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曾国藩死后评价?
一、李鸿章对曾国藩死后评价?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举国震惊,南京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百姓巷哭并纷纷绘像祭之。京城之中,两宫太后闻讯不禁潸然泪下,为痛失国之栋梁而深切惋惜。而直隶总督李鸿章更是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与孤独之中。
曾国藩的去世,对于李鸿章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噩耗传来之时,李鸿章起初还有所怀疑,当得知消息后,他再也掩饰不住肝肠俱裂的心痛,竟至号啕大哭,寝食俱废。23日,李鸿章接到朝廷的优诏:
“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著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纪泽承袭……”
似乎到了这个时候,李鸿章才猛然感觉到,老师曾国藩确实去世了。随后,他马上给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写信,表示了他的哀悼之意。当然,他写的这封信中确有一些虚饰之词,毕竟是家属,又和他们接触不深,很难谈及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
那么,有人必然会有这么一种想法,曾国藩在世时,李鸿章忝为学生,论功业、名声都无法与老师相媲美如今老师仙逝,李鸿章岂不是成了朝廷的新宠了,对于曾国藩的去世,李鸿章果真有那么悲痛欲绝吗?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真心的悲痛。因为曾国藩的去世让他感到了“无助”,当时的李鸿章虽是直隶总督,但在朝廷之中,包括慈禧对他还未彻底放心。李鸿章自己又何尝没有“孤露人间”的感觉?朝野上下,不可能再有人与他南北呼应了。
京城中,李鸿章原先赖以依靠的恭亲王奕䜣也江河日下,晃荡不能立足。今后孤军奋战,还有谁可以依靠?他悲哀、痛哭,这其中除了包含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对恩师“提之携之”的怀念之外,也包含对自己未来的恐惧与不安。
尽管慈禧在许多事情上还有仰仗李鸿章,但是她又利用顽固派李鸿藻等人牵制恭亲王奕䜣,其目的也是为了牵制他。痛失恩师后,李鸿章一方面苦心支撑着清王朝这座将倾的大厦,一面在慈禧操纵的各派政治势力之中试图躲过各种明枪暗箭。
时过不久,御史李宏谟上书慈禧建议增添直隶巡抚一职,慈禧很精明,没有表态,但她名谕发往各地意在征求军机处以及各省大员的建议,其实这也是在做给李鸿章看。
以李鸿章之精明,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在直隶总督之内增设直隶巡抚显然是想削弱他的权力,于是他向友人发牢骚:直隶添设巡抚,“只多一办例稿之人,即多一意见掣肘之人。军务由总督专责,巡抚无兵又不知兵,从何策应?……”最终,增添直隶巡抚一事在恭亲王奕䜣和文祥的反对之下作罢。
不久,朝中又相继发生了“扬左抑李”“暗倾恭邸”的事件。慈禧将与李鸿章积怨日久的左宗棠召入京城入值军机处,为的是牵制恭亲王和李鸿章。可是,左宗棠打仗是一把好手,在军国大政上却鲜有作为,且他自视甚高,作风傲慢,让慈禧颇感失望,李鸿章乘机再进一步挤兑,终于使得左宗棠离开京城,出任两江总督。
可以说,自从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在政治上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以慈禧为主的朝中权贵想进一步控制李鸿章以及他的淮军集团,在未取得政治优势之前,李鸿章的那段时间的确是十分艰难而又孤独的。
二、曾国藩死后慈禧反应?
曾国荃把收复金陵的消息第一时间奏报紫禁城时,整个北京城轰动了。慈禧眉开眼笑,奕訢却板着脸,毫无欢喜之情。慈禧认为他不合群,此时最应该普天同乐。奕訢却不无忧虑地指出,曾氏兄弟又上了一层楼,只怕咱这楼不够他们上的了。
慈禧悚然,翻脸像翻书一样,发出圣旨给曾国荃,不是表扬,而是严厉斥责:“你在奏报中说攻破外城后就跑回雨花台老营休息,你身为主帅,却不和将士们共进退,成何体统?!幸好祖宗保佑,你的部队侥幸成功,否则,必拿你是问
三、曾国藩死后彭玉麟挽联?
彭玉麟(湘军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
为国家整顿乾坤,耗完心血,只手挽狂澜,经师人师,我侍希文廿载;
痛郯城暌违函文,永诀温颜,鞠躬真尽瘁,将业相业,公是武乡一流。
四、曾国藩死后谁是湘军统领?
曾国藩死后湘军统领是刘长佑。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从理学大师唐鉴、倭仁讲求程朱理学。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又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发布著名的《讨粤匪檄》,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导者之一,积极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科学技术和生产机器,先后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并奏请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金陵总督辕门病逝,享寿61岁。清政府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五、为古代妃子死后写的祭文叫什么?
应该是诔,累述死者功德以表示哀悼的文章 《文选,·陆机》“碑批文以相质,銇缠绵而凄怆。”
六、女儿死后,女婿语音岳父的祭文如何写?
1、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结论和表达方式,但通常应该以表达哀思和怀念为主。
2、原因是在祭文中,我们通常会回顾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对我们的影响,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这些内容也是让我们感觉到哀伤和悲痛的原因。
3、此外,在祭文中,我们还可以延伸一些逝者的品德和价值观,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逝者的精神。
七、祭文对联
祭文对联:唤醒记忆,追寻传统
祭文对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中国文化形式,旨在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个人悼念活动中,祭文对联都起到了承传传统、表达哀思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文字,更是一种饱含感情的文化表达。
祭文对联起源于古代神道祭祀文化,由于古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灵魂,通过祭奠可以与已故的亲人或祖先取得联系。祭祀活动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礼仪和道德方式,祭文对联则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祭文对联的内容通常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祈祷和祝福为主题。
祭文对联的形式多样,可以像普通对联一样由两句组成,也可以有更多的句子。然而,无论形式如何,祭文对联都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它们的语言简洁而深刻,能够表达出人们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祭文对联中,每句话的字数往往是相等的,并且通常采用同样的韵律和平仄。这种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他们让人们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祭文对联的内容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也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通过对人生、人情、道德的思考,祭文对联激发人们对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祭文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可以从祭文对联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和美好。它们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当我们读到祭文对联时,不仅会感受到悲伤和思念,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祭文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它们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家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上,还是在个人的悼念仪式中,祭文对联都承载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逝者的追思。
在现代社会,祭文对联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应用。除了传统的纸制对联,现在人们也可以通过电子媒体和互联网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思。这使得祭文对联传播更加广泛,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祭文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仅是祭奠活动中的一部分,更是承载着人们对逝者无尽思念和对家人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祭文对联都是饱含深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祈祷的优秀艺术形式。
八、曾国藩死后谁接的两广总都?
岑春煊接任两两广总督
原名岑春泽,举人出身,后来他听从算命先生建议改为岑春煊,他的父亲岑毓英曾担任过云贵总督,所以他是靠着恩荫入仕的,曾历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卿以及广东布政使等职。
岑春煊的发迹主要还是在1900年,那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和光绪帝一路西逃。在西逃的过程中,慈禧连下谕旨,让各地督抚前来勤王护驾,可是这些封疆大吏阳奉阴违,持观望态度。只有岑春煊率领2000精兵星夜赶来救驾。正是有了这次表现,慈禧日后对他委以重任,始终信任有加。
因为有了慈禧的好感,岑春煊先后被任为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此后又历任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凡是岑春煊所到之处,必举新政,办教育,肃贪惩腐,尤其对那些贪官污吏们恨之入骨。
1902年七月,岑春煊被任命为广东巡抚,但是还没赴任四川便出现了哥老会暴动,于是被改任为署理四川总督,在四川总督任上,岑春煊居然准备一次弹劾300多名地方官。要知道,一个四川省若是这么多官员被弹劾下台,那么就意味着有一多半的府、州、县将出现空缺,估计连镇长、村长级别的都有很多人被参。
虽然岑春煊在幕僚的极力劝说下放弃了这一想法,但是他还是坚持弹劾40多人,仅仅九个月便把四川多年的积弊一一革除。在两广总督任上时,岑春煊再开“杀戒”,竟然弹劾不法官吏人等1400余人,创下了有清一代的历史记录。朝野内外无不震惊,一时间,大小官员谈岑色变,皆称其为“官屠”。
岑春煊不仅对属下严厉弹劾,就是皇室宗亲他也不放过,当时的庆亲王奕劻位高权重,以贪婪著称,朝廷和地方官想要升官发财都要走奕劻的路子,只要肯花银子都能在奕劻那得到想要的职务,因此奕劻成为了当时人人都要巴结的显贵。
九、祭文短文
祭文短文的重要性与创作技巧
祭文短文是一种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有助于缅怀过去,还能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写一篇打动人心的祭文短文,需要我们掌握一些重要的创作技巧。
1.诚挚的感情表达
祭文短文是纪念逝者的一种方式,因此必须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流露出对逝者的敬爱之情、思念之情和感恩之情。可以回忆与逝者相处的美好时光,分享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同时,用简单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对逝者的感谢、祝福和告别,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情感。
2.生动的描述与回忆
为了使祭文短文更有感染力,我们可以运用生动的描述和回忆。通过描写逝者的形象特点、个性品质和伟大事迹,让读者仿佛看到逝者就在眼前。可以通过细腻的描述,勾勒出逝者的风采和与众不同的一面。同时,通过回忆与逝者的互动、对话和经历,让读者共情,加深对逝者的印象。
3.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
祭文短文不仅仅是对生者的悼念,更是对逝者的致敬。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积极向上地引导读者,给予他们力量和希望。可以从逝者的经历中寻找故事的触发点,展示他们所表现出的乐观、勇敢和坚韧的品质。透过逆境与困难,我们能够学到逝者的积极人生态度,激发读者的勇气与决心。
4.艺术的修辞与文采
祭文短文虽然是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文学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运用艺术的修辞和文采。可以尝试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文本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让整篇祭文短文流畅优美,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传承文化与价值观
祭文短文不仅仅是个人对逝者的思念,也是对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在创作中,我们可以融入一些与逝者有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经典诗句、典故等,增强祭文的庄重感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通过表达逝者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语
写一篇打动人心的祭文短文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挚的情感和对逝者的敬爱之情。通过诚挚感情的表达、生动的描述与回忆、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艺术的修辞与文采以及传承文化与价值观,我们能够创作出一篇引人深思,感人至深的祭文短文。
十、祭文开头?
写祭文开头,习惯以“维”或"'哀维“”字开头 。“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 。祭文以“哀维”两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 。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
最新发布
- 1李鸿章对曾国藩死后评价?
- 2东北白事菜谱清单?
- 3杜甫的妻子妻子?
- 4湖南是炎帝还是黄帝?
- 5添丁进口近义词?
- 6猪病简称?
- 7康熙祭红釉真品特征?
- 8张巡结局?
- 9列士敦多大?
- 10程颢程颐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