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评价古诗词?
一、陶渊明评价古诗词?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
2、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辩 已 忘言。 ——陶渊明 《饮酒·其五》
5、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 。 ——陶 渊明 《归去来辞》
6、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 或脱故而服新 ! 愿在发 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陶渊明 《闲情赋》
7、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陶渊明
8、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陶潜 《拟挽歌辞》
9、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陶渊明
10、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
1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 《饮酒》
12、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1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1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15、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潜
16、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18、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 《神释》
19、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 《归去来辞》
20、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来去兮》"
21、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 《 读山海 经》
22、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 《归去来兮》
23、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 《形影神赠答诗》
24、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25、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咏荆轲》
2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27、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陶渊明
28、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 《读山海经》
29、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
3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
31、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 《归田园记》
32、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 《 归去来兮辞 》
33、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 《挽歌》
34、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陶渊明
35、 勤靡余暇,心有常闲。 ——陶潜 《自祭文》
36、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陶渊明
37、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 拙归园 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归田园居》
二、人生实难死之又何出自谁的诗?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出自魏晋陶渊明的《自祭文》
意思是人生道路实在艰难,可人死之后又能怎样呢?
《自祭文》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创作的一篇祭文。在这篇祭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生活情状、性格志趣和人生理想作了总结性的抒写。
三、自祭文陶渊明全文?
自祭文
陶渊明 〔魏晋〕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殁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四、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解释?
意思是: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自在。
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
原文节选: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五、由日和斤组成的字?
旻mín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日,文声。本义:秋天)
2.同本义[autumn]
旻,秋天也。——《说文》
钦若旻天。——《书·尧典》
号泣于旻天。——《孟子·舜往于田》
旻无疾威。——《诗·小雅·雨无止》
不吊旻天。——《书·多士》
旻天兮清朗。——王逸《哀岁》
3.又如:旻宇(秋天);旻序(秋为旻天,故称秋季为“旻序”);旻云(秋天的云)
4.天空[sky]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陶渊明《自祭文》
5.又如:天旻;旻天(泛指天);旻穹(苍天);旻苍(苍天,上苍)
6.通“闵”。忧患[hardship;misery]
化未期月,遘此竺旻。——汉·《平与令薛君碑》
常用词组
1.旻天míntiān
(1)[sky]∶天的统称
(2)[autumn]∶秋天
六、陶渊明最后一篇作品?
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侈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七、这个”旻”字是什么意思?
1.秋天。
2.天;天空:苍~。
~天。旻的释义:拼 音 :mín 部 首 :日笔 画: 8五 笔 :JYU字形分析:上下结构,形声;从曰、文声相关词组:旻天 碧旻 旻序 穹旻 霜旻图为字形演化:小篆、楷体扩展资料一、旻天[mín tiān] 1.秋天。
2.泛指天。造句:古人将旻天代指为秋天。二、碧旻[bì mín] 青天。造句: 湛湛碧旻作证,他是个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英雄,不是叛徒。三、旻序[mín xù] 秋为旻天,故称秋季为“旻序”。
四、穹旻[qióng mín] 犹穹苍。
造句:人如尘埃,而穹旻永存。五、澄旻[chéng mín] 清朗的天空。造句:如被妖法困住,只须念动所传真言,运用本身先天真气,持牌一晃,便能上薄青旻,下临无地。
八、一个曰一个文念什么?
读音为mín,基本字义为天,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如:旻天,苍旻。
旻 ,形声。字从日,从文,文亦声。“日”指“时间”、“季节”。“文”指龟壳
经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纹样,转指“验证结果”。“日”与“文”联合起来表示“龟壳纹样表示的占卜结果得到验证的季节”,所以其本义为秋季,特指秋季的天,后来引申为天空等意。
旻的引证意思
1、秋天。如《尔雅·释天》中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2、 天空 。如陶渊明《自祭文》中的“茫茫大地,悠悠高旻。”(苍茫的大地,悠远的天空)
3、通“闵”,忧患之意。《诗经·大雅·召旻序》:“旻,闵也,闵天下无如召公之臣也。”(旻,担忧之意,担心天下没有像召公那样的臣子)
九、陶渊明为人与为文解释?
陶渊明是我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一提到他,我们就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创造出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园,给了许多中国人以心灵归处。
陶渊明成为经典之路
陶渊明是六朝文坛非主流的人物,同时代的人虽然认可他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但崇尚绮丽华美的文坛不认可他的文学价值,甚至还讽刺陶诗为“田家语”。
最早给予陶渊明崇高评价的是学养相当精深的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慧眼识英才,非常认可陶渊明躬耕田园、不慕名利的品性,也给予陶渊明的文学以前所未有的至高评价。在《昭明文选》中,萧统大量保留了陶渊明的作品,并为其作序、写传记,对于陶渊明的作品能够留存到今日功不可没。
把陶渊明发扬光大的要数王维和孟浩然,“王孟”将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和肇始于谢灵运的山水诗合流交融,形成了盛唐诗坛中的山水田园流派,丰富了中国山水田园的美学内涵。尤其是孟浩然既学陶渊明的人格,又学其诗歌。在以王孟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的推动下,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
到了讲究守节、追求平淡的宋代,陶渊明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能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圣人之一,钱钟书认为对陶渊明文学价值的认同在宋代达到了极点。
明清时期,文人备加赞赏陶诗的自然、本色、平淡,对陶渊明的评价更加细致入微,陶渊明的事迹、形象也更深入人心。
近代更是如此,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林语堂评价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王国维认为陶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的“真淳”
元代诗人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普遍认为可以看作是对陶渊明人格和文学的高度概括。
陶渊明在人格上追求“真”,“真”就是真淳率直,真朴自然,“任真自得”。苏轼曾评价陶渊明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仕与隐对古人来说是重要的命题,仕路可以保障身家、实现理想,而孤独寂寞的隐也会受到赞美,很多选择归隐的人清楚知道这是获得名声的举动,就像唐代主动隐居在长安附近终南山中的卢藏用,靠隐居走上了为官的”终南捷径“。但苏轼认为,陶渊明不是这样,要仕就仕要隐就隐,不为名声的高低;没饭吃了就去乞食也不觉得丢脸,有饭吃就招待别人也不期望被感激,具有可贵的“真”人格。
在为文上陶渊明也追求朴实、率真、淳厚。辛弃疾对陶诗爱不释手、仰慕至深,形容为“无一字不清真”。
与后代许多田园诗人不同,陶渊明是回到乡下亲自躬耕劳作,靠种地养活一家人。这就与王维、白居易笔下的田园不同,不仅仅是闲适的田园牧歌,还有真正的乡村生活。
陶渊明以淳朴、平实、不加修饰的语言记录下乡村生活的片断:“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这些寻常、简朴的乡村生活在陶渊明笔下却不是“枯淡”的,而是富有恬淡的滋味和韵致,“田园真景,令人悠然”。
陶渊明的立体侧面
在走向神坛、成为理想隐士人格的过程中,陶渊明也逐渐被完美化、神圣化,被忽视了人间性的一面。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隐士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人格,他也有侠客的一面,也有追求建功的一面,是个活生生的人。
(1)血气男儿,百炼钢成绕指柔
陶渊明少时个性刚烈,血气方刚,他曾自述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个情绪强烈的人。
鲁迅说陶渊明有“悠然见南山”般心如止水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般金刚怒目的一面,“并非整日整夜飘飘然”。
朱熹也曾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他看却是豪放,只是豪放得不易察觉罢了。
龚自珍更是直说“莫信诗人竟平淡”,认为陶渊明与诸葛亮、屈原一样,都是露已扬才、才华璀璨、气冲云天之人。
陶渊明的豪放主要体现在《读山海经》和《咏荆轲》中。《读山海经》中,陶渊明高赞“精卫衔木填海”的精神,“刑天舞干戚”的猛志,“夸父追日“的英雄气息。《咏荆轲》是朱熹认为陶渊明豪气藏都藏不住的晚看年之作,诗中大赞荆轲的英雄行为,“火气”十足,满是慷慨悲壮之语。
陶渊明曾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全然一幅热血游侠的形象。
而血性十足的陶渊明之所以将恬淡留给后人,正是因为他对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将百炼钢化成了绕指柔。
(2)超世但并不绝俗
“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里,我们往往只关注“真淳”,却忽视了“豪华”。
有“显”才有“隐”,有“豪华”才有“真淳”。陶渊明绝不是生来就真淳、不食人间烟火,而也是身处浮华中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关于陶公的一段公案,那就史上历来争议颇多的《闲情赋》。
《闲情赋》一反陶诗为人所熟悉的冲淡自然,全篇美轮美奂、极尽铺陈,用炽热无比的情感展现出日思夜想、如痴如狂的男女情爱。其中高潮“十愿十悲”的内容,到现在仍受到热恋男女的热烈追捧。
这仅是第一愿,陶公一气呵成写就了十愿十悲,想要变成美人的衣领、腰带、发上油泽、眉上黛墨、被席、鞋履、身影、照烛、团扇、木琴,只为了亲近、陪伴美人,想象之丰富,情感之浓烈,表达之大胆,让人不觉得情思摇荡。
因为这篇艳之又艳的艳情赋(古人将与女性相关的诗文一律归为艳情主题),在陶渊明的著作中最独特、不和谐,破坏了世外隐者十全十美的形象,因而后人一直在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寻找理由。
苏轼认为,陶公写女神类似屈原的香草美人,是种忠君爱国的寄托;有人认为,写女神美色是赋的惯例,而陶公在赋的结尾最终超越、克制住了这种吸引,是镇定、净化的力量;也有人认为这只是陶公拟古潮流下的游戏之作。
不过,不管是寄托还是练笔抑或是超脱,此赋读罢谁能不怦然心动,不为之缠绵摇荡,谁又能说这不是爱情的味道?
(3)儒家的思想根底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后人更倾向因其“真”而更多地与道家相联,认为他远离俗世,洒脱清高,晋代文人又多好“三玄”,便更强调他庄子似的超脱。
实际上陶渊明兼具儒道思想,杂有一点佛家,根本上还是以儒家为基础的。
陶渊明虽是寒门,但毕竟不是平民,曾祖父陶侃曾官居东晋大将军,权重一时。虽然他这一脉属于衰落的旁枝,陶渊明少年丧父、生活不富,但受当时士族极其重视家教的影响,陶渊明也从小饱读诗书,培养了渊博的学识。
六朝的世家子弟都要接受完整规范的诗书教育,讲究经学传家,陶渊明也是自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熟读经史子集,追求“佐君立业”的事业,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有强烈的用世之志 。
据学者考证,陶渊明现存100多篇诗文中,共183次引用儒家经典经史子集的内容。
与朱熹同为南宋理学大家的象山先生陆九渊认为陶渊明也是“有志于吾道”;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评价陶渊明大用《论语》中的话,是圣人弟子。
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陶渊明说: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说的是,先师孔子留遗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此高论令人仰慕、难以企及,我只能转而立志长耕耘。
这很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
“渊明本是儒家出身,律己甚严,从不肯有一毫苟且卑鄙放荡的举动,……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雰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他只是平平实实将儒家话身体力行。”
一句“平平实实将儒家话身体力行”,让人肃然起敬。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细说不同侧面,只为全面鲜活的认识陶渊明。他的那份自然状态一直深受后人敬仰和摹仿,但却没有能能超越的,实在是因为陶公心与天游而开气象万千。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
首先,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陶渊明是第一个大量描绘田园风光、以乡村景物和农村生活入诗的作者,农舍、乡景、务农的体验,这些“田园”意象在陶渊明笔下改变了审美内涵,通过诗意的表达变成文学的空间。
第二,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第一位既是隐士又是诗人的人。同时代人在谈陶渊明时,认为他有隐士之名,但不认可他的诗歌创作,他可以入“隐逸传”, 但却入不了“文学传”。即使隐士这一点上,陶渊明也有六朝隐士中的“另类”,他不是炼丹求仙,不是求佛求道,也不是以隐逸博取浮名,他的隐反而多了一分“逸”,甚至可以说是少“隐”多“逸”,钟嵘在《诗品》中则最早提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后人愈发认可这种说法,认可他开辟的这条将隐逸生活诗化、艺术化的道路。
第三,开创把日常生活写进诗中。诗歌被认为是高雅的,琐碎的生活日常是不不登大雅、不能被诗歌所书写。 但是陶渊明打破了这种限制,他的诗中写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美的,也有丑的,有心情旷放,也有家庭烦恼,充满平凡而亲切的日常生活。
第四,对老年及死亡的独特书写。在陶渊明之前,真正描述老人的诗并不多见,就算是《古诗十九首》中,对老也不过是种虚写。而陶渊明是第一个实写老年状态,书写老年情怀的诗人。亲自务农九年后,陶渊明在愈发穷困的生活中写下了《杂诗》前八首,充满伤老、悲志的情怀。“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盛年不再来,一日能再晨”,这些清疏朴厚的伤老诗句,可以说别具一格。
对于死亡,陶渊明也以新的方式进行书写。在《自祭文》、《挽歌》中,他变成死者的身份,体验着身后的送葬,做着超越对死亡恐惧的努力。《神释》中的名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更超越了生死喜乐,将生命看作是随自然、大化而存在的平静状态。
第五,创造了桃花源的乐园。南朝人虽然不接受陶渊明的诗文,但却接受他的“桃花源”,偶尔有人提及陶渊明,便是提及他的“桃花源”。 “桃花源”触及了中国人对乐园的追求,盛唐之后,桃花源逐渐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圣地,这里越脱世外,人人抱朴和谐,活的任真自得、与世无争。这近乎完美的精神境界净化了尘网世人的心灵,给了后人一份精神的向往和治愈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