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兄弟为哥致悼词?

2023-06-10 06:51:3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兄弟为哥致悼词?

我记得,我们孙⽒宗族的事您没有少操⼼。您作为⽊门孙⽒宗族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之⼀,做了⼤量让族⼈称道的事:为了追根溯源,您⾃掏腰包到成都,赴陕西,访⼭东......;为了族谱记载的准确⽆误,您不辞⾟劳,⼀家⼀户地⾛访、核实、校对;为了使编纂的族谱经得起历史检验,您亲⾃主笔,熬更受夜,反复斟酌,耗尽了⼼⾎。您的热⼼您的严谨您的奉献,让族⼈没齿难忘。⼤哥!

  我记得,我记得……

  太多太多的往事,难以⾔表。任凭岁⽉冲刷,却始终不能忘怀。

  ⼤哥,您⾛了,但您的精神还在,您的思想尚存。您永远活在⼤家的⼼中!您永远是三弟的好⼤哥

二、家谱标准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三、族谱怎样写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序言

然后是 家族始末,

然后是 正文家族世袭人名排列,

然后是 重要人物传记,

艺文、勋记、政绩,

地望、宅图、坟茔图,

家讯家规,

辈份排字,

祭文、祭规礼仪,

家论期语。

四、圆谱庆典横幅内容?

圆谱庆典横幅的内容:

新落成的祠堂祥云环绕,张灯结彩,地上还铺上了红地毯,祠堂的供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供品:全猪全羊、五谷杂粮、水果点心以及各式菜肴。

圆谱是续谱修谱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族谱,它不仅记载了宗族中每户每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卒年月,子女婚配等,还有宗族起源,始祖概况,族规家训。它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是各方人士寻根遏祖、追溯渊源最重要的人文资料。通过修谱,追根溯源,族人们搞清了自己的根基和人脉,更加团结一心了。

圆谱和宗祠的落成寄托了裔孙敬祖爱宗的虔诚之心,拉近了血脉相连的同宗之情,沐浴着枝繁叶茂的宗族愿景,凝聚了真挚热诚的乡土亲情。

圆谱和落成大典的主要议程有请祖宗遗像、接谱、祭谱、发谱、送祖宗遗像归位等。大锣十三下,起鼓奏乐闹场,鞭炮齐鸣,司仪诵读开场词,进行祭祖。祭祖毕,摆谱开光,再次上祭品、上香、跪拜,由宗亲代表诵读祭文,然后是所有宗亲有序拜先祖

五、对已故祖父的尊称?

一般称其为先祖父、先祖考或祖考,“先”和“考”就是已经去世的意思。

关于祖父:

类属:人物称谓词、亲属称谓词、先祖称谓词

别称:爷爷:阿公

出处:《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看这一段你就明白了。

六、家谱有没有什么标准的格式啊?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七、广东梅县林家族谱?

  梅县林姓渊源与宗族文化述略  据《林氏世糸总记》和《姓纂》载:“林氏出自子姓,黄帝后裔,历夏、商32代而生比干,为商纣王少师。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洒色,朝廷中以比干为首的文武大臣为着国家利益,直谏纣王。纣王执迷不误,反而怒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还剖比干次妃胎,正妃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为避纣王之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纣得胜后,下旨修建毕干墓,寻访比干后人,拜见其子泉。泉以其居长林石室而生,周武赐泉为林姓,改名为坚。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坚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为冀州之地又称西河。长林现在河南省卫辉市附近,该市建有比干墓。  林姓始祖比干。二世为林坚,生子林载。三世林载生三子,长子为林磋。四世林磋为冀州牧,官司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时为大将军。  比干22世孙林才,周平王时为大将军。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时是孔子的学生,后仕为大夫,列七十二贤。  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晋愍帝时,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入击中原,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至江淮地区,有一部分过长江向南迁徙。这次北方汉人的大迁徙。林禄举族护驾愍帝渡江定都建业(今南京)。林禄后任晋安(今福建地)刺史,后病逝官邸,追封为晋安王,葬于九龙岗,两个儿子定居晋安。林禄为林氏入闽始祖,  林禄的子孙分迁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晋陈宣帝大建4年为朝廷丞相,年老辞官后定居福建莆田县北螺村,为福建莆田开居祖;林万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县林家厢。  因林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梅县和梅江区林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林万春的后裔林岩(林氏87世),官为杭州府御史,定居广东程乡县(今梅县)西角,置许、蓝两姓房屋,田地59亩,粮80余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为唐代林姓入梅县最早的一支。  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岁的林秀峰到梅县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后避乱迁至五华陈沙甫,娶张义山之女为妻,生三子。秀峰后裔有迁兴宁,梅县东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畲江等地。  梅县的林氏多为福建甫田、泉州、晋江迁来。有的是由福建莆田迁拮阳,再由拮阳分迁梅县。  梅县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该系林姓是由广东拮阳县移居至嘉应州程乡县(梅县)松源葵坑开基,再由松源分迁至石扇镇吧庄蔼慈坑。  林氏由闽入粤来梅县开居,历唐、宋、元、明、清、民国,人口不断蕃衍。外迁人口不计,现居住梅城及梅县、梅江区的东郊、西郊、城东、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瑶上、城东、径义、畲江、水车、梅南、长沙、西洋、白宫、丙村、松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个乡镇111个管理区。据1992年统计梅县和梅江区共有林姓21870人,居县区人口排列第12位。  梅县林氏迁居国外人的众多,人口数难于统计。迁居国外华侨始于何时无可查考。有据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约1750年前后),石扇镇吧庄蔼慈坑有一部分人迁台湾。  祟拜祖宗寻根问祖  祭祖祠、祖墓是纪念祖宗,激励后人的传统的宗族文化活动。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  祭祖祠、祖墓是林氏传统的宗族活动之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梅州老一辈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从福建迁来,祖屋的堂号,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的得过什么功名、官职等。如《比干墓的传说》、《林家诗》、《天上圣母“妈祖”》等故事传说。  旧时林县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圣母神”,经常到“圣母庙”(妈祖庙)去膜拜圣母娘(即林默娘)。  旧时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农历八月)的习俗。  祭祖祠的时间是农历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规模不一,有单家独户举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为主,有钱人家则全猪全羊。  祭祖墓时,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参加,人多能显示此系宗族人丁兴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着彩旗敲锣打鼓,女人挑着祭品,抬着全猪全羊,列队而行,浩浩荡荡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时,由族中长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聆听,祭文内容是讲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丰功伟绩,本族人的迁徙历史。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内外交往频繁,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异地他乡的梅州林氏裔孙乡梓情浓勃发,返乡观光探亲、寻根问祖、借此联络亲情乡谊。很多侨居在异国它乡的梅州林氏后裔,他们不远万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发思乡之情。  近年来,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乡亲一样,总是不忘祖宗的发脉之地,这些致富了的林氏后裔们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学校,捐资公益事业,办实业。回报父老乡亲,回报林氏的祖宗赤足走过的山山水水。  石扇吧庄林姓迁居台湾己有25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后,两岸交往频繁,激发了海外林氏宗亲的桑样情怀,他们回大陆寻根问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们不忘祖宗发脉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资家乡公益事业。  旅居印尼的林清荣、林荣章先生,香港的林国英先生、林凌运女士,台湾的林飞虎、林和平等人。他们事业有成,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钱、捐物。  林飞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畲村),早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曾服务于政界,1945年到台湾,现是新竹市长青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奖,出有个人画册、自传。他热爱家乡,他多次组团回祖国观光访问,为海峡两岸的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为梅州、台湾的文化团体牵针引线,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区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和“1994年梅州城区书画艺术在台湾的联展”活动,1997年广东汉剧团到台湾访问演出,2000年他率领台湾新竹客家业余三脚采茶剧团梅州市、蕉岭、大埔、五华的等地访问演出。他还出资在梅州市办了一间中专学校。他先后被台湾政府授“模范父亲”“文化先锋”等荣誉奖证、奖章。  2004年农历十月初三,在海内外林氏乡亲的倡议下“蔼慈坑林氏宗亲会” 召集在梅州城区和附近村庄宗亲开会,筹备祭祖活动 ,中午设席60台宴请参会人员。  宗族活动目的是:加深宗亲情谊,宣传宗族文化;启发族人要承先启后,继承先祖的创业精神;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共建家园。  林氏宗族文化  《林家诗》  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旧时异地林氏祖叔相见均于能背《林家侍》为佐证。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宋仁宗御书题诗如下: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芝兴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月中。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天上圣母“妈祖”,中国和平女神——林默  林愿是福建莆田林氏后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经擢第,官翰林检讨,授国子监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  相传公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于福建甫田县湄洲岛,因满月仍不曾哭闹,故父母给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学慈善,谙熟天文海情和医学,指引渔民耕海谋生,教导民众水上救助,并施医济世,深得人民尊敬爱戴。会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升天仙逊。海峡两岸人民闻汛遂相邀于她出生地湄州岛建庙纪念,尊称她为“马祖”寓意她比母亲还亲。不久妈祖德名传到朝廷,皇上也为之感动。从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为止,历代皇帝对马祖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圣母。于是妈祖贤德之名由海峡两岸传到整个江南,继而传到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区。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马祖庙、宫4000多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座马祖宫庙,1600多万信众。占岛内人口的80%。我国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信奉着马祖——海上女神。同时马祖也被外国人友人誉为中国的和平女神。广州市建有雄伟的马祖庙。梅州各地也有圣宫(即马祖庙)。  随着各地信众不断到湄州马祖庙朝圣活动,相信今后的马祖文化还会更加弘扬光大。  林氏宗族人才辈出  旧时梅县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尝奖”的资金鼓励本族学子读书。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为本宗族的集体资金,这种资金称“公尝”(即本宗族的公用资金,由宗族领导人管埋),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兴办本族的公益事业,一部分用于支持鼓励本族子弟上学。旧时有些学校是本宗族办的,有的地方则把祠堂作学堂,用公尝的钱请私塾教师,支持本宗族的学子完成小学教育。本宗族子弟习成绩名列前矛者,给予奖励,贫穷家庭的学生免费读书,俗称“尝缴上学”。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尝可资助本族的学子渎大学。每年学期考试或春节前夕,按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予奖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的海外侨胞和己致富的企业家们,都愿为当地学校或本宗族的学子捐赠奖学金、奖教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学出色者,赞助本宗族作家出书。  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因而林氏后裔人才辈出,文人多当官的多。下面列举事例。  林氏来梅后裔中较著名的有:丙村镇田头林奕孟,封武德将军。清乾隆年间,他仿效台湾筑陂的方法,在家乡丙村银场溪筑了36陂,引水灌溉农田。西郊乡林绍龙,清嘉庆七年进士,任云南按察史。南口锦鸡林绍斐(竹君),民国初年任广西都督府参谋长、广西民政长等职。丙村银竹林百举,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曾任国史馆编纂。白宫林风眠,著名画家,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口绵鸡林伦彦,教授,曾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程江长滩林登云,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林氏家族根在中原,历经一千多年发脉播衍,在闽粤地区得以发展壮大,而且远播至台湾和东南亚诸国。林氏家族可谓根深叶茂,花繁五洲,成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辉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八、过世爷爷的尊称?

称呼去世的爷爷,一般称其为先祖父、先祖考或祖考,“先”和“考”就是已经去世的意思,但这只是墓碑、排位、祭文、家谱上的称谓,属文言之列。

九、养子养女刻碑上怎么写?

如果您想为养子或者养女刻写墓碑,可以参考以下格式:一、关于称呼1.1 如果您想表达养育之恩,可以使用“养子”、“养女”来称呼。1.2 如果您想表达深厚的感情和亲情,可以使用“亲子”来称呼。二、关于姓名2.1 如果您知道养子或养女的生物学姓名,可以在墓碑上写下其生物学姓名。2.2 如果您是收养了孩子并改了他/她的名字,可以写下其收养后的姓名。三、关于出生日期3.1 如果您知道其生日,可以在墓碑上写下其出生日期。3.2 如果您不确定出生日期,可以写下收养日期或者他/她离世的日期。四、关于寄语4.1 您可以在墓碑上写下感激之情,如“感激你给予的关爱和陪伴”。4.2 您可以写下对养子或养女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如“你的离去让我们永远的思念”。总之,刻写养子或养女的墓碑需要体现对亲情的感激,表达对其的无尽思念,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格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