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中的蝶字怎么写?
一、日文中的蝶字怎么写?
一般一个字就可以 蝶 如果为了显得可爱等可以写成叠音,如楼上所写 蝶々 ちょうちょう 如果为了装13,可以用蝴蝶在日语里的异称 梦见鸟(繁体) ゆめみとり
二、甲骨文中的字怎么写?
甲骨文中的字是刀刻的,不是写的。
三、《祭侄稿》的字写的差吗?
好久没回答书法类的问题了,内天看回复有人说要提醒我一下我是个书法答主,直接给我看笑了,于是准备回答一个。
以下是正文: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最高成就的两座高峰,在这个问题里,题主关心的是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实际上这和乐迷们经常提的诸如“许嵩和华晨宇到底谁牛逼”,“周杰伦是不是能排进华语乐坛历史前五”是一样的,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我回答所有价值判断问题的核心思路并非去分出个高下,而是着重去分析作品中,我们应该着眼于作品中的什么价值。
一:文本价值
《兰亭序》和《祭侄文稿》讲的都不是小情怀,而是大情感。相比而言,《兰亭序》所关注的情感更大,也更强烈。如果你仔细读过《兰亭序》,你就会知道《兰亭序》讲的情感,是人一生的短暂与无奈。题主所言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并非重点,重点在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序》所谈的东西,是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看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命运,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这是一个永恒的,迄今为止都与我们离不开关系的问题。《兰亭序》的伟大不仅仅在它的书法方面,也在于他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比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又比如历代画家多作类似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这样的作品。
关于《兰亭序》,我特别喜欢的是祝勇的散文《永和九年的那场醉》里面的描述。
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活着,层层推动,像一只船桨,让其后的中国艺术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又似一朵浪花,最终奔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那场短暂的酒醉,成就了一纸长达千年、淋漓酣畅的奇迹。《兰亭序》不是一幅静态的作品、一件旧时代的遗物,而是一幅动态的作品,世世代代的艺术家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印迹。如果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的《兰亭》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的韵脚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这样在以后的朝代里,不断地复活。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济济一堂,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从事实上看,中国书法作品中,能够成为文化符号的作品,只有《兰亭序》一个。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所表达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也是类似的感情。
《祭侄文稿》则表达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情。我们在《祭侄文稿》里面所看到的最感人的地方,是里面的涂改。
事实上,从文本上看,祭侄文稿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能够被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所以说,我们不谈书法,只谈文章本身。《祭侄文稿》虽然情绪激烈,但是其文章格调,还是差兰亭序很多个档次。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在悲伤之时急就出来的祭文。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精彩的祭文,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其中,“天之涯,地之角”直接被李叔同用在了《送别》里,成为了中国人谈论离别的符号性语言。
二:书法价值
其实《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在我看来,最难分伯仲的,就是他们的书法价值,因为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分出个高下实在太容易了。
作为行书作品,《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在我看来,最出色的是其书写节奏。节奏和文本推进的契合,是其他行书作品很难匹敌的。当然,我认为鲜于枢能把《寒食诗帖》排到第三,大概也是因为其内部蕴含着非常难以被超越的节奏感。
关于节奏,在这个答案里做出了一些解释。举例用的是《祭侄文稿》。
音乐与书法有何相通之处?我们回头再说《兰亭序》。从书写的面貌看《兰亭序》,延续了王羲之书写清秀潇洒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的节奏变化。
右边是《兰亭序》的开头,这一段在记叙兰亭雅集的基本状况时,王羲之的书写接近于楷书,是相对速度很慢的书写,直到他开始写当天的状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以及在这么好的天儿下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感叹时,写得十分的放松。我们甚至可以从书写中感受到“放浪形骸之外”那几个字,王羲之的那种肯定与舒畅。
最左边的图,是《兰亭序》的尾部。猛地一看,可能和中间差不多。但是和右边的“永和九年”比起来,明显看得出来王羲之的速度快了很多。如果你临摹过《兰亭序》你自然也知道,《兰亭序》难写的部分其实是后半部分。《兰亭序》虽然带有着一定的悲剧色彩,但其整体还是透露着潇洒与自如的。
相比《兰亭序》而言,《祭侄文稿》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特别激烈的情绪。支撑这种情绪的是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上留下的每一笔。经常有人问我,《祭侄文稿》怎么样,是不是哪里写的不好。我一般都会回答:《祭侄文稿》的伟大之处,在于祭侄文稿没有败笔。他用所有的线条,控制的也好,失控的也罢,给我们还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悲痛情绪。
2018年,东京展览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时候, @相墉 曾经分析过祭侄文稿里面的技法。他举了颜真卿签名的“真卿”二字。
在整个祭侄文稿里,颜真卿的签名部分,应该是其最理性的部分。因为大概可能写过很多遍了。我们可以看看,真字每一个横的转折位置,以及两个字的连带,疏密,就能看出来颜真卿有着非常高的书法审美。
但是说回《祭侄文稿》的书法价值。当我们谈及颜真卿的行书的时候,究竟其价值到底是什么。你若觉得《祭侄文稿》写的差,那《争座位帖》,就写得好么?
所以,这里还必须再次强调一下,我们为什么说颜真卿的行书非常重要。在这个答案里,我很详细的说明了这件事,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如何看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书法国宝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文物赴日本展览一事?我不承认《祭侄稿》字写的差,因为我们看一个书法作品的字是不是写的差,要看他用书写表达出了他想表达的,超越文本之外的东西。从这一点看,《祭侄稿》成功极了。如果你不认同我的看法,一个一个字的去揪《祭侄文稿》的毛病,那我只能说,你离理解书法,还有相当的距离。行书,不是连笔的楷书,也不应该是一个字一个字揪着看的。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写是依托于文本的。当你去判定《祭侄文稿》是第二,是因为字写的不好的时候,想没想过,对于古人而言,他们评价一个书法作品的时候,是否也和你一样。不看内容,只看字?虽然我在这里去评价鲜于枢的情感,是我的臆断。但是仍然很难相信,鲜于枢在读《兰亭序》的时候,会觉得《兰亭序》的情绪不浓烈。鲜于枢一生没有经历过戎马,他的遭遇更像苏轼一般。所以在他的内心中,颜真卿的悲壮只是他的想象,他在经历的,是《兰亭序》里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与《寒食帖》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无奈。
最后我想说,题主的最大问题是,你是以什么样的角度在看书法。你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到底学习的是什么?
我认为,学习的是每一个书家的长处。
颜真卿具有王羲之没有的长处。并且他在突破王羲之一脉的行书桎梏上,为后来的清代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所以我们说颜真卿重要,是书法史上仅次于王羲之的存在。不是阿谀奉承,是有根据的。
希望各位学书法,别把自己学窄了。
四、合字的笔顺怎么写?
拼 音
hé gě
部 首口
五 笔WGKF
笔 顺ノ丶一丨フ一
五、合字笔顺怎么写?
合字笔顺:撇、捺、横、竖、横折、横
释义
1.动闭;合拢。
近义 关闭
反义 开离
例词 合抱合口合眼
2.动聚集到一起;结合为一体。
反义 分
例词 合并合力汇合
3.形全;满。
例词 合族合村
4.副共同;一起。
例词 合编合唱合奏合作
5.动符合;适合。
例词 合法合格合适
6.动相当于;折合
例句 这种喜糖加上运费,合八块钱一
六、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sixteen feet]
出自: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解释为: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
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
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常规】 chángguī 一直在用的规矩、规格;通常的做法:常规做法、常规武器。
【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以下为常的古代写法:
七、甲骨文中的道字怎么写?
道字目前还没有甲骨文。
道,dao,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亦声。“首”指“头”。
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礼记·中庸》
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
八、甲骨文中的吃字怎么写?
甲骨文也是要掌握偏旁部首有些字是可以写出的,不能用汉语拼音只能手写。 如吃字是由口旁和乞组成。在甲骨文中口字基本和篆字一样写,甲骨文中乞象三,所以吃字的甲文是:
九、甲骨文中的雾字怎么写?
没有甲骨文。
雾
汉语汉字
雾,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wù,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雾”的基本含义为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如雾气;引申含义为像雾的东西,如烟雾。
在日常使用中,“雾”也常做形容词,比喻轻细的,如雾绡(像薄雾一般的轻纱)。
十、祭的笔顺怎么写?
祭字读j1字,它的笔顺书写顺序应是这样的。撇,横撇,点点,横撇,捺,横,横,竖钩,点,点。即:它可以组成祭祀,周年祭,十年祭,五年祭,三年祭…。还可组成清明祭,祭扫等。有悼念死者的意思。如:清明节,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去扫墓。如:亲人逝去,我们去祭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