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儿子?
一、令狐楚儿子?
令狐绹是唐朝宰相,太尉令狐楚之子。
令狐绹,唐朝大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武宗时任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刺使宣宗时,累官至宰相。唐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节度使。后召入知制诰,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868年(咸通九年)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受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屡为庞勋所败。僖宗时召入任为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后又召为太子太保,徙封赵。卒于封地。
二、令狐楚特点?
令狐楚(766或768~837)令狐绹之父,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初唐名臣令狐德棻后代。唐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登进士第。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后为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彭阳郡公,开成元年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不久病逝。追赠司空,谥文。
令狐楚政治上一生积极参与牛李党争,属于牛僧孺一党的重要人物。文学上,令狐楚以古文大家闻名,尤善四六骈文,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令狐楚的诗作亦有名气,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
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为河南少尹;次子令狐绹,在唐宣宗时期担任过宰相。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新唐书·令狐楚传》)。”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为世所称,“言文章者以冠(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庚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李商隐的骈文即其所授。元和十二年(817),选进《御览诗》。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较多。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令狐楚《漆奁集》 130卷,又《梁苑文类》 3卷,《表奏集》10卷(自称《白云孺子表奏集》),均佚。《全唐文》收其文 5卷,《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所选《御览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选唐诗(十种)》本。事迹见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与新、旧《唐书》本传。
三、唐令狐楚是什么生肖?
龙,因为十二生肖龙是神通广大,唐帝强大
四、令狐楚游春词古诗意思?
原文: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译文:
早起登楼,迎面见到一朵花儿盛开。顿时觉得春意四面涌来。
太阳给人无限温暖,晴朗的天空偶尔飘来几朵云彩。它们懂的春天的出场顺序,东风无须加以催逼。
五、唐诗少年行令狐楚
唐诗少年行令狐楚的崛起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被誉为诗歌的巅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唐诗少年行」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独特魅力的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广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为您介绍的主人公正是其中一个重要角色,他就是令狐楚。
令狐楚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一位著名的诗人相中,他的天资被发现。从小,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特别是在写唐诗方面。
「唐诗少年行」讲述了令狐楚的成长历程,他独自闯荡诗坛,追求自己的诗歌梦想,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通过他的奋斗,读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们的创作心路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令狐楚的文学天赋
令狐楚的文学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发现。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唐诗诗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使者。他的诗歌作品富有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曾被人们誉为「仙人才子」。令狐楚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还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化艺术。
令狐楚的奋斗历程
在「唐诗少年行」中,令狐楚的奋斗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发,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令狐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坎坷,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诗歌梦想。他通过与各种挑战的斗争,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最终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唐代诗人。
令狐楚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令狐楚作为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思想观点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唐诗少年行」是一部让人流连忘返的小说,而令狐楚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展示了他在唐代文化繁荣时期的崛起和成长历程。他的文学天赋、奋斗历程和对唐代文学的影响都让我们为之钦佩。
通过阅读「唐诗少年行」,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诗人们为了梦想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世界,感受唐代文学的瑰宝——唐诗少年行令狐楚。
六、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念什么?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念(táo )。
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在唐代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令狐绹则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父子俩与当时文坛名家都交游甚密。
七、令狐楚是不是复姓?
令狐是复姓,令狐姓(líng hú),中华姓氏,源出于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32位。现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临猗县、平陆县、运城市、太原市以及贵州省桐梓县等,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人口4.2万人
八、令狐楚是哪个朝代的?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学家。令狐楚朝代:唐简介:令狐楚,字壳士,宜州华原人。贞元七年及第,由太原掌书记至判官。德宗好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之,召授右拾遗。宪宗时,累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皇甫鎛荐为翰林学士,进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鎛既相,复荐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即位,进门下侍郎,寻出为宣歙观察使,贬衡州刺史,再徙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长庆二年,擢陕虢观察使。敬宗立,拜楚为河南尹,迁宣武节度使,入为户部尚书,俄拜东都留守,徙天平节度使,召为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进拜左仆射、彭阳郡公。开成元年,上疏辞位,拜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赠司空,谥曰文。集一百三十卷,歌诗一卷,今编诗一卷。
九、春游曲三首令狐楚?
晓游临碧殿,日上望春亭。芳树罗仙仗,晴山展翠屏。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风前调玉管,花下簇金羁。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十、令狐楚和李商隐的故事?
令狐楚还在世的时候,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能高中进士,和令狐绹的帮助不无关系。
那一年的主考官高锴,是令狐楚的老朋友。令狐楚当然想让这位朋友多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学生李商隐,但是他又是一个素有名誉的好官,不能直接提出要求,于是令狐绹就担任了这个角色。
当时的令狐绹,已经在朝堂做右补阙,和高锴关系也很亲密。有一次高锴就问令狐绹:你平日交往的朋友之中,谁的学识最好?
令狐绹连忙答道:李商隐。而且还强调了好几次。
高锴马上就明白了令狐绹的用意,于是这一年李商隐顺利高中进士。之后他依然回到令狐楚身边坐幕僚。
不过三年之后,令狐楚就因病去世了,李商隐奉命给令狐楚写完遗表,不得不想办法另谋生计。正好此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给他抛来了橄榄枝,于是李商隐决定去就职,在临别之际,令狐绹给他写了一首诗,而李商隐也回复了一首《酬别令狐补阙》:
惜别夏仍半,回途秋已期。
那修直谏草,更赋赠行诗。
锦段知无报,青萍肯见疑。
人生有通塞,公等系安危。
警露鹤辞侣,吸风蝉抱枝。
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
“锦段知无报,青萍肯见疑”,青萍是宝剑名,从这首诗来看,此时的李商隐和令狐绹,已经有了小小的嫌隙。
渐行渐远
王茂元是李商隐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种种迹象表明,这桩婚姻是非常美满的,李商隐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
然而,对于令狐绹来说,李商隐的这一行为却有一丝背叛的意味:因为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令狐楚是牛党中人,而王茂元是李党中人,夹在中间的李商隐,简直两边不是人。
从李商隐现存的作品看,他是一个对政治并不太敏感的人,他的交友广泛,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他的政见也比较中立,对于牛党和李党,都有好评和批评。
李商隐投靠王茂元之后,和令狐绹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了,虽然还不至于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但对于李商隐来说是比较痛苦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写给令狐绹的多首诗词得到证明,其中最出名的大约是这首《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此时的令狐绹在都城长安做官,而李商隐却在洛阳闲居,因此李商隐难免有一些伤感。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封地,司马相如等文士都曾客游梁园。后来梁园成为很多诗词小说中常见的典故,比如《水浒传》中就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句子。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将令狐楚父子比作梁孝王,而将自己比作司马相如。李商隐写这首诗是想和令狐绹修好,诗中有对当年时光的感叹,也有对自身落寞的哀怜,隐约着希望令狐绹能伸出援手之意,但非常含蓄克制。
若即若离
关于李商隐和令狐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说有一年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但令狐绹正好不在家,于是李商隐在令狐绹家题了一首诗: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这首诗前两联写令狐楚对诗人的赏识和栽培,缅怀追思和感激之情;后两联表露出对恩师之子令狐绹的不满。据说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沉默不语,命人将这间房子锁起来,再也不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