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国名?
一、远古时期国名?
巴国。
巴人很早就在今天重庆、湖北一带生活,当地有很多古代的遗迹,从石器时代到夏商周都有。也具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比如今天湖北宜昌长阳县一带香炉石文化,只不过这些遗址名气不如三星堆而已。这些遗迹虽然能够告诉我们古代巴人的生活情况,还有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远古时期顺序?
太古宇、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系即为纪)
三、远古时期划分?
一共分五个代
第一个是太古代(距今4600百万年),那时地壳开始形成。
第二个是元古代,出现真核细胞藻类,藻类繁荣.是细菌和蓝藻时代.元古代后期即距今1800百万年的时代叫震旦纪。
第三个是古生代,其中距今600百万年的时代叫寒武纪,距今500百万年的时代叫奥陶纪,距今440百万年的时代叫志留纪,距今400百万年的时代叫泥盆纪,距今350百万年的时代叫石炭纪距今270百万年的时代叫二叠纪.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繁荣,是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奥陶纪志留纪之间先出先最早的脊椎动物类,后出现原始鱼类.志留纪和泥盆纪出现了最早的陆上植物裸蕨,是裸蕨和鱼类时代.泥盆纪和石炭纪之间出现原始两栖类.石炭纪和二叠纪蕨类,鳞木芦木繁荣,出现原始爬行类两栖类繁荣,是蕨类和两栖动物时代。
第四个是中生代,其中距今225百万年的时代叫三叠纪,距今180百万年的时代叫侏罗纪,距今135百万年的时代叫白垩纪.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也是恐龙时代.原始哺乳动物出现,爬行类繁荣,鸟类出现,侏罗纪和二叠纪裸子植物繁荣(苏铁,银杏,松柏等)
第五个是新生代,其中距今65百万年的时代叫第三纪,距今1~3百万年的时代叫第四纪.第三纪和白垩纪被子植物出现并兴起.第三纪哺乳类鸟类兴起,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人类出现,是人类时代。
四、远古时期的音乐形式及特点?
- 音乐特征
- (1)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作,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 (2)远古的音乐与宗教及巫术有密切联系。
- (3)音乐形式是诗、歌、舞紧密结合。
- (4)节奏是基本因素。
- 一、乐舞
- 远古时期
- 《葛天氏之乐》
- 这部乐舞一般由三人牵着牛尾踏步演唱,这八首作品总称为“八阕”。
- 《玄鸟》(一般认为是燕子了是其中的重要作品,这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
- 《朱襄氏之乐》
- 《吕氏春秋·古乐篇》
- 炎帝时期,朱襄氏部落的士达造了一个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反映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 《阴康氏之乐》
- 因阴康氏部落地区气候潮湿,不见阳光,此乐舞为阴康氏族人健身所用。
- 《蜡祭》
- 《礼记·郊特牲》
- 《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在每年十二月份,在伊耆氏会举行“蜡祭”,来祈福避免自然灾害。
- 黄帝时期
- 《弹歌》
- 《吴越春秋》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劳动歌曲,体现了狩猎生活。
- 《云门》
- 《左传·昭公十七年》
- 崇拜云图腾的乐舞,在后来“六代之乐”中,《云门》用以祭祀天神。
- 《九渊》
- 《世本·作篇》中记载的黄帝之子少昊创作的作品。
- 《承云》
- 《世本·作篇》中记载的黄帝之孙颛顼创作的作品。
- 《九招》
- (《声歌》)、《六列》、《六英》
-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所记载的黄帝曾孙喾创作的作品。(舜时重修)
- 尧时期
- 《咸池》
- 《吕氏春秋》
- 咸池是天上宫星名,人们用乐舞来表达对它的崇拜。
- 舜时期
- 《韶》
- 《尚书·益稷》
- (《萧韶》)拜神鸟的乐舞,“排箫”作为主奏乐器,变化的“多段体”作品,又名《九歌》、《九辩》、《九韶》。这部作品后来对神鸟的崇拜已经具化为“凤凰”,抒情风格。孔子曾亲眼看过《萧韶》的表演。汉高祖六年更名为《文始》。
- “干羽舞”
- 《韩非子·五蠹篇》
- 用盾牌和羽毛进行七十天的舞蹈,征服了苗人。
- 原始乐舞图像
-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出土一件距今5000年左右舞蹈图案的彩陶盆,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纹饰,每组五人,牵手而舞;2.青海西宁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两组舞蹈者,一组十一人,一组十三人,3.在云南、广西等地也发现有乐舞的古老岩画。这些图像资料,客观证实了原始乐舞的真实存在。
- 夏时期
- 《大夏》
- 文字载于《史记·夏本纪》
- 歌颂大禹治水的著名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大夏》的产生过程。根据文字描述,《大夏》是一部用龠伴奏的多段体乐舞作品。
- “候人兮猗”
- 《吕氏春秋·音初篇》
- 情歌,表达了大禹妻子涂山氏之女对大禹的思念之情,文字:“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其中的“南音”指的是具有南方区域色彩的音乐。
-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 表达了百姓对昏庸统治者的憎恨。歌词有两句,节奏流畅,文字押韵,具有早期歌谣的特点。
- 商时期
- 《大濩》
- 《吕氏春秋·古乐篇》和《墨子·三辩》
- 歌颂商汤伐桀
- 《雩舞》
- 求雨舞,亦称“代舞”或“隶舞”。
- 有学者解释,跳这种舞蹈需要拿着牛尾巴跳,且牛尾需要在舞者间传递,体现了商民族对自然的敬畏。
- 《魅舞》
- 《说文解字》和《周礼·夏官》
- 驱鬼逐疫的乐舞,在进行这种乐舞时,舞者需要佩戴面具。
- 《桑林》
- “桑林之社”是商民族祭祀祖先和男女相会活动的场地,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乐舞,被称为“桑林”,有人把“桑间濮上之音”比喻为“郑卫之音”或“亡国之音”。“桑间濮上之音”指的是在桑林演出和商民所居住的濮上地区的音乐,这二者后来也的称为“商之遗声”,这些称谓均带有贬义和偏见的成分。
- 扩展
- 在商代,还有很多祭祀活动,祭把活动一般都会有音乐参与,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翌祭、伐祭、龠祭、勺祭等,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音乐专长的人物,如:夏代有制《夏龠》的皋陶,商代有制《大濩》和《晨露歌》的伊尹,制“北里之舞,靡之乐”的师延等。在商代,商民族的巫师大多能歌善舞。
- 二、乐器
- 远古时期
- 贾湖骨笛
-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 这些骨笛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一般用动物骨头制成,一般为5-8孔,7孔居多,部分骨笛可以演奏完整的六、七声音阶,反应了祖先对音律的认识,骨笛是我国目前可考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
- 骨哨
-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遗址
- 一般为有2—5孔,有2—3孔居多,与贾湖骨笛在形制上有所区别,(因为其形制更为短小,孔数更少,故也被称为“骨哨”。)故常被称为“河姆渡骨笛。
- 石磬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石磬,石磬在古代又称“石”或“鸣球”,它为后来的“钟磬乐”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 陶钟
-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 陶钟为我国钟类乐器特有的形制,陶钟的发现,为我国钟类乐器的历史考证提供了参考依据。
- 陶埙
- 我国出土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
- 也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孔数一般以一音孔和二音孔居多,一音孔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两个乐音,二音孔陶埙可吹奏出三个乐音,历史较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陶埙。
- 鼓
-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鼍鼓
- 《山海经·大荒东经》、《礼记·明堂位》中均有对鼓的记载,在原始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
- 陶响器
- 原始乐器中具有特殊节奏色彩的乐器,形制为封闭状腔体,内装小石粒或小泥丸互相碰撞发声。
- 夏代乐器
- 铜铃
- 偃师二里头文化墓
- 铜铃为合瓦形体,这种形制似乎奠定了很多古代金属乐器造型的基础
- 陶埙(有)
- 偃师二里头文化墓
- 石磬(有)
- 商代乐器
- 编磬
- 安阳殷墟1935年出土编磬三具
- 几枚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者称为编馨
- 上有铭文“永启”、“永余”、“天余”,应为宫廷乐舞使用乐器,编磬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时期“钟磬乐”的发端。三个编磐的测音分别是降E大调的5、6、1。
- 编铙
- 钟类乐器之一。在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了亚弜编铙5件,最大2件内壁均有铭文“亚弜”,这是发现的唯一5件一组的商代编饶,其他多3件一组。在河南、山东多地遗址均有编饶出土。钟类乐器“一钟双音”的源头,由此可以推至商朝。
- 虎纹特磬
- 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
- 商代晚期石磬类乐器,通体以大理石做成,饰以虎纹。虎纹特磬应为奴隶主贵族生前死后享乐生活的记录。
- 五音孔埙
- 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五音孔陶坝,差一个音就构成了十二律,显然已是一种成熟的旋律乐器。
- 排箫
- 河南鹿邑县出土了5件骨排箫,每组编管分别为13、13、10、6、5支一组,墓葬为西周初年墓,但有学者认为这些排箫体现了商代特色。
- 兽面纹大铙
- 湖南南宁乡月山铺
- 出土了1件兽面纹大铙,其目前是商代钟类乐器最大、最重的一个。
- “铙”是商代重要的钢制敲击乐器,分为小饶和大饶两种,至周代演变为“钟”。
- 其他乐器
- 铜铃(甲骨文中写作玲,在很多商代遗址中出土)、铜鼓(1977年在湖北出土了饕餮纹铜鼓,在商代比较少见)、骨哨(1984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出士过骨哨1支,可以吹3个音)等。
- 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 甲骨文中,出现了一些乐器类的象形字,如:贲鼓:一种大鼓,由三支鼓锤同时敲击:豊:一种鼓;鞀:指后世拨浪鼓;龠:编管旋律乐器;言:郭沫若认为是一种单管吹管乐器:龢:小笙,可能是最早能吹奏和声的乐器;和:指的小笙:缶:打击乐器;竽:可能是乐器竽字的象形字。此外,还有一些像乐器的字,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 三、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仿说
- 《吕氏春秋》
- 黄帝时期伶伦以鸟鸣定音律(模仿动物)
- 尧时期的质根据流水声作乐(模仿自然)
- 感情说
- 《礼记·乐记》
- 认为音乐是根据人的思想情感产生的。
- (哀、乐、喜、悲、敬、爱)思想情感下会表现出不同的音乐。
- 劳动说
- 《葛天氏之乐》和《弹歌》均是与劳动相关的音乐。
- 《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有记载关于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文字。
五、最远古的恐龙时期?
远古时期的恐龙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
恐龙最早出现时期:
众所周知,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恐龙仍然未成为非常强大的物种,几乎完全地主宰了整个动物的进化过程。到了侏罗纪末期,非常庞大的蜥脚类成为了曾经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最庞大的生物。
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它动物,其它占有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相信其它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六、如何形容远古时期?
形容远古时期的成语: 茹毛饮血、 结绳记事、 钻木取火、三皇五帝等等
七、远古时期的著作?
我国远古时期著作有:
第一、《山海经》。它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第二、《阴符经》
古人对这一部天书的评价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这三句话就完全概括了《阴符经》的厉害之处。根据历史记载这一部古籍是轩辕黄帝时期的,是一部帝王之术的古籍。不过,古籍成书时非常的复杂,只有“圣人”才能参悟其中的一点点道理,以为这是一部“天书”,不利于传播以及传承,周代时期周文王以及百家宗师姜子牙以及战国时期的黄石公、汉初的张良对其进行删减改良,形成了如今的《阴符经》。尽管如此,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参悟这一部“天书”。
第三、《尚书》。
《尚书》也是一部成书于上古时代的“天书”,如今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很多人会怀疑“《尚书》是核心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之首,这怎么会是天书呢”。其实啊,《尚书》中的篇集是有很多的,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共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其中《夏书》和《虞书》被合称为《虞夏书》。这里就得提一提,在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古人认为的上古朝代并不像是今天的夏商周三代,在夏代之前还有一个千年朝代,也就是虞朝,因而有了《虞书》。不过,《虞夏书》在汉代之后就没人能看懂了,更不用说参悟其中的内涵了。王国维曾表示《虞夏书》就是一部天书,古今以来无人能真正看懂。
第四、《黄帝外经》。
在诸多上古古籍中,《易经》等三易堪称是最神秘的,虽然有二易已经失传,但《周易》流传了下来;这《周易》也堪称中国的一部上古天书,这部包罗万象的古籍已经被中外无数人所重视。其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医书并非《黄帝内经》,而是《黄帝外经》,不过这一部能起死回生的“天书”在成书后就被大火焚烧,没有任何版本流传下来,古籍距今已有4500年。
八、远古时期包括炎黄帝时期吗?
远古: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九、远古时期和原始时期的区别?
远古时代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国家行成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距21世纪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历史时期。这个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当时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点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十、什么是远古时期和上古时期?
1、时间不同
上古,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远古,指的是距21世纪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历史时期。
2、考证途径
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远古,已经出现了文字记载,虽然考证困难,但是有证可考。
3、文学定义
上古,属于三古之一;远古并不属于三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