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鹿柴王维古诗讲解?

2024-01-16 00:04:4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鹿柴王维古诗讲解?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二、王维乘舟将欲行?

是“李白乘舟将欲行”,不是“王维”乘舟将欲行。

诗句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原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李白乘船正要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一阵踏步唱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啊。

三、舟中晚望王维?

舟中晓望

孟浩然 〔唐代〕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译文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鉴赏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四、核舟记讲解?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五、辛夷坞王维古诗讲解?

辛夷坞是王维的一首诗,写于唐朝初期,通过描绘辛夷坞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这首古诗的原文与翻译:

山行草堂未易得,

风惜名园残菊结。

阳臼白鹭飞红苇,

剑川独鹤啸清磬。

全家采菊东篱下,

隔溪疑无路,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山间行走,小草茅屋难以找到;

微风不肯放过有名的庭院里残留的菊花。

阳臼上一群白鹭从红色芦苇中飞过,

剑川独鹤在空中高声鸣叫。

全家都去采摘菊花,草丛中,

隔着一条溪流,看见长江奔腾向前。

这首诗以王维喜爱的山水田园为背景,通过描绘辛夷坞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风惜名园残菊结”中的“风惜”,就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形容大自然也有感性的情感。

此外,在最后两句中,“隔溪疑无路”和“惟见长江天际流”则表现出作者对离故乡远离亲人所带来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总体来说,“辛夷坞”这首古诗展现了王维优美淡雅、别具匠心的写作风格和卓越才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经典唐诗。

六、终南山王维古诗讲解?

讲解如下:

这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七、田园乐王维古诗讲解?

王维的《田园乐》这七首诗歌善于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主题,用典自然,善出新意,是六言诗歌中的佳作。以下是王维《田园乐》(七首)注解。

其一

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一、注解:

(1)千门万户:形容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

(2)北里南邻:泛指上层社会。

(3)小步行走。这里形容骑马慢行。

(4)鸣珂: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

(5)有底:常去。“底”同“抵”,到。

(6)崆峒:山名,这里泛指隐居的地方。

(7)散发:披散头发,形容避世归隐。

二、说明:

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仕途的厌恶,对追名逐利的讥讽及避世思想。诗中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处世态度恶劣:

第 2 页

一类是趋炎附势以求功名者,一类是散发归隐山林者。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一、注解:

(1)再见:比喻有人人很快地就得到荣升。语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又,再见为上卿”。

(2)万户:指高官厚禄。

(3)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

第 3 页

(4)讵(jù)胜:岂能胜过。耦耕:两人并排而耕。这里指归隐躬耕。南亩:指田地。

(5)何如:那能比过。

(6)高卧东窗:比喻隐者的闲适生活。语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二、说明:

这首诗用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作对比,指明了作者的所厌所爱,何去何从。

其三

第 4 页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一、注解:

(1)采菱:采菱须乘舟,此处含有泛舟怡悦之意。

(2)渡头:渡口。

(3)策杖:拄杖。

(4)日斜:日暮。

(5)杏树一句:语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奏曲未半,有渔父者,须眉交白,披发揄袂(扬袖)……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住下巴)以听。”这里“渔父”是作者自比。

第 5 页

(6)桃花源一句也是作者自指。

二、说明:

这首诗前两句概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后两句运用典故比喻,自然贴切。全诗情景交融,刻画细腻,把作者怡然自乐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一、注解:

(1)萋萋:春草茂盛。

(2)落落:高耸的样子。

第 6 页

(3)夏寒:松树荫下十分凉爽。语自孙绰《游天台山赋》“荫落落之长松。”

(4)自归:不用人赶,自动归回。

(5)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装。这里借指官人。

二、说明: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远离尘嚣,不为世事所羁的超然心态。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一、注解:

第 7 页

(1)孤烟:升起来的`一缕炊烟。语自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独树:独立的大树。

(3)一瓢句:语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五柳先生:指陶渊明。

二、说明:

作者笔下的农村,是那样的宁静、浑朴,僻远、安闲,表现了作者闲静淡泊的个性。

其六

第 8 页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一、注解:

(1)复:还。

(2)含:沾挂。宿雨:前夜的雨。

(3)春烟:春天的雾气。

(4)家僮:与人为仆的儿童。

(5)山客:隐者,作者自指。

二、说明:

前两句描写红桃绿柳,以宿雨春烟相衬,给人以新鲜湿润的感觉。后两句以生动的形象绘写人物,别有风趣。

第 9 页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一、注解:

(1)酌酒:饮酒。

(2)会:恰好。

(3)临:临。

(4)抱琴:这里指弹琴。

(5)好:喜爱。

(6)长松:高大的松树。

(7)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

第 10 页

以煮来佐餐。

(8)朝折:清晨去折。

(9)黄粱:谷子。

(10)夜舂:晚上捣谷成米。

二、说明:

前两句直写作者陶醉于山泉林木间的神态,后两句曲写他清斋素食的兴味。整首诗概括出作者隐居的生活。

八、五四纪念馆讲解?

五四运动纪念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址是原北京大学红楼。北京大学的前身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叫做京师大学堂,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

从1916年开始,北京大学在沙滩建学生宿舍楼,因为这栋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

1918年8月建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组成北大文学院。

新文化运动四位元老,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揭开了20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九、冀鲁豫纪念馆讲解?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冀、鲁、豫三省共同筹资,菏泽各界大力奉献,并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在菏泽赵王河畔兴建的大型跨省革命建筑物,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朱镕基总理批拨了专项资金。该馆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1700多平方米,集展厅、办公、画馆为一体。共分为四个展厅。《序厅》主要有主题词、大型陶版壁画、冀鲁豫区域图三部分组成。

陶版壁画是用黄河泥土烧制而成的,它长26米,高5.46米,重15吨,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室内陶版壁画。它主要塑造了传播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八路军、解放军、民兵以及之前民工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了以黄河养育起来的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冀鲁豫区域图展示的是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冀鲁豫边区的最初形成和最后的区域图。

十、西柏坡纪念馆讲解?

充分详尽。因为员都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的口才表达能力,他们会在引领游客游览的同时,耐心讲解每个展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象征意义,从而让游客更深入地认识到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环境和红军的英勇事迹。除此之外,西柏坡纪念馆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语音导览、VR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全方位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是充分详尽的。此外,除了参观纪念馆外,当地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也值得游客深入探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