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哪些是诗人写给过世的人怀念他们的诗句?

2023-01-17 02:39:2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哪些是诗人写给过世的人怀念他们的诗句?

西晋潘岳最早创作《悼亡诗三首》,写对其妻子去世后经久难泯的怀念,遂开悼亡诗一途。

齐梁间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俱有同题为“悼亡”的诗,都是悼念亡妻的。梁江淹有《悼室人》十首,也是悼亡之作。?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另外,夫妻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也是最隐秘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诗(词)人们,尚缺少将这一感情宣于诗词的习惯和勇气。

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尤其是元稹,有《遣悲怀》七律三首,又有《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怀》七绝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

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悼亡诗词其要在于感情的真挚而不在于字面上的刻骨铭心,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数句,即因此而传诵。

又因为悼亡诗词悼念的不是那些志存高远的士人之辈,而是与诗(词)人久居一室的妻子,所以写来多亲昵之语,又多撷取妻子在世时的许多生活琐事,并与妻子死后人亡物在作比较的方式表达感情。元稹的悼亡诗且多议论,这与元妻韦丛不但与丈夫生前恩爱,且甘于贫贱、品性高尚,所以元稹诸如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其四)这些比而兼议的句子,也成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所悼念的是追随苏轼二十三年的爱妾朝云。

————————————————————

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悼亡贺铸的亡妻

————————————————————

悼亡诗三首(之一)——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纳兰性德是古代词史上写悼亡词最多的词人,共有20多首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毁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字早醒侬自梦,更更。泣不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

二、催人泪下七字祭父诗是什么?

催人泪下七字祭父诗是一种文体名,一般是父亲去世时有感而发

祭父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o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

扩展资料:

一般祭文是从古时的祝文演变而来,规范的祭文出现于汉代。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

一是哀悼死者,寄托哀痛思念;

二是祭拜先祖,告慰列祖列宗;

三是祈求上苍,天降雨露祥瑞;

四是驱除邪魔,庇护现实生灵。

祭文必须有人诵读,一般要求是有功名爵禄的人员。旧时写得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和称颂死者好文章,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传世经典。

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七绝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1、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端午日,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已酉端午》,元代・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4、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ppt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ppt 1.有关端午节的诗句带译文、图片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喜迁莺 (宋・黄裳)

(1)梅霖:梅雨。这三句意谓,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写时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这几句写宴会之盛。

(3)斗巧:比赛技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两句意谓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

(4)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5)喧雷:喧响声如雷。方彻:才完结。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7)钩:形容新月如钩。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2.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3.有关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EX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4.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作者:苏轼 【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E《小重山・端午》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苏轼《屈原塔》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

5.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

端午复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制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百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度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⒒鹘诶足巽傥剩伊髌虢淙弧

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

刺史答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6.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7.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七律 • 端午》

【现代】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有关端午节的ppt,要快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