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求·对孔孟老庄的认识?

2024-11-10 13:11:0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求·对孔孟老庄的认识?

  对孔孟老庄的认识就是对儒家和道家的认识,一个是人定胜天的入世,一个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儒家哲学,核心的就是讲要兼济天下。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不孔矣,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宜悦乎。”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时代使命感,要有宏大刚毅的指向,任重而道远。以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

  道有多远呢?死而后已。其实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

  但是光有勾勒不够,他认同的是社会规则,群体意识。但是过分的认同沉迷其中,就不认识自己是谁了,这就是中国的道家精神。

  庄子说:“独于天地精神共往来。”也就是说,天下万物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是有呼应的,我们今天往往是太忙碌了,就不接地气。

  中国古人讲:每一年春风起的时候,人的神思就随着胸怀浩大,看到一年走的时候,觉得生命要有所承诺和担当。这种情怀今天少了,老是封闭在一个很封闭的屋子里,忽视了外界自然的沟通和交流。庄子是从宇宙的眼光去看世界,他说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靠你的心去感悟:“万物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遇、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就是天地之间的美都是没说出来,这一切靠你的心去体会呀!

  儒家教我们的自我实现,道家教我们的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的入世,而道家教我们的出世。于是天和地就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完全可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但是不能太拘泥、太计较,还是在乎自己生命的愿望。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有一个神话叫“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是神于天,圣于地。老在说我们有神圣的理想,神圣的抱负,人在天地间,头顶苍天,有思想的翅膀可以飞扬做个神仙,在大地上用双脚行走去努力做事,做一个圣贤。当一个人在生命里可以快乐如神仙,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

  其实我们活着的方式,我们这样去想就拥有了天高地阔。一个人不光是一个区区的小我,为什么不去造城池呢?让自己更大一点,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元的,我也不是说中国有中国文化就够了。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荣,我们可以在热爱宫殿的同时,热爱当下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包容更多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生命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一生的使命就是拓宽河床,让自己尽量成为宽阔的大河,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来看圣贤,什么人是圣贤?什么是经典呢?

  中国的儒家讲究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叫君子“吾日三省吾身”,你要看到世间的人是“见贤思齐”,一切从内心的反省开始。

  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你成天教我们做君子。那何谓君子呢?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孔子说:“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他的心灵坦然光明宁静,这就是君子。

  年轻的学生就觉得,你说的这个太简单了吧,难道一个君子不需要去名垂青史吗?所以学生特别不以为然。老师又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什么叫“内省不疚”呢?一天下来想想我今天该做的事情没耍小聪明,不辜负别人,一切都尽心尽力了,可以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当一个人不愧疚的时候,何来那些恐惧呀?

  现在的睡眠障碍,重的就是失眠,医生告诉你如何如何调节,实在不行就吃安眠药,你心里的忧和惧太多了,觉得好多事自己该做的而没有做到,而有深深的愧疚。白天在人前遮着掩着,也就是说这种状况是由自己心灵决定的,在行为层面上做到“了无遗憾、坦坦荡荡”。孔子说你以为能做到吗?这话对每个人都适用。每个人看看是不是能做到内心不遗憾,把该做的事做到。

  所以我觉得儒家的可爱,一方面有远大理想,但另一方面,它给了我们从脚下到理想的可行之路。

二、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中华文明是由道家,儒家组成的,在这个前提下,对于你题目中的概念可以分类比较一下,老是老,庄是庄,老子是道家,庄子和孔孟是儒家,至于高低分别,可以用思维方式的标准,道家是感性理性平衡,也就是双向思维,儒家第一代是偏于感性,第二代是偏于理性,第三代是理性推演的教条主义,西方科学体系的哲学,同为理性思维方式。

三、孔孟老庄的饮食思想对现代人的饮食有何启示?

谢邀。

孔孟老庄要分开来讲。

首先,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孔子。整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的阶级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句话本身是带有阶级性的,毕竟在当时平民百姓是吃不起精米,吃不起肉的。但是现在的话就变成了对食物的精细、精致、精美的追求。)

2、讲究符合礼的规范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这个有点忘了,好像是符合“丧礼”的要求。但是现在的话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一方面的吧。)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要求贼多,算在了“礼”里,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启示,比如不吃坏掉的食物,比如不能吃太多。)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乡党》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乡党》(祭祀。祭品可以简单朴素,但祭祀的态度要严肃恭敬)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知则为之!’”——《阳货》(丧礼时期不能吃太好。)

还有一些已经不太符合现代的情况了,也放在下面。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乡党》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见齐衰者,虽昵,必变。……有盛撰,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乡党》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

3、“孝悌”思想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为政》(这里强调的是“孝”不仅要为父母做事——“服其劳”,也不仅仅是先让他们吃好喝好,更应该保持态度的恭顺。但是不给父母吃好喝好肯定是不行的。)

“孝悌”思想在“食”上,《论语》中没有怎么提到,但是对现代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后世对“孝悌”的要求提高了,甚至成为考量一个人能不能入朝为官的标准。而且中国古代社会以宗亲家族为小团体,所以“孝悌”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传统一点的家庭都还保持着一些餐桌、饮食上的习惯,比如说长辈要先动筷,比如说老人(地位比较高的)坐在朝门的位置,等等。(这个其实也算是“礼”。)

3、追求德行,安贫乐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4、中庸

“过犹不及。”

要扯的话,中庸思想也能沾点边,要适度嘛,不能吃的太饱什么的,哈哈。

好像答得有点偏了。

孟子、老子、庄子的下次再更上吧。

然后吧,楼主的问题有点漏洞,“饮食思想”稍微狭隘了一些,不是饮食思想也能得到饮食启示,而且细究起来,孔孟老庄也没有专门的饮食思想吧。

四、诸子百家孔孟老庄的意思?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五、孔孟老庄需要什么学历才能读懂?

不是学历的问题,是对其理解的问题,除非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或者读文学专业的,不然很少有人能懂的,比如说你让一个整天跟机器,物理化学打交道的理工科的博士或者教授跟你谈论孔孟老庄吧,这是难为他们

六、孔孟的故事?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孟母三迁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润华夏,有孔孟老庄?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润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辉煌如日月,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月明人尽望”

八、祭文的写法?

祭文写法 一、祭文称呼: 对父亲称呼:故显考(姓氏)公讳(名)老大人 男自称孝男 女自称孝女 对母亲称呼:故显妣(本姓)母(母姓)氏老孺人 男自称孝男 女自称孝女 对岳父称呼:故岳考(岳父姓)公讳(岳父名)老大人 男自称孝婿 对岳母称呼:故岳妣(妻姓)母(岳母姓)氏老孺人 自称孝婿 (一般来说,为了对逝者的恭敬,可在孝名前加一“不”字,如“不孝婿”) 注:其余各类祭文都要灵活应用,并非死板而不变动。

文前两奠三献不必写出,由颂文之人念过为是。(文毕亦然)。 文前:

1、初、亚、三上香;

2、初、亚、三奠爵(酒);

3、初、亚、三献馔(zhuan)(肉);

4、初、亚、三献羹(geng)(饭);

5、初、亚、三献帛(钱) 文毕:

1、叩首;

2、叩首;

3、叩首。礼毕平身退位。 二、祭文头尾写法: (文头):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次□□(年干支),月建□□(月干支),朔日□□(农历初一干支),望日□□(农历十五干支),祭日(干支),葬日(干支),宜祭之良辰也。 孝□□男(女)谨具香烛钱帛,肴馔素馐,一切不典之仪,祭于: (男)新逝故□□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前 (女)新逝故□□妣□母□氏老孺人之灵位前 而泣以文曰: 呜呼! (正文): ………… (文尾):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九、祭文的诗?

1、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2、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

3、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

4、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

5、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十、祭文的诗词?

祭文诗词有宋代陆游《无题》,是陆游祭奠其前妻唐婉的诗文,全诗如下: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