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写完陈情表结果怎样?
一、李密写完陈情表结果怎样?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李密年轻的时候是三国蜀人,家住在犍为武阳(即四川彭山)。
这个地方距离蜀都并不远:
蜀国在263年被灭,阿斗等人被一起接走。李密这时候四十岁,养他的祖母已经九十二岁。李密在亡国后立即返回老家,专心给祖母养老,平时靠讲课赚点钱。李密跟祖母感情很深,他是真的想伺候祖母,等祖母老去以后再做打算。
蜀国灭亡后,魏国征西大将军邓艾听说李密有才,聘他做主簿,写请帖邀请他会面,他也没去。两年后(265年),司马炎篡了曹魏的位登基,是为晋武帝。晋武帝专门聘请李密想要拜他为“郎中”,然而李密还是没去。三年后(268年)再下聘书请他做冼马,下了多次诏书,由不得他不去,于是就有了这篇著名的《陈情表》。晋武帝对他的孝心非常感动,赐给了他两名奴婢,并要求当地负责李密侍奉祖母的费用。
一年后,祖母死,李密又服孝一年,后到洛阳就职。李密在朝中很希望自己得到赏识,做事也很尽力,然而才华毕露,遭受很多忌恨。十多年后(286年),六十三岁的李密,因为写了一首类似“上面人眼瞎所以升不了官”的诗,让皇上生气了,因此被罢免回到了老家。回到家的李密非常郁闷,一年后便抑郁而终。
二、李密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
魏晋 ·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三、李密陈情表的生平?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题作“陈情事表”。李密写给皇帝的奏章。大意是为了奉养老人,推脱任命,不肯出仕。当时司马炎废帝自立,一些不愿意为篡位者服务的人,借着各种理由不肯出仕,其中李密这一篇以孝为名的表,算是颇为高超的婉拒手法。
四、陈情表原文李密生卒年?
李密(224-287年),本名李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西晋初年大臣。
五、李密写陈情表前因后果?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六、李密陈情表中的语言艺术
李密陈情表中的语言艺术
《陈情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才子佳作,它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和雄浑的情感震撼了无数读者。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李密致瞿塘质的一封表状文书,表达了他对腐败官吏的强烈不满和呼吁改革的愿望。以下将从李密在《陈情表》中运用的语言艺术来分析其独特之处。
真情实感的写作风格
在《陈情表》中,李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以最直接的方式陈述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慨,并没有回避现实。这种真情实感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怨愤。例如,他写道:
愿闻其详,具以本朝诸臣久历匹夫匹妇之官,所到害灾顽悖不法,祸野久矣。自承华夷之辨,陈蔡之盗,湛露之迹,罄宇内之威,云气一朝,尽于赤县。
这段话中,李密用了许多负面的词汇来形容官吏的表现,如“害灾顽悖不法”、“祸野久矣”。这种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让读者更能够共情,也更能够认同他的观点。
婉转含蓄的修辞手法
除了真情实感的写作风格外,《陈情表》中还运用了许多婉转含蓄的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性。李密通过巧妙的借代和比喻,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得更加深刻。比如他在信中写道:
玉宇澄清,银河分照。至若罗分之惧,刖足之虞,胥靡所至,抑亦可以荐之。
这句话中,“玉宇”和“银河”分别代指朝廷的高层和重要官员,而“罗分之惧”和“刖足之虞”则是指官场的黑暗和残酷。李密通过这种借代的方式,间接表达了自己迫切希望能够改革的愿望。
此外,李密还运用了众多的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他写道:
切切私谋,阿私阿昧,纷纷籍籍,旁求俊彦,满朝风雨,是皆积之于浊者,无所怀其志。
在这段文字中,“私谋”、“阿私阿昧”、“纷纷籍籍”等词语都是通过比喻,表达了官吏们的奸诈贪婪。这种婉转含蓄的修辞手法,使得《陈情表》更富有层次感。
奇特反复、对仗句式
《陈情表》中的奇特反复和对仗句式也是其语言艺术的特色之一。李密在文中多次运用了相同的词语或句式进行呼应,使文章更加连贯且起伏有致。
例如,在文章开头,李密先后使用了“常无","日月"和"原任"这三个词,通过反复运用相同的词语,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凝练。他写道:
常无所佔而侈常。自非秦皇而日月不居,则变服之凤皇何足多也?
这种奇特反复的句式给人以音韵的美感,让文章更加具有韵律感。
此外,李密在《陈情表》中还经常采用对仗句式,使得文章更加优美。例如:
悔至于今,欲死无门!
这句话中,李密采用了“悔”和“门”的对仗,增加了文章的韵味,也让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
《陈情表》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从李密在该篇文章中运用的语言艺术来看,他真情实感的写作风格、婉转含蓄的修辞手法、奇特反复的句式以及对仗句式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性。通过《陈情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腐败现象,还可以感受到李密的坚持和愿望。它不仅是一篇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一次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七、李密《陈情表》的语言有何特色?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李密《陈情表》一文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早期骈体文的著名篇章。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早在南朝时的梁朝,萧统就将其收入《昭明文选》。此后《古文观止》、《骈体文钞》等文集也选录此文。后人称其语言委婉,感情真挚。
“表”写作的要求是“标著事绪,明白而告乎上也”(〈文章缘起〉)。李密此表旨在辞谢征召,其理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全文以此为据,言切意真,主题鲜明。
文章始言作者“不能废远”,必须终养祖母的原因。作者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家无兄弟叔伯,“零丁孤苦”,只得依命祖母刘氏,且其幼年凄苦,“少多疾病”,九岁尚不能走路。祖母抚养他成人后,因年高而“夙婴疾病”,侍奉汤药的人只有李密。如此景况,怎能应召?
次言朝廷征召与祖母病笃的矛盾。尽管李密对祖母“不能废远”,可晋廷仍“诏书特下”,初授郎中,寻除洗马。李密因祖母病重而“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但诏书又下,措辞“切峻”,郡县逼迫,州司催促,“急于星火”,使他“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实为狼狈”。
最后再次申述辞谢的原因。一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凡属故老,可得哀怜养育,自己的祖母刘氏,最为孤苦,当然应受朝廷恩泽,得到终养。二是表明自己辞不就职,并非“有所希冀”,心怀“逋慢”,全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之故。以区区之心来奉养年高病笃的祖母,正是奉行“圣朝”孝治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陈述,既可解朝廷猜疑,又使请乞终养的理由有了政策依据,使养亲与赴命的矛盾得以合理解决。三是委婉说明自己刚届中年,祖母即将百龄,因此,尽节于朝廷的时间还长,报答祖母抚育之恩的日子屈指可数。况且,“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也是“皇天后土”所共鉴,可见“不能废远”确属实情。及至祖母百年之后,当效犬马之劳,陨首不惜。
实际上,李密上表情解的真正原因,并非都是祖母病笃,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政冶境况。首先,李密为蜀人,对诸葛亮在蜀国的文治武功自有深情。李密从小以“孝谨”闻名乡曲,且“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华阳国志》),被同学誉为子游与子夏.其才气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以年少俊彦,少仕蜀郎中,多次奉使于吴,颇受吴主及群臣赞赏。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成了“亡国贱俘”,这对“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李密,不无悲愤之思。其次,司马氏灭蜀后,为防止蜀国旧臣东山再起,便将蜀之故臣通通召至洛阳,委职任用,司马氏的用意李密了然于心,自然不肯轻就晋之官衔!但是,不愿事晋的思想又切切不可流露,便以祖孙相依为命为由,再次上表乞免赴召。
真挚的感情,是文本张虚掩实、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奉养祖母,对李密来说虽是事实,但并不是他不能就职的原因。此前他仕于蜀国,并未因此而妨事,何独晋召而不能“废离”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愿侍奉祖母只不过借口而已。但由于叙述其“更相为命”的情况相当真切,便喧宾以掩其主。李密幼时的孤苦,祖母暮年的凄清,言之令人动情,读之催人泪下。祖母把他抚养成人,而今心力耗尽,“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于不顾呢?乌鸦尚有反哺报恩之情,何况人呢?用深情切辞,巧妙地掩饰了“辞不胜命”的真实思想。由于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尽管作者不着意抒情,却情透纸背,感人肺腑。所以晋武帝览此表后叹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其征召(《晋书·李密传》)。晋武帝为“嘉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语言简洁精辟是本文的又一特点。“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吴讷《文章辨体》)。根据这个要求以观此文,行文皆合表达要求。本表的破题全在最后,其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全表的眼目所在,这几句“见尽题意”又不过于显露。为说明祖母“余年”不长,而效力之时指日可待,又补充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全文从立意上看,严密、深刻、无懈可击;从措辞造句上看,字字精确、无可移易,句句中的,毫不纤巧。另外,本文用典少而简,全文只用“乌鸦反哺”、“结草还报”两个典故。这种典故为人们所普遍知晓,既不高深又很典雅,这在骈文中并不多见。
从全篇来看,用语十分朴实精致。《文心雕龙·章表》说:“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故以四言为主。然而随着感情跌宕和表意精确的需要,又夹以五至九言,这是“辞为心使”之必然。如叙幼弱时候的“零丁孤苦”,则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把孤弱情况写得历历在目;其成人之后的凄苦则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孓立,形影相吊”,形象地写出了孤身只影、穷困无依的情形。写祖母刘氏的年老多病则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重浅,朝不虑夕”,生动地表现出刘氏病笃、岌岌可危的情景。而写征召急催引起的矛盾,则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文中无论长句短句,概出自“恳恻”之情,无论写己写刘,还是叙述急召,都是言其真情,所以文不浮侈,“繁约得正,华实相胜”,使人读之“唇吻不滞”。
本文语言新颖贴切,脍炙人口,许多句子,如“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后来成为成语,为后世广泛传用,足以显现出作者的语言功力。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八、陈情表中李密陈述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主旨是为了奉养祖母而请求让他不出去做官。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文章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泛之语。合情合理,感人至深。
据说晋武帝看了也受感动,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叫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另有一说,认为:作者的本意是当时不愿事晋,但巧妙地避开了这一主旨,以奉养祖母为借口,说得合情合理,令人信以为真。主要理由就是要照顾祖母!
九、评价陈情表中李密独立的佳句?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十、《陈情表》李密的身世是怎样的?
据《三国志·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祖父曾做过太守,无奈命运不济,四岁丧父,母亲改嫁,只剩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侍奉祖母非常孝顺:“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承上,学习刻苦,师从蜀地名士、大学问家谯周,深受时人器重。
为官方面,李密在蜀汉灭亡之前做过郎官,因很有雄辩之才,还曾出使吴国,受到吴国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