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学的文化祭是什么时候?
一、日本中学的文化祭是什么时候?
日本中学的文化祭没有统一规定时期,是每个学校自己制定时期的,所以有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日开的,也有5月开的...反正是几月份开得都有。
二、日本高中的文化祭是什么样子的?
班级:
①提案:卖零食,搞鬼屋,小食堂之类
②确定项目:决定具体搞什么。举例子,我们高一搞得鬼屋。
③经费:确定所需金额向学校申请。
④设计:每个班级会设计自己班级的班服,帽衫,短袖,裙子之类
⑤装扮:最后一周每天都会有人放学后留下来装扮教室,开始前几天就会不上课只装扮教室
部活动:
准备工作和班级大同小异。
漫画部会举办漫画展。
音乐部会唱歌。
舞蹈部会跳舞。
文化祭一般2~3天第一天校内人员自由活动,全校溜达玩
第二天半开放日,学生的朋友和家人可以来学校参观(每个学生有5枚招待卷可以给家人朋友)
最后半天收拾残局~
三、日本中学的文化祭像漫画里那么热闹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类讨论
在地元系的公立学校是比较热闹的,尤其是高中,起码动员大半个班的人没问题,再加上婆婆妈妈的社区的人,大家一起折腾呗。
进学校整体就差很多,一个班的人能有一半动起来就不错了,万一再碰上特进班的人那真就得请着都不一定动弹。
初中的整体没有高中热闹,中一中二还小没太能折腾,中三面临升学,基本都在埋头苦读。
整体看下来还是运动会、小学的远足旅行和叠罗汉(不是很恰当的形容……是种团体操一类的活动)更受欢迎
起码在我中学的那个年代,只有运动会是全班一条心往前争的最热闹的集体活动。
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们班体育好但是学园祭比较没创意啦XD
不过我的中学和深圳外国语学校是姊妹校,每年运动会的篮球足球在校内比完之后会两个学校各自混编选拔再总的来比一次。结果当时深外有个学生叫易建联…………然后你们懂的,俺就非常开心的看着母校那三年的篮球几乎被剃了光头
四、日本动漫里的文化祭和现实中一样吗?
不想看文字的视频在此~
我们经常在日本动漫里,看到“文化祭”这样的字眼出现,全校学生这天都会参与,它算是校园漫绝对经典的剧情了。动漫演的是不是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本学校的文化祭。
校园大门打开日
文化祭(日语ぶんかさい、英语:School festival),一般来讲会进行两天时间,文化祭也经常和体育祭前后发生。我们在动漫里经常可以看到,学校文化祭这一天,校园外观设施,会经过一番装饰,和平时很不一样。
现实中的文化祭这天,学校的外观虽然没有动漫里那么夸张,但是的确也会做装饰,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学校门口。一定会有一个专属于文化祭的门,上面会写有第多少届哪一个学校的什么文化祭。这天学生们可就撒开了欢,因为可以不用上课。
接着说,“门”的地位很重要。因为日本文化祭,不仅仅是学生们自娱自乐的活动,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因为它是对外开放的。你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走到校园里面参与其中,所以招揽的方式自然要搞得有声有色。这些校门看起来,虽然不是特别的精致,却都是学生们自己手工完成的,非常厉害。
日本校园文化祭特别有意思的一点,除了门以外呢,就是摆放在门口的看板。它是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社团为单位的一张张广告牌儿。孩子们通过这些“争奇斗艳”的招揽广告,吸引来访的游客,到他们班级去参观。这些广告牌也都是手绘完成,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
教室二次装修日
在日本动漫中,我们会看到文化祭之前,班级体都会开班会,讨论自己文化祭要选什么样的题材,待大家集思广益后,大家就开始天雷勾动地火的装修教室。他们的每一个教室,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创意空间。
让孩子们去做创意向的事情,其实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年岁越小脑洞越大。为了在其他班级的PK过程中能够取胜,文化祭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沙雕的提议。而这正是文化祭的本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大正时代,当时教育家伊藤长七提出,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举办活动。
文化祭里面的每一件道具,都是学生自己亲自手动制作完成,虽然看着非常原生态,但也正是这种质朴才会打动人心,而且其中也真的不乏手工大触,比如能生生建造出一座过山车。这些卖点吸引着校外人士们,新闻媒体,每年慕名而来,俨然变成了日本国民性的特色活动。
有人会问我们看漫画的时候呢,总是看到他们把教室改装成鬼屋,现实中真的会有这种东西吗?这学校老师能允许吗?答案是不仅有,甚至可以说,是用匠人精神在改装教室。
这满墙的黑色塑料袋,和上面带血的红手印(红颜料),你甚至可以想象到,学生们一边美化教室,一边坏笑的小脸......当然鬼屋里,也少不了真人MC动情的演绎。
今天我当老板日
说完了玩儿,我们再来说说“吃”这件事,因为可以不上课(毕竟教室已经面目全非),那自然美食也是重头戏。在动漫中的文化祭,会出现小吃摊这种东西,学生们穿着小贩的服装,卖炒面或者是章鱼小丸子一类的食物。那现实中又是什么样呢?
其实这种行为叫“模拟店”,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铺,学生们自己做东西,自己当老板。因为文化祭它面向的是全社会人士,所以是可以用钱买的,但是价格往往都很便宜,学生们主要是个玩儿。别看是过家家,学生们一个个干的可起劲了。
模拟店里有一种店是咖啡店,会提供饮料和简餐。我们看漫画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搞笑的剧情出现在文化祭,就是为了招揽顾客,男学生们会被打扮成女装,在现实中它会发生吗?
当然啦,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么有“卖点”的噱头呢?为了挣钱,啊不,班集体荣誉!平时一个个man到不行的日本男生,在这一天会穿起可爱的女仆装,有些男生还特别不好意思,那种欲拒还迎的反差萌,太上头了。
吃饱喝足了,精神生活自然也需要丰富。在动漫里面,文化祭上还会有举办各种各样的表演,有些是学校专业的合唱队舞蹈队,有些是学生们自己组的节目。其实现实生活中这部分也是重头戏。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的是日本社团组成。
有些学校三人以上报名就可以成社团了,所以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形成的小社团不少,学生自组乐队这块,很容易吸引有个性的学生参加,而他们往往是学校的话题性人物,还有粉丝呢。日本的文化祭除了发生场地在教室,操场,还有学校礼堂,体育场这样的地方,都是开大型演出live的好场子。
日本学校社团真的和动漫里一样吗?最后说说
时间关系,日本校园文化祭的好玩不能一一介绍,其中中学和大学也有所不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甚至是亲身参与一下。别看日本学生业余活动丰富,但他们和我们一样,同样需要面对升学的压力。
文化祭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要给学校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能够带来变化。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发表意见,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对集体的归属感,这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支持去办文化祭的目的。
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多面体,对于我们游客来说,接触到的更多是干净有礼的一面,但生存在其间的普通人,一路成长下来要面临的条条框框的确不少。所以,日本很多成年人喜欢参加文化祭,就和他们喜欢看甲子园(高中棒球赛)是一个道理,怀念自己的过去。
无论是是前期准备过程,还是文化祭当天,所带给人们的回忆,是非常值得记住的。尤其是当你看到平时点儿郎当的问题少年们,趴在走廊上,认真地做一些,看起来很搞笑的东西,在招揽顾客的时候,那张使出了吃奶劲儿的脸。你会觉得太珍贵了。
日本动漫题材多以学校学生为主。这也可以理解的,因为青春本身,就已经足够迷人了。学校的日子,总是最纯粹的时光,不用考虑到金钱因素,也不用考虑到人脉影响,简单直接。
日本的学校文化祭,只是他们学生时代的一片小小拼图。他们有体育祭,高校联赛,储物柜里的告白信,还有毕业典礼胸前的那枚纽扣......
学校的日子很漫长,学校的日子也最短暂,如果总结成最简单的两句话,那也许就是。
早上好,明天见。
我是张艾菲。如果你对日本文化感兴趣,
也可以关注我的知乎专栏拨云见日本,或阅读其它相关回答
为什么日本流行吃 pocky?生活在大正时代的日本是怎样的一番体验呢?有什么具有昭和感的事物?如何评价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男性日常如何穿出JOJO的画风?日本动漫中的夏日祭是什么,真实生活中是怎样的?五、日本裸祭节意义?
日本各地均有裸祭的习俗。寒风中许多只穿兜档布的男子聚在一起。日本岩手县黑石、冈山县西大寺的会阳等仪式是让男子们裸身争夺一块写着"苏民将来"的护身符;裸体节又叫“会阳节”,是日本三大“奇异节日”之一。参加者都是男性,他们只系日本传统的兜裆布,几近全裸。每年2月的第三个星期,是举行裸体节的日子。
六、日本酒祭什么意思?
是一种例行的集市活动,是一种仪式。
七、日本人裸祭风俗?
裸祭节,又称会阳节,日本三个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这一活动开始于江户时代末期,在每年2月的第三个星期举行。参加者都是男人和小孩,他们只裹日本传统的缠腰布,几近全裸。
八、日本顶级清酒猴祭排名?
猴祭未入榜。
顶级清酒排行榜:
1、菊正宗 2、大关 3、白鹿 4、御代荣 5、一人娘 6、白鹤 7、白雪8、月桂冠
九、关于日本夏日祭的句子?
夏日祭是日本夏天里一个例行的集市活动。
夏日祭有点像中国北方的庙会。
不过近年来,在日本,随着地域文化的振兴,各种活动都以地区为中心举办的。
每个区的区政府都必须对此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很大的力量。
十、共祭周公是什么文化?
共祭周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仪式活动。周公(公输般)是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对周朝的建立和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共祭周公是为了纪念和敬仰周公的功绩和品德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共祭周公通常在周公的陵墓或庙宇进行,参与者包括政府官员、学者、文化团体和民众等。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向周公的神像或牌位献上鲜花、香烛、食品等供品,同时进行祈福和诵读经文。这个仪式旨在表达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周公的思想和价值观。
共祭周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它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通过共祭周公,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周公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