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如何比较曹操和刘备?

2024-10-28 09:23: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比较曹操和刘备?

历史上的曹操过于复杂。他在青年时代放荡不羈,但也具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报国情怀。曹操治军为政气魄宏阔、大开大阖、善识明断、敢赌敢拼,因而能够所向坡靡、声威远震。曹操情感真挚、胸怀阔大,于杀机四伏的征战乱局而能保持心境沉静、意兴盎然,他的诗文意境辽远、慷慨悲壮,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曹操在诸多方面都有标炳史册的超群建树,但他同时也背负着诸多无法推卸的历史包袱。这应该是与曹操的出身和家教有关。《三国志》记载曹操早年“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他平生做事很少受到传统道德约束,因而能够大开大阖、纵横恣肆,但这也使他是同时具有难以克服的性格缺陷。

曹操本人也有一首名为《善哉行》的诗作,感叹自己幼年没有受到过良好家庭教育,孤苦无依:“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从这几句诗看,曹操本人确实具有率真坦荡的一面,勇于承认他自己幼年时代缺失教养。在东方文化圈里,纵使那些顽劣无知的不堪人物,他们可以自我指责其素质低下、品性不佳,却绝不承认其缺少教养,因为这基本上等于是在怨骂父母长辈。

曹操一生做事狂放率真、至情至性,其内心却始终缺失敬畏。他的军队则靠杀立威、杀戮成性,并先后在徐州、邺城、南阳等地屠城。屠城就是在军队在攻城取得胜利后的进一步屠杀。古代军队攻城略地往往要经过连续激战,在破城之际也无法确切知晓究竟哪些是投降者哪些是抵抗者,杀红了眼的众多将士涌入城中便会肆意滥杀。这是古代战时一般的情形。如果军事统帅不加阻挠甚至有意纵容,场面则会更加血腥。曹操军队屠杀范围最广、最彻底的是在徐州。公元193年,曹操自兖州起兵杀奔徐州为父复仇,为泄私愤,曹军在徐州及周边地区大肆屠杀,按照《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制造了一幕惨绝人豪的人间悲剧。官渡战后,曹操将所俘获的七八万河北将士全部杀掉。

由于杀戮成性,曹操其实在官渡战后便完全失去了稳定局面的机会。因为一再屠城、滥杀无辜而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杀人恶魔。赤壁战前,荆州民众纷纷追随刘备匆匆逃离:“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从襄樊到当阳沿线,跟随逃离者有十多万之众,说明当地民众跑得差不多了。

赤壁战后,江北、淮南一带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大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宁肯投奔敌国东吴也不愿意跟随曹操。这种民心向背,事实上注定曹操当时已经无法成功重构东汉晚期的社会关系,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民意基础。

在把汉帝接到许昌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曹操对于天子尚且怀有敬畏:“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但他此后变得专橫拨扈,招致汉献帝严重不满,于是发生了令曹操忌惮终生的“衣带诏”事件,此后更以严酷手段对付皇室。他的部属带着士兵持刀舞杖地闯进皇宫禁区诛杀皇后、皇子。当时惊恐万状的皇后藏进墙里但是很快被揪了出来,在士兵押送下披头散发地从皇帝面前经过。皇后大哭着拉住皇帝说:“你就不能救救我吗?”

皇帝说:“我也还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到什么!”

曹操是否忠诚汉室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他以如此失格、残暴的方式对待皇室,则充分表现了他的性格缺陷和私德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汉室天命虽然已经留于形式,但毕竟是天下万众敬仰的皇室。曹操以如此失格、残暴的方式对待汉室皇室,那么他的部属也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曹家的皇帝。

事实上,曹魏政权从来不相信、不倚重于曹氏(夏侯氏)家族之外的人。将士在外领军打仗,要把家属押在都城。他的继承者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则对自家兄弟也要严加防范,其他所有皇子都都软禁在各自封地,严加看管、严禁相互沟通。这使此后的曹魏中枢完全没有宗室势力的护卫,等到司马炎后来取代曹奂称帝后,曹魏宗室一盘散沙,昔日那班魏国朝臣摇身一变而成为晋臣,不仅没有耻辱之感,反而弹冠相庆,竟相献媚。

晋帝国建立后,司马氏借鉴曹魏的这一教训而大举分封数十个同姓王,漫无边际地扩大宗室权力。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忠诚、敬畏,最后连司马氏内部也谈不上什么仁爱信义,同宗兄弟、叔侄之间甚至夫妻之间,连最起码的血脉亲情都荡然无存。相互忌恨仇视,于是同室操戈、杀戮四起,帝国很快陷入 “八王之乱”的熊熊战火。司马氏内部的事情还没有结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像牲畜一样长期被奴役、压迫的少数族群便如虎狼般地举起了屠刀。

每次翻阅史料,往往会由曹操父子当年的纵横驰骋、英武盖世、权倾一时而联想到其后世子孙倍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总会产生一种因果报应之感,好像这些雄奇人物当年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一切作为,都是朝着毁族败家、政息人亡的方向去凑。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里给予曹操以“帝”的超高规格待遇,对他的雄才大略也予以高度评价。然而对于这样一位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却破天荒地没有评价其品行和私德。客观地说,这本身便是对于曹操最大的否定。按照《东坡志林》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到了宋代,曹操已经是民众心目中形象可憎的奸臣,刘备则是倍受后人拥戴的贤德明君。千百年来多数人始终这么认为,应该说这是《三国演义》得以广泛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不能说后世舆论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刘备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就是说刘备在机智、权术、才干、谋略等方面都不如曹操————其实刘备在“机权干略”方面不是“不逮魏武”,而是差得很远。曹操带军纵横姿肆、所向披糜,在领兵打仗方面几乎能甩刘备出N道街。

单就军事能力而言,刘备一生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他本人正是在一场近乎毁灭性的全面溃败之后而带着羞惭和恼怒溘然长逝。《三国演义》的作者尽管竭力美化刘备,却没有办法把刘皇叔写得更好。后人根据小说演绎出的刘备形象因此多为负面,像“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说明大家认为刘备不仅没有什么本事,而且还很虚伪。

但是史料呈现出的刘备 “弘毅宽厚”,体恤众生,重义厚德,却有其至真至诚的实际体现。前面说过曹操占领荆州后,襄樊十万民众弃城离乡追随刘备仓皇南逃。而刘备当时面临的形势十万火急,稍有不慎便可能全面覆灭。但是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没有放弃随行的荆州民众。后来在当阳被击溃,他的家眷悉数被敌军俘获,其中便有他年幼的儿子刘禅。刘禅后来是由大将赵云相救而幸免于难。

在那种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那种几乎走投无路的危急关头还能够考虑到百姓,应该说,刘备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真诚的,远不像演义故事写的那样虚伪。

历来有人质疑“衣带诏”事件的真实性。“衣带诏”这件事败露于公元200年,其实情是汉献帝因不甘于曹操专权,便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等。董承此后串连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密谋诛杀曹操。机密泄露后除了刘备在外打仗,其余涉事者悉数被诛、夷三族。《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对此都有记载。其中:《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三国志》:“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衣带诏”事件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刘备在此后任何重大场合都没有说过汉献帝当年曾经授其“衣带诏”的旧事——公元219年刘备谋划称王,众臣联名上表时没有提到“衣带诏”,而是笼统地说刘备曾与董承密谋诛除国贼曹操,但因不慎机密外泄,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三国志》原文:“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随后刘备称王,又发布一份奏表给汉献帝,同样没有到“衣带诏”:“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

从表面上看,这不符合政治逻辑————如果“衣带诏”确有其事,这就相当于刘备拥有了当朝天子的号令,具有“奉辞伐罪”的最高法理正义,而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则被完全消解。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把如此重大政治信息大张旗鼓地昭示于天下?

从这个方面看,刘备的“弘毅宽厚”源自天性、具有十足的诚意。因为在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汉献帝还在位,曹操也没有死。皇帝当时被牢牢控制在曹操手里,刘备的称王奏表是无法直接呈报给皇帝的,只能起到昭示天下的作用。可以想见在“衣带诏”事件败露后,皇帝是断然不能承认这件事的,承认就意味着要同曹操决裂,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曹操对此也乐得糊涂,因为万一证实有这个事,曹操将更加被动:你曹操打着皇帝旗号四处讨伐,弄半天皇帝想杀的就是你本人。

“衣带诏”事件的所有当事人中,其他参与者董承、王子服等人悉数被杀而死无对证,天下唯一能够说清楚这件事只有刘备一个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天子血书衣带诏的事情给抖出来,他刘备将置远在许昌、如同身陷牢笼般的天子于何顾?

刘备高调宣扬“衣带诏”固然可以增强他自称汉中王的政治优势,然而此举毫无疑问将陷害天子于更加深重的患难与不幸。正是为了顾及汉室天子的实际境遇,刘备在所有昭告文书中都刻意隐去天子密授“衣带诏”的往事,而把事情说成是他个人的主动之举:当年,是我刘备和董承等人密谋除掉曹操这个大奸臣。这件事情与皇帝没有关系。可是由于泄密,董承他们惨遭灭族,我本人也被逼得流离失所、播越失据。

刘备本人“弘毅宽厚”、慈善仁德,由他所塑造的团队赤胆忠心、精诚共进,蜀汉政权因此具有一种正统政权所特有的清明与振作。应该说,这正是旷世奇才诸葛亮赤诚追随并为之鞠躬尽粹、不负重托的根本原因。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勤勉王事、不负重托,始终坚定不移地高扬“嗣武二帝、龚行天罚”的政治主旋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蜀汉政权虽偏居一隅而不萎靡,反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的气象,为杀戮四起、动荡不安的三国乱世平添了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二、刘备孙权曹操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刘备、孙权、曹操的成功经验】

刘备:因义而起,创业不忘初心

创业是一种冒险,是一场持久战。刘备,作为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创业者之一,他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刘备本是一位出身平凡的士族子弟,但他却追求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不忘初心,坚守自己追求的道义,因而在创业之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活中的刘备一直以正义感闻名,他看重人的品行和道义,甚至在困难的时刻也不会轻易违背自己的原则。

创业的道路上,刘备始终保持正直的品质,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和信仰。他用复仇的决心和仁爱的胸怀,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与追随。

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正义和善良的内心,让他的创业成果得以惊人的跨越,最终建立了蜀汉王朝,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世之伟业。

孙权:智谋过人,化危机为转机

作为东吴三代之君,孙权是另一个创业故事的主角。他的智谋过人,使得东吴在战乱动荡的时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江东地区的霸主。

孙权作为周瑜的继承者,继承了他前辈的遗志和智慧。在创业的道路上,孙权展现出了出色的策略和决断力,带领东吴一步步发展壮大。

创业之初,孙权面临着曹操强势的魏国和刘备崛起的蜀国的夹击。在这样的危机下,孙权展现出了他深思熟虑和果断的一面,通过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

随后,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巧妙运用火攻之法,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这一胜利不仅大大削弱了曹军的实力,也使得孙权的江东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孙权的智慧和判断力为他的创业之路带来了无数的转机,使得东吴能够逐渐崛起,成为魏、蜀两国无法忽视的强大势力。

曹操:铁腕治军,谋略决胜创业之路

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将领,他的创业之路堪称辉煌。他以铁腕治军和过人的谋略闻名于世,成功地建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一直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深谙兵法,善于用兵,建立了一支高效且强大的军队。

曹操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树立起了威信和声望。他严格要求士兵,激励勇猛善战的将领,形成了一支武勇过人且纪律严明的精锐军队。

通过这支联结紧密的军队,曹操能够在战乱的年代中频频取得胜利,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曹操的创业之路还体现在他卓越的谋略上。他以出奇制胜、诡计多端的特点,屡次战胜敌人,最终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谋略和军事才能同样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制定正确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位创业者的成功经验:

通过刘备、孙权、曹操三位创业者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关键的要点:

  • 坚守初心:在创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理念,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 智慧谋略:运用智慧和谋略,善于把握机遇,化危机为转机。
  • 正直品行:保持正直和善良的品行,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 善于团结:通过团结他人,共同应对挑战,实现更大的成功。
  • 铁腕治军:建立一支高效且纪律严明的团队,执行公司战略。
  • 激励士气:通过激励士气,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提高整体战斗力。
  • 过人谋略:制定出奇制胜的战略和措施,保持竞争的优势。

刘备、孙权、曹操三位创业者以其独特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是事业创业还是个人发展,他们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保持良好品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曹操评价刘备?

曹操曾这么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一段大家也都很熟悉,史上称之为“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几乎一无所有,不得不投靠到曹操帐下。就算刘备如此落魄不堪,但作为枭雄的曹操,却认为天下只有刘备与他称得上英雄,这并不是刻意的逢迎,而是曹操看出了刘备非池中物。

四、曹操刘备的诗?

曹操的诗作很多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刘备并未留下具体的诗作,可能是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五、刘备为啥杀曹操?

曹操和刘备在我们大家的意识中是一对宿敌,然而纵观东汉末年历史各个诸侯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敌人,敌对的诸侯之间有时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也会化解恩怨相互结盟。

刘备和曹操之间就曾有过一段短暂合作的历史,而促使这对宿敌结盟的人正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吕布。

徐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在东汉末年这里成为诸侯们争相抢夺的战略要地。

起初徐州牧陶谦因为谋害了曹操的父亲和曹操结下了血仇。

曹操为保父仇兴兵攻打徐州屠杀了数万徐州军民。在曹操攻打徐州期间,刘备挺身而出带领数千兵马前去支援陶谦。

刘备支持曹操的杀父仇人自然就和曹操结下了恩怨。不过刘备虽然得罪了曹操却受到了陶谦的看重,陶谦不仅拨给刘备四千丹阳兵,而且还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

这下刘备一下子便成了手握万余兵马的小诸侯,于是他便抛弃了公孙瓒投奔了陶谦。

为什么有刘备抛弃公孙瓒一说呢?原来在此之前公孙瓒曾派大将田楷和刘备占据齐地以此来牵制袁绍。

后来田楷和刘备从齐地一起带兵前往徐州救援陶谦。

刘备留在了徐州也间接地表示了他抛弃了公孙瓒转投陶谦了。

六、刘备投了几次曹操?

刘备投靠过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迎击,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

这时,吕布偷袭了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回军,中途军队溃散,乃收余军东取广陵,为袁术所败,转军海西,困顿至极,得从事东海麋竺以家财助军。于是向吕布求和,吕布将刘备的妻子归还给他,刘备回到小沛。

不久,刘备再度召募了万余人的军队,吕布于是率军进攻小沛。刘备战败,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给与刘备兵马粮草,让刘备做豫州牧。其后,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曹操虽派夏侯惇援救,但被击败。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

七、刘备逃离曹操诗句?

答:1、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玄德曰: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2、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当时淮南割据势力袁术企图经徐州逃往冀州投奔袁绍。曹操闻讯后,询问手下众将何人愿意率兵拦截袁术。此时刘备主动请缨,要求出战。曹操不思有诈,便满口应允,结果刘备不仅被众人欢送离开了许县,后来又借故留在徐州不回,之后便举起反曹大旗,与曹操反目。

八、刘备曹操谁先死?

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郊的高陵。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九、曹操电视剧丑化了刘备

曹操电视剧丑化了刘备——历史剧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自古以来,历史剧一直是人们热爱的电视剧类型之一。通过重现历史的故事,历史剧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过去的历史事件,还展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然而,有时候历史剧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例如曹操电视剧丑化了刘备的形象,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形象一直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然而,一些历史剧在刻画刘备形象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曹操电视剧中,刘备往往被刻画成一个软弱无能、犹豫不决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刘备形象相去甚远。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刘备。刘备早年以义务教育之精神自始轶群众之上,以君主之仁心动涉庶政。他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既有政治智慧,又有军事才能。他稳重而坚定,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刘备亲和力十足,倍受部下和百姓的爱戴,这也是他成为历史上受人尊敬和崇拜的伟大人物之一。

然而,一些曹操电视剧却没有充分展现刘备的正面形象,相反地,他们将刘备描绘成一个软弱、犹豫不决的人物。这种刻画无疑丑化了刘备的形象,使观众对他的评价发生了偏差。观众容易误认为刘备是一个没有领导能力和决断力的人,从而对他的形象和品行产生怀疑。这对于历史剧的观众群体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另一方面,历史剧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应该要负责任地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然而,一些曹操电视剧在刻画历史人物形象时过于偏离历史真相,给观众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历史剧是通过剧情和人物形象来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的,因此对于历史剧来说,保持历史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观众希望通过观看历史剧来了解历史,而不是被误导和误解。因此,历史剧制作方应该加强对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丑化。

当然,历史剧也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自由度,可以适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艺术性的刻画。这样的刻画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动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改变历史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历史剧制作方应该综合考虑历史事实和剧情需要,展现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一味追求煽动性和娱乐性的刻画不仅会误导观众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认识,还可能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造成损害。

总之,曹操电视剧丑化了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剧创作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剧类型,应该要负起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的责任。只有通过准确和真实地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才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尊重。

十、曹操与刘备谁是诗人?

      曹操。

     曹操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他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主要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特色,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