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祭文 > 正文

刘禹锡柳宗元互赠诗?

2024-08-23 07:49: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刘禹锡柳宗元互赠诗?

重别梦得 [唐]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刘禹锡赠柳宗元的诗句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唐 刘禹锡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溪居》唐 刘禹锡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二、桃花诗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闲来无事去玄都观看花,随手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传遍京城: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三、柳宗元批评刘禹锡的诗?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唐代〕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诗词大意: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元和十年(815年)二月,二人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四、刘禹锡祭柳宗元文?

       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正月戊戍朔日[1],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2],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3],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余哀词。

        呜呼痛哉!嗟余不天,甫遭闵凶[4]。未离所部,三使来吊[5]。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复。期以中路,更申愿言[6]。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哭,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7],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惨彻骨。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輤,从祔先域[8]。凡此数事,职在吾徒[9]。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10]。想其闻讣,必勇于义。已命所使,持书径行。友道尚终,当必加厚。退之承命,改牧宜阳[11]。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远使[12]。悉已如礼,形于具书。

        呜呼子厚!此是何事?朋友凋落,从古所悲。不图此言,乃为君发。自君失意,沉伏远郡。近遇国士,方伸眉头。亦见遗草,恭辞旧府。志气相感,必越常伦。顾余负衅,营奉方重[13]。犹冀前路,望君铭旌[14]。古之达人,朋友制服[15]。今有所厌,其礼莫申[16]。朝晡临后,出就别次[17]。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18]!

        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19]。誓使周六[20],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鸣呼哀哉!尚飨[21]。

五、刘禹锡哭悼柳宗元的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岁夜咏怀》,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除夕之夜所写的一首悲痛的诗。之所以说这首诗悲痛,除了上面提到的复杂情感外。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于老母病逝守丧期间,又恰逢挚友柳宗元去世,其内心的异常悲痛可想而知。虽然这首诗相比较刘禹锡的众多名作来说,略显冷门,但是言浅情深,表现出了扣人心弦的情味,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六、柳宗元赠刘禹锡的三首诗?

柳宗元一共赠诗三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重别梦得》《三赠刘员外》。

二十多年来,诗人和刘禹锡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 在创作上,两人趣味相投,互相唱和,都在诗坛文坛留下不朽的佳作。政治上,两人一起进京应试,于贞元九年同登进士第,踏上仕途;同朝为官,一起共事;一起参与永贞革新,谋议唱和,并肩战斗。后来风云变化,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十年以后,二人又一起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用自己的深厚友情共同谱写了一段文坛佳话。

七、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两首诗?

柳宗元和刘禹锡作为一对好朋友,其实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那都极为艰辛,虽然两位都是当时最有名的才子,不仅才华横溢,同时也是学识渊博,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参与了“永贞革新”之后,人生便是跌入了低谷,还被贬到偏远的湖南,这对于有着远大人生理想的诗人来说,那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为此也令他们两人痛苦不已,尤其是柳宗元,原本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小便是有着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无奈随着被贬之后,他所有的希望也都彻底地破灭了。

虽然柳宗元与刘禹锡在湖南生活了十年之后,又被召回到了长安,这个时候的柳宗元以为一切又都可以重新开始,可是谁能够想到刘禹锡在与朋友游玩了玄都观后,写下了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游玄都观》,再次遭到了别人的打压,从而又是第二次被贬,并且是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刘禹锡被贬岭南,柳宗元则是广西的柳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的一种人生遭遇,那都令他们痛苦不已,尤其是柳宗元他在与刘禹锡分别之时,可谓是依依不舍,大概他也知道这一别,或许彼此再也难以相见,于是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重别梦得》,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一贯忧愁的口吻描写了骨子里的那份感伤之怀。

《重别梦得》

唐代: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情,也是唐朝诗坛的一段佳话,两人在长安相识时,可谓是惺惺相惜,由于他们都极为有才华,为此经常是一起诗词唱和,正是这样的一种深厚的友谊,彼此都写过很多深情的诗赠送给对方,那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正是把内心的那份依依不舍,以及对于刘禹锡的怀念之情,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令这首诗让人感动不已。

中唐时期的诗坛,随着几个大腕级的人物如李白、杜甫、王维的相继离世,略显寂寞。

不过没过多久,又有几位诗人横空出世,开始了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表演。

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分别是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李贺、孟郊等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诗豪刘禹锡。

诗豪这个绰号是好朋友白居易给取的,意为诗作之豪、人品之豪。

刘老兄不仅诗做的好,而且还是官员身份,又精通哲学,这在整个唐朝诗人里面可是不多见的。

另一个不多见的,就是他曾经上过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大都是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和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些人物。

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在《资治通鉴》里面是找不到的。

刘禹锡在政治方面应该是先行者。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他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在流放中度过的。

流放好像是大唐文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等都被贬过,而刘禹锡、韩愈、柳宗元三人则是被贬的最彻底、最倒霉的。

刘禹锡第一次流放是因为参加“永贞革新”事件而遭贬。如果说是由于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惹祸,则有情可原。

而第二、三次流放却是因为写诗讽刺权贵而遭贬,则有负气和率性的一面了。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祖藉河南洛阳,出生在浙江嘉兴。

他是唐中期著名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多反映民众生活和民间风俗,取材广泛,具有意境深长、古朴优美的特点,兼具淳朴自然,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刘禹锡出身于书香门第,号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代,家族世代钻研儒学。

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到长安求学,两年后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继而又登宏词科。

795年,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被授予太子校书一职,从此踏上仕途。

顺风顺水,堪称学霸。

800年,刘禹锡在杜佑幕府任掌书记,参加镇压徐州之乱。

803年,刘禹锡被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被调回朝,任监察御史之职。

履历辉煌,意气风发。

但是,人的命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命运像玻璃,越明亮,越闪亮,越容易破碎。

刘禹锡遭遇人生的“滑铁卢”之变是源于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场变革跟近代的“戊戌变法”很相似,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衡量改革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的标杆在于:到底改的是谁的利益。

如果改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那改革无疑是进步的;如果改的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那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后来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支持变革的唐顺宗被幽禁,主力干将王叔文也被杀,八位司马分别遭到流放,其中就包括了刘禹锡和柳宗元。

变革最后以惨痛失败而告终。

从此唐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恶习,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新登极的皇帝都把前朝的大臣,不论是非功过,一律予以驱离。

刘禹锡被贬职后,一是开始发奋写作。写下大量的政治讽刺诗,抨击当朝的宦官与朝臣,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

好在山高皇帝远,微信朋友圈也没信号,所以没人理他。

二是游山玩水、经常出入歌舞酒肆,悠哉乐哉。

这也可能是他身处逆境中,最好的发泄方式了。

有人说了这刘禹锡心够大的,都这光景了,换其他人早郁闷死了。

所以,刘禹锡不同于常人,他有着古代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总有时来运转,不可能总是倒霉。

九年后,刘禹锡从朗州(湖南常德)被召回京都长安,一同召回的还有柳宗元等人。

老刘有些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回到长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玄都观里去观看新栽的桃树,触景生情,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些新的桃树啊,都是在我老刘走后栽上去的。

微信朋友圈里一发,很快就在长安炸锅了。

因为刘禹锡的诗歌太有名气了。

有一些大臣就琢磨上了:这明显是讽刺我们这些刚提拔上来的人嘛。

本来就对刘禹锡被召进京不满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于是,这伙人奏明唐宪宗。其实唐宪宗对刘禹锡也很不感冒,这下正好,撞枪口上了。

那些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此时也不便说话了。

一纸调令,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去了。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官场惯用的伎俩。

播州这地方比朗州更为偏远,人烟更为稀少。

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指定受不了。

这可让刘禹锡太为难了!

此时的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贬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处境,决心帮助一下好朋友。

于是,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大受感动。

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到连州(今广东连县)当刺史。

其间,刘禹锡又被流放了好几个地方。

后来,直到裴度当上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已是暮春季节。

这第一件事,又是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

简直太魔性了,搁别人都有点怕了。

可是这位刘老兄则不然,决定再次重游玄都观。

刘禹锡这辈子倒霉就倒霉在玄都观上。

游就游吧,千万别写什么诗了。

可当他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满地长着燕麦野菜,一片荒凉。

不由得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以及那些个以前打击过他的宦官权贵,现在一个个的都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自己则有惊无险,不禁喜从中来,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道: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怎个意思?不是打击我嘛,哈哈,可是我老刘又回来了。

腾讯应该给刘禹锡发个奖,这老兄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在玩命发朋友圈。

任性的诗人很多,但像刘禹锡这样任性的还真不多。

这首新诗在微言朋友圈里一发,不大要紧,祸事又来了。

一些大臣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很不高兴,在皇帝面前竭力诽谤他。

没过三年,刘老兄又被派到外地去了。

这是刘禹锡第三次被贬。

这次去的地方倒是不够偏远,在安徽和州任通判。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

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见到被贬的刘禹锡,冷眼相待,就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呵呵一笑,毫不在意。

他环视周围,发现住地还不错,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随手贴在了屋门上。

知县看了对联,心里那个气呀:嗬,都被贬到和州县了还不服气,还想争辩争辩?

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搬到较远的德胜河边,房间也由最初的三间屋变为一间半。

刘禹锡搬过去后,看到那里依山傍水,扬柳依依,野花争艳,景色挺美,心情大好。

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看了气不打一处来:看来是和我杠上了。

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破旧小房,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门口还有一巨大石头挡着。

当刘禹锡到来时,看到这块石头,甚是喜欢,用清水洗了又洗,如获至宝。

可惜室内地方过于狭小,门前日渐寂寥。

正是在这间小屋,刘禹锡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铭文《陋室铭》。

短文仅仅八十一字,却字字珠玑、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发人深醒。

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写好后,让人堑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路人纷纷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点击量过万。

有人说这是一篇被逼出来的美文,一点也不为过。

诗人终归是诗人,到哪里都能写诗,既使身处逆境,亦坦然对待,只要留心生活,生活总会给你带来刻骨铭心的愉悦。

826年冬,刘禹锡应召回到东都洛阳。

至此,结束了为期二十三年的贬逐生活。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三年?此时刘禹锡的年龄已是五十六岁了。

晚年的刘禹锡从开成元年就改任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等闲职。

但革命斗志仍未消退,曾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激扬诗句。

常年在洛阳跟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人一起郊游赋诗,并一起唱和对吟,生活十分闲适。

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葬于河南荥阳。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二百年后,又有一位刘禹锡的崇拜者横空出世,他就是豪放派诗人——苏轼。

苏轼也是刚直之性。

他曾说:“早缘刚拙,屡致忧虞。用之朝廷,则逆耳之奏行于言;施之郡县,疾恶之心见于政”。

缘于刚直性格,苏轼也屡遭流放,相同的经历,让苏轼越发觉得自己就像穿越了时空的刘禹锡。

也正是这种穿越了时空的文化传承,才体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的顽强。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才深刻体会到诗人刘禹锡的“惟吾德馨”是多么高的一种精神追求。

八、柳宗元的诗初中

柳宗元的诗初中

柳宗元的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柳宗元的诗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柳宗元的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的许多名篇佳作,如《江雪》、《登柳州城楼寄友人》等。这些诗歌不仅富有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引导初中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柳宗元的诗歌在创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意象,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柳宗元的诗歌,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创作技巧,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柳宗元的诗初中是初中生们必读的一本好书。通过阅读柳宗元的诗歌,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能力将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柳宗元官网 - 了解更多关于柳宗元的信息和其作品

九、祭文的诗?

1、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2、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

3、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

4、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

5、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十、柳宗元思想诗?

闻黄鹂

唐 · 柳宗元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