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抗战期间创作的歌曲?

2024-12-07 23:04:53  来源:网络   热度:65

一、抗战期间创作的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松花江上》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保卫黄河》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中的《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大刀进行曲》作词/作曲:麦新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新编“九一八”小调》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毕业歌》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游击队之歌》作曲/作词:贺绿汀

“八·一三”事变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作此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首次演唱就受到热烈欢迎。

《在太行山上》作词:桂涛声 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作于1938年,歌词描绘太行山区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

二、抗战期间开场词?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那段不屈不挠的岁月。抗战期间,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抵御外敌侵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抗击能力。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感恩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的英雄们。

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抗战时期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而不懈努力。

三、衡水在抗战期间的名人?

宋欣茹(1912-1993年),饶阳县人。她出生于西段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后出嫁到常安村。“七·七”事变后,她积极投身抗日工作,历任村妇救会干部、副主任、主任,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宋欣茹以民族大义为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家串户,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组织妇女做军鞋、挖地道、动员参军、救护伤员,被誉为“冀中平原一青松”、积极支前的“红大嫂”。在日伪军“扫荡”的残酷时期,她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救护了身受重伤的县妇救会干部孟惟训。

贾殿阁(1913—1981年)字麟甫,衡水县(今桃城区)贾家庄人。衡水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游击大队长,为衡水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贾殿阁系衡水著名爱国士绅贾矩卿之子.幼承家教,豪放正直。1930年毕业于河北省立冀县中学,先后在北平三基中学和河北南宫中学任体育教师,后失业回乡闲居。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 10月4日日军侵占衡水县城,贾殿阁深感亡国之痛迫在眉睫,在其父鼓励支持下,乃与爱国青年贾广勤、刘声远等人组织了抗日青年团,拟伺机打击日寇散兵。是时,中共党员王林回大柳林村探亲,因洪水泛滥和“七·七”事变而隔绝家中,在当地组织了抗日除奸团。

池峰城(1903-1955年)字镇峨,又名凤臣,景县北屯村人。池峰城祖辈务农,生活贫困,十岁辍学,十五岁随伯父做小生意。1920年7月加入国民革命军,以战功历任班、排、连、营、团、旅长等职。北伐后,转入国民党中央军,先后晋升为第二集团军三十一师师长、三十军军长、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司令、河北省省会警备司令、国防部中将部员、国民党十一战区顾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先后驻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河南等地与日军作战。台儿庄战役中,亲率官兵,在友邻部队配合下,与日军血战十四个昼夜,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为民族解放战争立下了功勋,

冯治安(1896~1954年)字仰之,故城县辛庄乡东辛庄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冯治安投奔京卫军充哨兵。民国五年(1916年)参加护国讨袁战役,战功卓著,翌年升为营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参加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师长,翌年升任十五军军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调任二十三军军长,旋又调任十一军军长。北伐战争结束后,入陆军大学深造。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调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九·一八”事变翌日,与宋哲元等二十九军7名将领通电全国,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

刘建章, 1910年3月生,景县人,1926年入党。1926年至1938年在北平慈幼院学习,(党支部书记、东满特委(区委)委员?)、书记,廷(吉)和(龙)中心县委委员,辉春县县委书记,河北省景县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市民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在特科(情报)工作。

弓仲韬(1886-1964年),安平县人。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在校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在北京沙滩一所小学任教,结识了李大钊。192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李大钊派遣回原籍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1923年冬,创建了安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1924年8月建立了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委,任县委书记。1925年任安(平)饶(阳)联合县县委书记、军事委员。1926年夏,任安(平)饶(阳)深(泽)三县中心县委书记。先后领导了长工增资、短工罢市和老师增薪斗争。后因与党失去联系,携全家去西北找党组织,流落到汉中一家工厂当伙夫,在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1942年被资本家毒害,双目失明。1943年返回家乡,后来定居哈尔滨。1964年病逝。

四、抗战期间修女救孤儿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叫魏兴的孩子,是一个可怜的孤儿,远离童年的欢乐,是中国无数受苦受难的人中的一个。十一岁那年,他的父母不知是失踪了还是死了,他只能挨家挨户地乞讨,勉强存活下去。夜里就睡在一座破庙的稻草堆上。

这个冬天丽水出奇的冷。路上堆积着雪,泥泞的池塘也结上了厚厚的冰。我们在住处燃起一个小炉子,使劲地往里边添柴火,以驱除那种刺入骨髓的冷湿之气。这种寒冷,远比温尼伯①那种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干冷还厉害。

但是魏兴没有炉子,他睡在破庙的稻草上,被严寒包围着。一天早晨醒来,他发觉两脚被冻硬了。要是立即采取措施还来得及挽救,但他怎么懂得这样的事!什么“马上注意”,“立即采取措施”之类的想法,从来没有进过他的脑袋。

他还是像从前一样尽力去讨饭,从一家门口爬到另一家门口,双脚都已变成黑紫色。有邻居可怜他,拿出几个铜板,叫了一辆黄包车把他送到我们的诊所。当时,双脚已成坏疽,就是照片中那个样子。

尽管有着身体的痛苦,但这一天魏兴却过得很快乐,因为有好心而尽责的嬷嬷们为他减轻伤痛。这样的病情,(在加拿大)对有家庭温暖的孩子而言,都不太可能有存活的希望,然而中国人独特的抵抗力和他们对外国药物令人称奇的敏感,居然使魏兴熬过了这场灾难,只是失去了一双脚。

他来我们这里之前,要忍受这样的冻伤,确实已经十分不易。在每日和饥饿抗争的艰难生活中,他也表现得非常坚强。像这样的乞儿,在中国还有成千上万。

为了表示感激,他自告奋勇地维护起诊所的秩序。有的病人桀骜难驯,举止粗鲁,他来吼上几句还是挺管用的。在神父和修女们的调教下,魏兴变得像羊羔一样温和有礼。

五、抗战期间的摄影机

在抗战期间的摄影机,拍摄战争画面的装备进步是战争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摄影机应运而生,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拍摄选择和可能性。

抗战期间,摄影机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在早期,由于技术限制,摄影师只能依靠笨重的大型摄影机进行拍摄。这些摄影机需要较长的设置时间和复杂的操作,限制了摄影师的行动能力。尽管如此,摄影师们依然努力捕捉着战争的瞬间,为世人展示真实的战争场面和英勇的战士们。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抗战期间的摄影机开始出现革新。

由于战争的需要,军方提出了更高的摄影要求。于是,研发人员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希望能够研制出适合战时条件的摄影机。新型摄影机的问世,大大提升了摄影师的操作便利性和拍摄质量。

抗战期间,一种被称为“小型摄影机”的设备开始逐渐普及。这种摄影机相较于传统的大型摄影机,体积更小巧,方便携带。摄影师可以随身携带这种摄影机,随时记录战争的瞬间。

这种小型摄影机的问世,是对摄影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在体积上缩小了许多,而且拥有更加简单的操作方式。摄影师们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地设置摄影机,只需简单地调整几个参数,就能够迅速抓拍到战争的瞬间。

除了小型摄影机,中型摄影机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摄影机的特点是具备更高的画面质量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对于需要拍摄远距离镜头的场景,中型摄影机可以提供更好的成像效果。同时,它还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光线条件,并保持较高的画质。

这些新型摄影机的诞生为摄影师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他们能够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摄影机记录下真实的战争场景,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战争的残酷与英勇。同时,这些摄影机的使用也给摄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期间的摄影机不断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期间的摄影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升级。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创新和发明源源不断涌现,为摄影机的性能和质量带来了重大的提升。

在摄影机的光学部分,镜头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新型的镜头材料和镜片加工技术,使得摄影师们能够捕捉更为清晰和细腻的图像。镜头的焦距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摄影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拍摄出更具有艺术感和冲击力的照片。

在摄影机的机械部分,新型的材料和工艺的应用使得摄影机更加坚固耐用。这对于战地摄影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战区的环境常常恶劣艰苦。优秀的耐力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得摄影师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依然顺利完成拍摄任务。

此外,在电子部分的改进,也为摄影机带来了新的功能和便利。新型的摄影机配备了更高的感光度,可以在低光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同时,一些摄影机还具备了自动对焦和防抖功能,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轻松地拍摄清晰而稳定的照片。

抗战期间的摄影机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摄影艺术的推动。这些新型摄影机的出现,使得摄影师们能够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和自由创作。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摄影机拍摄出真实而震撼人心的照片,向世人展示战争的残酷与勇敢。

抗战期间的摄影机在战争纪实和摄影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战争画面的拍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并立下了战地摄影的基石。通过这些摄影机的应用和发展,摄影技术在抗战期间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为后来的摄影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抗战期间滇军参战人数?

抗战期间参战40余万,伤亡统计10万以上。最后又有5万人征送至中央军。

七、抗战期间广东人口多少?

 当时广东人口约为2,800万人左右。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1936年广东全省人口为2,458万,到了1949年广东人口达到3,319万,而抗战期间时期多集中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因此可以估计广东在抗战期间人口大约为2,800万左右。

八、抗战期间各省出兵排行?

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计算,广西1200万口,出兵100万;四川七千万人口,出兵300万;湖南3000万人口,出兵230万。这三个省份排在全国前三名。

九、抗战期间部属安徽的有什么部队?

新四军,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号召全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10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皖、浙、赣、闽、湘、豫、粤、鄂)14个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3、4月间,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军部机关和特务营共约7300人陆续抵达岩寺集中整编。军部设于岩寺后街的金家大屋。新四军在岩寺前后近3个月,进行了整编点验、充实了武器弹药、加强了军政训练、开展了民运工作,对推动黄山(徽州)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十、抗战期间残忍的日本部队的名称?

1939年4月18日,日本细菌战犯石井四郎亲自建立起这支番号为南京荣字1644部队,对外公开名称是“中支那防疫给水部”.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