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吐血求:张佩纶在昭烈祠吟诵的甲午海战祭文

2023-02-04 19:48:38  来源:网络   热度: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御赐祭文

朕惟:伏波横海,具折冲千里之威;劲草疾风,标烈士百年之节。哀国殇于授命,颁彝典以荐馨。尔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识洞韬钤,材雄超距。帆樯练技,究风涛沙线之殊形;闽粤筹边,奋虎阚龙骧而奏绩。跻副阃,荣□翠羽之辉;肇锡嘉名,勇冠熊桓之旅。属以潢池告警,因而辽海移军。爰统师千,远清妖孽。楼船风驶,仰汉将之如飞;□石雷殷,攻倭艘而屡破。方冀□枪迅扫,表海尘清;讵期锋镝亲撄,前军星陨。沉沧海而不悔,矢舍命以全忠。葬蛟鳄之腹中,血三年而成碧;戳鲸鲵于地下,魄千载而犹雄。用褒死事之勋,特著易名之典。於戏!臣心不二,抒浩气而壮山河;大节在三,留英光以争日月。钦兹芬,慰尔忠魂!

御赐碑文

朕惟:卫社稷以执干戈;马革慰沙场之志。听鼓鼙而思将帅,龙纶宣□□之恩。雕俎既陈,螭文式焕。尔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素娴韬略,荐握戎符,统战舰而著勤,实海军之肇造。重瀛涉险,叶丈人地水之师;绝檄策勋,媲壮士天山之箭。膺懋赏而荣□孔翠,锡勇名则队肃虎貔。属敌骑之披猖,值句骊之告警。取兵辽海,瞻星斗而识哥舒;纵火长江,催艨艟而推公理。奋击则寡能敌众,冲锋则义不顾身。军可撼山,期折蚩尤而献馘;心愿盟水,甘从海若而捐躯。迨遇救而获生,终自沉而效死。虫沙何处,沧波招烈士之魂;鲸筑未伸,赍志宜贞珉之勤。谥之壮节,表厥名称。於戏!誓扫旄头,经百战而风云变色;身骑箕尾,炳千秋而竹帛流光。特峙穹碑,渥承宠命。

挽 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惟公不生惟公不死;

与船俱存与船俱亡。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

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战局不堪言余恨空赍填海志;

忠魂如可作大呼犹听渡河声。

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d颜惭义犬;

此仇必可复也终在人心未丧冀英灵在世誓将赤手扫长鲸。

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

帝鉴其忠士服其忠敌畏其忠丹心照千古想见魂为厉鬼踏平沧海奋神威。

正气毓乾坤自从童稚涉鲛洋半生秉节辛勤矢怀伸臂撑天华厦间千秋留伟业;

大星沉渤势穸腊挝欧缵暮M⑺焯揪枭肀ü瞪贤蚬诺踔一辍

时唯大清光绪二十年秋月,谨以至诚至痛至奠,敬祭于甲午海战诸位捐躯将士之英灵。夫惟诸位尽忠报国,御外辱于阵前,抗倭寇于海上,振军威向敌舰,剖丹心映海天。生为豪杰壮夫,死留壮烈英名。呜呼哀哉。国之殇也。赤子之心,神鬼可鉴。奉表以闻,伏惟尚飨。

张佩纶(1848.11.24-1903.2.4),字幼樵,一字绳庵,号 斋。祖籍直隶丰润,生于浙江杭州。少年就学时,反应敏捷,数千字文章一挥而就。同治九年(1871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十三年(1874年)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

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忧期间,入李鸿章幕,在天津参观海防工事,参议海防事务。守制期满复职后,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讲户部尚书王文韶参奏罢免。光绪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刚刚上任,立即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上下震悚。由此成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次年五月,晋升侍讲学士。从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间,共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三分之一。时,中法争执已起,张佩纶上疏请求发展水师,设南北洋水师四镇以防备;招致刘永福黑旗军以增强兵力。清廷讨厌他阻碍和议,命他到陕西办事。回京后,在总理衙门行走,一再在对外交涉中据理力争,与外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英国公使巴夏礼以“沙面事件”向总署施加压力,不准中国惩办凶手,并拍桌咆哮。张佩纶当即也拍桌质问“你已经引起两国间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事后,中国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

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军机处和总署,张佩纶企图挽回,由此与清廷意见相左,加上朝内树敌过多,在政治上失势。恰逢中法关系紧张,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后又署船政大臣。

当中法争执刚起时,张佩纶曾多次上奏,发表主战论调,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中国必受其害。认为中国有三大理由取胜:一、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二、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三天,迟则十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三、法国占领越南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其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闽江沿岸各要塞形势,主张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但清廷不许先发制人,结果坐视大量法国军舰进入闽江。马江之战中,张佩纶视敌太易,临战怯敌,措置乖方,用人不当,结果导致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灭。

战后,给事中方培上奏弹劾张佩纶,朝中一些人物也怀着各种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后派与张佩纶平日意见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办此案,复奏后,朝廷指责左宗棠等人为张佩纶开脱,十一年(1885年),下旨将张佩纶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三年后,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小女儿菊藕为妻。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因此对李鸿章充满感激。甲午战争爆发前,曾建议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示弱骄敌,再图大举”,御史端良弹劾他干预公事,于是被驱逐回籍。南下途中侨居南京。

二十六年(1900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张佩纶急得“咳血升许”,“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北上入李幕,但对官衔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于南京,终年56岁。

张佩纶学问渊博,当时与张之洞并驾,毕生致力于研究《管子》,擅长奏议,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张佩纶孙女。

注:本文没有灌水。 通俗易懂。 请仔细阅读。

张佩纶在昭烈祠吟诵的甲午海战祭文

人的目标在别的地方已经写过了,在进化论上。

我认为,地球赤道暖而两极冷。有的地方雨多,有的地方阳光多。有的地方安全,而有的地方乱。有的人喜欢下雪,有的人恨下雪。 你想到哪,就到哪。你喜欢到哪就到哪,多好啊! 同理, {有的国家这样治理,有这样的特色,有的国家那样治理,有那样的特色, 你想到哪,就到哪。你喜欢到哪就到哪。} 不过,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早,最起码5年。(a) . 要做到这些,先要和平。要和平就先要信任。要信任就为了交换条件,当然,交换条件就是相互帮助,相互消灭矛盾,不安全的地方。 达到互相满意。作为中国的话,可以拿沿海省,城市的安全,领土的完整,作为条件,来交换别国的安全,舒适。至于台湾,我想,这个筹码太高了,不容易达成一致。同理,其他国家.........注意:在此之前,(a)前面任务的不能动,否则,不能达到[信任]这一要求。那就要从头开始。你要做到相互信任,先从小开始。这里的[小]指的是,小范围,小资金,小领土。然后逐渐扩大。速度嘛 ,和银行卡的欠款卡一样。 银行的欠款规矩是什么,可以照搬。 国家和国家之间 如果开始不能达成一致,先用2个月的时间试试看。看看是不是非常快乐?是不是很舒适? 再谈条件。谈条件就需要一次全球谈话。地点,时间让别国定,出于对别国的尊重。

接下来内容......还没想好。 你的忧国的心情我能理解, 不过,不要催啊,好累啊.......

“这是为何啊。张之洞您英明一世,为何糊涂此时啊。”我想,张之洞也许正在想方法了吧?我想到了这个方法, 你想到好方法了吗?

至于:二十六年(1900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张佩纶急得“咳血升许”,“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北上入李幕,但对官衔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叫你去一起签(马关条约)留下你的美名,你去吗?死又不要紧,留美名就算了。

[顺便问下现在中国有那些海军师团 空军师团 美国是不是已经或是正准备筹备航空兵团?]我想知道最准确,正确的消息,然后选一条最好的路。

为什么会这样,谁的问题?谁给谁造成了什么矛盾?是不是发生了道德底线问题?还是信任问题?[信任]问题是不能乱搞的。特别是国与国之间。不然,相互之间即使有好的idea,即使有把矛盾变金钱的idea,那也不能分享,那就全是0 。也就是走向混沌。不过[信任]问题是不是能弥补,就要看历史了。 我不会乱搞,除非我得到的信息有98%的正确率。我不会从一个或几个单一的渠道得到信息。我可不想....成为罪人。

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两句将不清楚。楼主要是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部小说。唐浩明的《张之洞》。虽是小说,却是以严肃的史学态度来写的。

不过貌似楼主犯了一个错误。

张佩纶朝廷清流出身,好清议弹劾,后因在朝中树敌太多,被安排去福建船政局工作(即被打发进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南洋水师系统)。在任时,爆发甲申马江海战,法国接口在中方港口修船,偷袭南洋水师,水师大败几近全军覆没。在战斗过程中张佩纶轻敌大意,指挥无方,大败之后又在惊慌之下弃职逃跑,因此朝野上下口诛笔伐,以致免冠。

作为军事主官,战败之后,朝廷命左宗棠至福建调查张佩纶,并传达奖张革职的圣旨。左宗棠到福建后,张佩纶请左宗棠将自己请求修建昭忠祠(不是昭烈)的奏折代为转呈,左宗棠答应了,朝廷也确实准奏了。据福州地方志载:清光绪十年(1885年)中法海军在马江展开激烈的战斗,清福建水师全师覆没。战后,清水师死难烈士分葬于九冢之中。署理船政大臣张佩纶于战争后奏请清廷修建昭忠祠。同年,清廷降旨在马限山东麓建祠,于第二年(1886年)竣工。

所以楼主有几个问题。第一,张佩纶与甲午海战全无关系。有关系的是中法甲申马江海战。第二,没有昭烈祠,只有昭忠祠。昭忠祠是根据张佩纶的奏请才下旨修建的,但竣工时张已被发配至察哈尔,因此在此中吟诗估计并非史实而是文学杜撰。

那个顺便问的问题,恕我爱莫能助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