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写一篇祭文

2023-01-14 08:23:0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写一篇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 ,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二、求一篇祭文 悼念刚刚去世的父亲

创作思路:

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正文:

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冷。尽管房中的空调温暖着我的身体,让我感受不到天气的肆虐,但想起永远沉睡在故乡凄凉坟茔中的父亲,我的心比天寒,比地冷。

明天,就是父亲的百日之祭。在父亲离去的这些日子,我总是想写些文字,纪念我虽然平凡但一生要强、与命运不断抗争的父亲。但是,每一次,只要有这样的念头产生,泪水便模糊了我的双眼,思绪也异常凌乱,使我无从下笔。

我知道,那是我内心深处不能触及的最痛的地方,而我苍白的笔墨怎能描绘父亲丰富的一生。父亲走了,让我真正理解和感受了“生命”二字的意义。

以前,当听到或看到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去世,我只是隐约地体会到一种悲哀,一种惋惜,慨叹一声“人生无常”。然而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才度过了82个年头,如果不是重病缠身,他应该是安享天年,长命百岁的。

风萧雨冷水又寒

天寂人静心凄凄

一生廉泊汗青节

半世辛勤为学子

可怜无故遭病戮

只叹苍天妒俊杰

恸哭无语渡亡魂

伤心难言如泪滴

自己父亲去世,理应自己写文,何必网上寻。

三、求一篇徒弟祭奠卜居易师父的祭文算命徒弟祭奠,教自已测名字算命的师父,因师父逝世,作一篇祭文

弟子xx,谨以心中之血,眼中之泪至祭于xx师之灵曰,唯我恩师,易经传人,测前世有于神明,观将来己有验证。恩师不以弟子不肖,悉心调教,倾其所学。弟子正尽心习学,以光恩师颐德,不意恩师为玉帝所招,骑鹤西去。悲呼,哀哉,惜哉。弟子今于灵前三拜叩首,定不负恩师大恩,定将恩师真传学问发扬光大。再拜。

四、谁知道《卧龙吊孝》?谁能帮忙赏析一下唱词?帮帮忙!快!

《卧龙吊孝》是京剧言派老生的代表剧目。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被诸葛亮用计气死后,诸葛亮亲往东吴吊祭。东吴埋伏部将要杀诸葛亮,但听到诸葛亮哭诉得情真意切,深受感动。最后,诸葛亮安然返回荆州。 

在诸葛亮吊孝过程中,一篇祭文让东吴上下无不动容,但是能将祭文写成如此,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文学水平有多高,我们知道诸葛亮留在后世的文章与曹操相比实在是太少太少。

他是因为太懂周公瑾,所以他通过祭文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周瑜的存在和贡献,而能做到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他与周瑜知音一般的相知和相惜,只是二人各为其主,各尽其职罢了。

言派创始人言菊朋先生从人物出发,精心设计了这段“吊祭”时的反二黄导板、回龙、慢板转原板等成套唱腔。其中的大段反二黄唱腔听来感觉清新、别致、委婉、跌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剧目简介

建安十五年春,东吴大都督周瑜病故巴丘。诸葛亮得知此讯,也怆然涕下,赵云不解,孔明道出对周瑜的高度评价,并从联吴抗曹大计出发,决意冒险过江祭奠公瑾。赵云愿为军师护卫。

柴桑周瑜灵堂,极其悲壮。众将得知孔明要来祭奠,因周瑜临终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都记恨于孔明。鲁肃请诸葛瑾星夜迎截孔明,务必劝其回去,以免大祸。孔明执意不从,直奔柴桑而来。

突然,身着白衣的诸葛亮跌跌撞撞冲进大门,悲悲切切地高声呼喊:公瑾,亮祭你来了!奔至灵前,扑通跪倒,哭诉祭文,其声之哀,其情之真,深切地打动文武百官和小乔子女。

小乔夫人按公瑾遗嘱将其佩剑赠与鲁肃,又转身望着孔明说:公瑾临终表奏鲁肃替代其职,意在孙刘交好以抗曹操。诸葛亮闻之激动不已,大声疾呼:公瑾――真知我诸葛亮者也。 史无记载。

京剧《卧龙吊孝》,也称《孔明吊孝》、《柴桑口》,是言派(言菊朋)的代表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卧龙吊孝

五、为什么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写了那么长一篇祭文而黛玉死的

很多人也许都有疑问,为什么一个丫鬟死了,宝玉要写这么长的一篇祭文,而黛玉死了,宝玉竟一字未成呢!曾经我以为,那是因为最深的悲痛都是不能言语的,能说出来的,还是未到悲伤的极点。然而最近再读《芙蓉女儿诔》,才恍然发现,其实这篇诔文,原本就是祭奠黛玉的。

也许有人又说了,此时黛玉还没有死呢,如何是祭奠她的呢?想必您又忘了,曹雪芹最惯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前后伏线。比如第五回的时候,就用判词告诉了我们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结局。所以,用一篇祭文去祭奠众女儿,借丫鬟的名,祭奠林黛玉,这并不算奇怪。

更令人惊心动魄的是,就在宝玉刚刚写完这篇祭文的时候,林黛玉竟然出现,而且正是林黛玉和宝玉一起修改了其中一句诔文,而就是这一句诔文却正是将整篇文章祭奠丫鬟改成了祭奠小姐了。

原文:话说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著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著,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这一大段正是宝玉黛玉二人修改其中一句诔文的前后过程。从宝玉最初的“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宝玉再三推委,说自己不能唐突闺阁。于是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黛玉又说不是自己的丫鬟,所以使不得,最后终于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当宝玉最后这句一出,黛玉的心中一惊:“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黛玉为何“忡然变色”,又为何“心中无限的狐疑乱拟”,是她此刻已经意识到了这首充满了抑郁悲伤的祭文,其实正是写给自己的。

谁又能说,那“衾枕栉沐”、“栖息宴游”、“亲昵狎亵”的只有晴雯而不是黛玉呢!谁又能说,那“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的,不是黛玉呢!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尽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和遗憾。作者真是无情,竟让黛玉亲自改成这句。这和那首葬花葬己的《葬花吟》又有何区别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