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自愿军打美国鬼子歌曲?

2024-11-27 21:00: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自愿军打美国鬼子歌曲?

1.《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原名《打败美帝野心狼》,创作于1950年,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

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首 2.《我的祖国》,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

二、军考自愿放弃录取有什么后果?

军考自愿放弃录取会有以下可能的后果:

1. 录取资格作废:自愿放弃录取后,您的军队招募计划资格将取消,而且已报考的招募计划不再照顾,需要重新报名和参加报考。

2. 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在考生的个人信用记录中可能会有自愿放弃录取的记录。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在某些领域可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涉及公共信用记录的信贷申请、担任工作或者参加某些考试等等。

3. 易受到其他限制:在国家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规范下,如果您的放弃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可能会受到其他限制或惩罚。比如,可能会受到职业限制,如不能从事涉及国家安全或敏感领域的工作;也可能会被追究操纵招考程序的责任等等。

因此,如果您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加入军队,最好在报名时谨慎选择并慎重考虑。如果必须放弃录取,建议提前与有关部门沟通,并咨询相关法律或政策规定,以避免对您的个人未来造成过大影响。

三、安葬父母的安葬费用是由子女自愿承担还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若是法定义务请说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律师专业解答: 您好,安葬父母虽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由子女安葬,但是这是孝敬父母的一部分,也是子女的一部分,而且安葬父母产生的钱属于父亲的债务,从这个角度考虑,首先需要从遗产中预先扣除,才能继承遗产。

如果该人确实不孝,可以主张他虽然不满18岁,但是有独立经济来源,也属于成年人了,要求平均分割遗产。

四、武警士兵军考可以报自愿时可以同时报军校和士官学校吗?

士官军校:是在部队表现优秀的士兵里招生。

本人报名、部队领导推荐、才能考士官校。有名额限制。考进士官校 不再进行政审和军检(地方上的考生 不可以考士官学校) 考军校不被录取、不影响考士官校(前提是 你是当兵的) 注意:士官不是军官(通过高考进的军校 毕业的才是军官)。

五、老人去世后一方自愿承担所有安葬费对另外一方有没有什么继承影响?

对另外一方没有什么继承权利影响。老人去世一方自愿承担所有安葬费,这属于个人自愿行为,对另外一方承担他应该承担的安葬费没有影响,不因为一方自愿承担所有安葬费而减免另一方应承担安葬费的义务。所以承担老人安葬费义务均等,享受继承权利也是均等的。

但考虑到一方在安葬时自愿承担了全部费用,从和谐家庭关系而言在分割遗产继承权时可以适当倾斜于另一方,和谐家庭礼让为重。

六、李自成九宫山被杀后,数十万大顺军去了哪?为何李自成被草草安葬?

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之后,迅速撤入北京,次日登基,一天后转移陕西。

多尔衮入住北京,分别派兵两路。

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等统领,从陕北向关中攻击。这一路清军,起初兵力约三万,后在山西吸纳了明军降兵后,达到八万。

另一路由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统领,从河南向潼关进攻。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配属了红衣大炮。

大顺方面,李自成获悉情报后,也知道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所以他会同刘宗敏、刘芳亮等人,亲自带着顺军主力赶往潼关增援。

为什么他要增援潼关,而不是陕北呢?

因为当时阿济格远在榆林,而多铎已经杀到了潼关城下,只是由于红衣大炮未到,才没有发动进攻。如果红衣大炮运到,轰开了潼关,西安立即就会门户洞开。

所以李自成没得选,只能是先击溃多铎,然后回头再迎战阿济格。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刘宗敏率顺军主动攻击清军,潼关战役开始。

大将刘宗敏带领二万精锐骑兵出战,直冲清军大营。

由于大炮还未运到,清军坚守不出,多铎镇定若定,指挥弓箭手、火枪兵等兵种在远距离就给予打击,刘宗敏带兵冲锋三次,都被打退。

双方大战一天,顺军未能击退清军。

休息几天后,1645年正月初四日,制将军刘芳亮随后领兵再次出战,结果如出一辙,硬是无法冲破八旗兵的强弓劲弩。又被清军击败。

两战皆败,李自成急了眼,主动出击是希望能尽快击败多铎,从而将兵力得以调动到陕北,抵挡阿济格的北路军,如今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如果不能再潼关击退清军,两条战线都要溃败。

在这个时候,大顺军其实还有机会,机会在哪呢,就是立即集结主力,在清军的大炮还没运到时候,出城同清军决战,务必在大炮运到前线之前就将多铎击溃,这样,大炮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多铎这一路清军失利,李自成的压力立即缓解一半,回头再集中兵力对付陕北的阿济格,胜算就大了许多,顾此失彼的,将变成多尔衮。如果弘光能在这个时候再出兵北伐,画面简直有点太美。

李自成确实打算出城决战,可是,他又足足修整了四天,直到正月初三,他才亲自精选五万精兵,包括骑兵,步兵,出城同多铎决战。

看到对面的黄龙旗,多铎明白,李自成亲自出马了,大顺皇帝的份量还是有点重,再不出阵,恐怕无法坚守下去。多铎披挂上马,指挥手下镶黄、正蓝、正白三旗的兵力全军出击,同大顺军正面硬刚。

这是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也是当时中原大地上两支力量最强的军队之间的对决,对于双方都意义重大。

在山海关,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吴三桂和八旗军的联手攻击,那么现在,没有吴三桂,大顺军与八旗军单挑,能否获胜呢?

最后的结果证明了,即使没有红衣大炮助阵,八旗军的战斗力还是要高出大顺军的精锐。如果说,大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李自成输得还不服气。那潼关之战,大顺军数战皆失失,拿清军一点办法也没有,李自成就真是被打得没脾气了。

激战半天,大顺军终于不支撤退,撤回关内。当然清军也损失不小,仅在高级将佐上,就有骑都尉昂锦、三等轻车都尉许友信、云骑尉辉山等当场阵亡。

见正面突击难度太大,李自成改变战术,其后两天,于初五、初六,连着对清军发动夜袭。不过仍然都被熟读《三国演义》的八旗军多次击退。

李自成或许是没能料到清军坚守不战的原因,如果他明白红衣大炮运到后,等待着他的命运将是什么,哪怕损失再大,他恐怕也会倾尽全力出城死战,拼死也要将多铎击溃。

之前四天,加上之后两天,六天时间,大顺军没有再发动大规模攻击。或许是意识到野战难以击败清军,选择凭借城池坚守。

正月初九,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

多铎随即用红衣大炮轰击潼关,同时指挥全军对潼关发动大举进攻。

接下来的战斗,几乎没了悬念。孔有德、耿仲明亲自统帅乌真超哈,大炮依次排开点火,在隆隆炮声面前,潼关坚固的城墙岌岌可危。

李自成这才反应过来,李自成指挥顺军一面“凿重壕,立坚壁”,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命令刘宗敏、马士耀等分别率领骑兵,从不同方向出城,企图迂回阵后,包抄和偷袭清军炮兵阵地,但可惜还是没能动摇清军阵型。战争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清军手里。这早在多铎预料之中,刚出城的大顺军就被大炮送上了半空。

炮火准备之后,城头的农民军死伤惨重,但他们战斗意志同样坚决,用落后的火铳弓箭抵抗攻城的清军,仍然坚守了两天。

到了正月十一,也就是同一天,陕北传来坏消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另一路清军,阿济格率领的北路军在陕北避开了顺军防线,攻破延安,正在朝西安进军,兵力达到了八万多。

西安和潼关哪个重要,这笔账李自成还是会算的。前面说了,为了增援潼关,李自成调走了顺军主力。所以此时的西安只是一座空城。

而且大顺军将士的大部分家眷都在西安,那里还有他大量物资,这么多年抢来的无数金银财宝,以及大顺朝廷的文武官员,这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来说,从军事上来说,西安如果丢失,自己在潼关的坚守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李自成继续留在潼关与多铎硬拼,放任阿济格不管,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自己也会被两路清军包了饺子。

这个损失,任谁也承受不起。于是,回西安就成了顺军所以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局面下,放弃潼关的决定很容易做出,

可是,回去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是固守西安?还是放弃?

如果放弃西安,顺军又要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临时开了个会。

在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弃守西安。并决定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顺军这时候为什么要弃守西安,并且还要退到河南呢?

弃守西安的原因很简单,顺军守不住。

单一个多铎就已经让李自成头疼了,再来一个阿济格,顺军如果硬钢,怕是要团灭。

既然守不住,那自然是走为上策。

退到河南的原因也很简单。

顺军没地方去了,只能往河南方向突围。

1645年的形势,大顺的东面、北面都是清朝势力范围,顺军不可能往这两个方向突围。

南面的四川是张献忠地盘,也不可能去。

西面是瓦剌地盘,以顺军的情况,先不提打不打得过人家,就说跨过大沙漠,那也是个死亡之旅。

看来看去,也就只有往东南方向突围,先退到荆襄,然后拿下南京,才是上上策。

做出决定后,李自成于当晚撤离潼关。潼关只象征性地留下了马士耀和七千兵力留守。

李自成的主力尚且难以守住潼关,何况这点人马,正月十二,留守潼关的顺军和马士耀就投降了清军,

不过,潼关的顺军守将是假装投降,实际上是想趁机配合李自成内外夹击,击破多铎。

但不料,顺军的计划被多铎获悉。

正月十三日,多铎以打猎为名,在潼关郊外的金盆口设伏,然后谎称举行宴会,把七千顺军的马匹器械全部解除。最终,这七千多顺军被清军全部屠杀。潼关宣告陷落。

多铎屠杀潼关顺军的同一天,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回到西安。

回去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十三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了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

不久,从陕北方向突击的阿济格部也抵达。

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随即下令,阿济格负责对李自成进行清剿。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对留守关中和甘肃的顺军,也就是未来得及随李自成一起撤退的顺军进行清剿。一路沿着李自成退却的路线,进行尾随追击。

由于清军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李自成和留守西北的顺军之间的联系。因而顺军也就因此被迫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人。

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李过虽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纪比李自成大)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陕北、甘肃顺军,约十万人。

李自成这边,他经商洛退到河南后,继续向南转进,抵达襄阳。

但他刚抵达襄阳不久,阿济格的追兵就杀到了河南邓州。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

在荆襄四府,他还留了七万人。这是原本拿来防备左良玉的。他现在计划东征南京,这七万人要不要也一起带上?

如果带上,他拿下南京的把握会大一点。

但荆襄四府,就只能放弃了。

如果不带,他能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并且这七万人还能顶一阵子,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这样一来,李自成想拿下南京的把握就不大了,因为不算上南明的江北四镇,单单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就有七十万人。(当然大多数都是家眷)

李自成从西安带来的十三万人,也是算上了家眷的数字。真实兵力还不到十万。

用几万人PK几十万人,李自成没把握。

而李过、高一功那边,由于大路被截断,只能绕道汉中,走蜀道,再顺长江东下荆襄。

路途遥远不说,而且汉中的顺军还反水投降了清朝,对李过、高一功进行截击。李自成短时间内指望不上这一路顺军与自己会合。

于是在斟酌再三后,李自成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带上留守荆襄的七万顺军,集中全力对南京发动猛攻。

李自成的命令下达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

反对理由前面说了,一旦放弃荆襄四府,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

并且,如果攻击南京不利,清军又从荆州方向截断顺军的退路。到那时候,顺军就会陷入进不能进,退无可退的地步。这么干的风险太大了。

很显然,众人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不管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首要前提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否则长江下游就缺乏屏障,即便攻克了南京,也很难守得住。

李自成占据了荆襄,可以顺长江东西,攻克江南地区。

他把荆襄拱手送给清军后,难道阿济格就不能原封不动的再来一次东征吗?

所以说,李自成放弃荆襄,导致清军能立即追上他,绝对是昏了头的决定。

可是李自成不听劝,一意孤行。最终顺军还是把荆襄四府拱手让给了清军。

1645年三月底,李自成攻下武昌。

在此之前,守武昌的左良玉借口接到崇祯皇帝“太子”得密谕,以“清君侧”的理由,放火焚毁武昌,先李自成一步,东征南京。

所以,李自成占领的武昌,只是一座被焚毁殆尽的空城。二十万顺军在当地别说是征集粮草了,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

而在同一时间,清军也如顺军将领们预言的那样,尾追而来,轻松占领荆襄,抄了大顺军最后的一块根据地。让大顺军又回到了流寇作战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部队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1645年四月,清军追兵杀至武昌。

刘宗敏、田见秀领兵五千与清军大战,被清军打得大败。

眼瞅着武昌也守不住,李自成随即决定放弃武昌,继续东下。

可这时候,阿济格怎么可能还放过李自成?

在阿济格的指挥下,清军在九江附近追上大顺军,并发动突袭,杀得顺军丢盔弃甲。不仅俘虏了刘宗敏,宋献策等一票顺军高层人物,而且还缴获了李自成为东下南京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

李自成见水师没了,且军心涣散,已经不可能再东下了,便不得不改变进军方向,准备穿过江西北部,转入湖南,然后在西南再开辟一块根据地。

应该说,李自成此时的这个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他能摆脱清军追击,并能在西南站住脚跟,与李过、高一功会合,顺军还是有可能获得转机的。

但很不走运,1645年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县境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了。

随着李自成的死,几万顺军瞬间瓦解。

王体忠等人,投降了清朝。

郝摇旗等人,投降了南明。

刘体纯等人与此时才突围出来的李过、高一功会合。后来,他们接受南明册封,在夔东继续抗清。直到1664年覆灭。

或许连多尔衮也想不到,他最重视的对手李自成和大顺军,会以这样的一直方式,稀里糊涂就瓦解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