现没有悼词的时候十分生气,他严厉地批评了有关的负责人,随即沉痛地对大家说:
“是我们国务院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没有给李四光同志写悼词。今天早上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来自李四光同志的女儿李林的信,我在休息室征求了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决定用李林同志的信当悼词,我现在就念这封信。”
周恩来说完便从衣服口袋中拿出李林的信,当他念到李四光的纸条的时候,声音也比之前要大。周恩来念完悼词后,走到小礼堂门口大声问道:“你们都听见了吗?”礼堂外的人大声回答:“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