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怎样评价屈原?

2024-01-15 09:30:2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怎样评价屈原?

屈原的《天问》是中国古代一部思想非常宏大的作品,它代表了华夏先民睿智而又浪漫的精神世界,它发起了一场追求真理的历史接力。但让人费解的是,后来这部作品完全没什么影响力,后人对这部作品提出的这么多的问题似乎完全不感兴趣。中国人究竟对什么才感兴趣?

二、怎样看待屈原?

How Romantic Are the Chinese People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orange tree, nutured by natured. Born to be adaptable to the soil and water here.)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四言诗,《橘颂》。

”你这天地孕育的橘树啊,生来便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不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扎根在了南楚,你扎根坚固难以搬离,开阔的胸怀无欲无求。”

从这小小的橘树开始,自然万物便开始拥有了美好的人格。

在屈原漫长的放逐路上,他写下了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于是,我们仿佛来到了一座植物园,秋兰、江离、揭车、扶桑、杜衡、宿莽……

他甚至上天入地,让凤凰展翅,命云车架起,去寻找黄河水神都爱恋的洛神宓妃。

在他另外一篇长诗天问里,他甚至向上天发出了一百多个诘问!

“天河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where does heaven meet earth , how is the zodiac divided into twelve equal parts. How are the sun and moon attached, and how the constellations arrayed.)

Zodiac:n. 黄道带,黄道十二宫

Constellations:n. 星座

宇宙是怎么来的,那些神话为什么是那样的结局?朝代更替又是什么道理?我们的未来又将往何处去?

那是他抛向天地的问题,也是他在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My way ahead's long, long one ,oh! I will seek my beauty high and low.")

P S:重译:The way ahead is long and has no ending; yet high and low I’ll search with my will unbending.

在屈原的精神世界里,天、地、人,山川草木,神灵,甚至宇宙万物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他用理想主义的浪漫,来抵御现实世界的浑浊。

他们在自然之间,见天地,见众生,也见自己。

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在他们笔下的万千世界里。

我们看见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菊花,看见了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爱莲,看见了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冬梅,看见了李白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的松柏。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现实之上,我们永远会有理想。

即使在方寸之间,我们也有我们无法磨灭的精神理想。

「楚地幽兰,芬芳溢神州,少年风华世无双,肯为谁俯首?」

「路漫漫兮,求索几时休,也曾想风雨飘摇,补天凭只手。」

「沧浪之声,濯不尽离愁,众人皆醉我独醒,寂寞千古留。」

内容来源:B站「人民日报&意公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如何评价屈原?

为什么文人眼中的屈原,并不是只有忠君爱国的形象

著名作家叶兆言有一篇文章叫《不喜欢屈原的理由》提出了两个理由,一个是屈原的自恋,一个是忍受不了屈原的忠君思想。

鲁迅更看不上屈原的忠君,把屈原比作《 红楼梦》贾府中的焦大,“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

鲁迅批评屈原“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感动后世,为力非强”(《摩罗力诗说》);“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 甚于此者多矣”(《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还说:“离骚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如果有人说屈原不爱国,肯定被舆论讨伐有卖国汉奸的嫌疑。但是在学术界,关于屈原的争论一直都存在。

清末学者廖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屈原其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的事迹,前后矛盾,既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也不能用以证明屈原作《离骚》的时代。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只是个传说”,“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这个人有没有。为什么我要疑心呢?”

屈原是否存在已经争论了近百年了,学术界承认屈原作为历史真实人物,出现在少量其他史料上只言片语的、几乎难以明辨确认的记载,我们需要有力的考古材料来证明屈原的生平和存在。

闻一多在《读骚杂记》中认为屈原的死因是“泄忿”和“洁身”并非“忧国”,同时指出“一个历史人物的偶像化的程度,往往是与时间成正比的,时间愈久,偶像化的程度愈深,而去事实也愈远。”

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汉朝到唐代,学者大多称道他的“志沽”“尽忠”的伟大人格。闻一多曾言:“屈原忠君爱国的说法,大约起于南宋的朱子”。理学家朱熹在《楚辞集注序》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朱熹在内忧外患的宋朝托古言志,把儒家的思想注入到屈原里边,树立为理想忠臣中的典型。

在现代史上,郭沫若把屈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尊崇屈原为“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白话诗人”、“把所有的血泪涂成了伟大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殉了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真理、热爱正义”的第一人,还称屈原是革命思想家。

为了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郭沫若在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屈原艺术形象,深深镌刻在大众心中。

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不同意史学家郭沫若把他热爱的人物过于理想化,为儒家人物的头脑塞进法家思想,以至有损历史的真实”,“结果是文学和艺术战胜了史学和哲学。今天,已经抹不去中国人心目中郭沫若所加工的屈原形象。史学和哲学严肃的面孔,显然不及艺术的魅力容易让人们接受。”(侯外庐·《韧的追求》)

侯外庐认为,“历来研究屈原的学人,多是把合纵救楚一个问题作为他抑郁投水的中心思想,而神秘化了这一位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世界观,和他的求真的方法论是矛盾的,本质上是反动的招魂,亚细亚古典社会底氏族制残余的梦想。”(侯外庐·《屈原思想的秘密》)

解放以后,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的定性在学术界成为主流,但是也有异议的。

宁夏大学教授刘金明提出:“屈原的美政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不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性,没有什么值得肯定和赞扬之处。”(刘金明·《对屈原爱国主义的再认识》)

深圳人文学院院长郭杰认为,屈原以死殉国是由其宗国意识所决定。对屈原而言,楚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祖国。说屈原是爱国主义者,是超社会超历史的。(郭杰·《先秦的国家观念与宗国意识》)

曹大中断言屈原只忠君、不爱国,"屈原至死不离楚国,最后怀沙自沉的思想动机,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忠于向其委质的同姓君主。"(曹大中·《"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于屈原的争论是好事,真理就是在争鸣中判定的。美国汉学家海陶玮批评中国的屈原研究说:“不管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也不管感情色彩如何变化.其结果都使大多数的屈原研究带上了理想化传记的性质,而缺乏学术探讨的特点。这样的事实很少有人平心静气地做过调查,学者们引出的结论也隐约透露出他们活在情感方面、活在说教方面所承担的义务。”(海陶玮:《楚辞资料海外编屈原研究》)

屈原的形象是千百年来文人塑造的。不管是比干、晁错、解缙、方孝孺这些忠臣,还是豫让、田光这些慷慨赴死之士,为什么只有屈原在文人心目中最有分量?

屈原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和思想寄托,文人都有一个屈原情结,哪个不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屈原的文学成就,李白敬仰“屈平辞赋悬日月”,鲁迅称赞“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屈原的人格力量,司马迁评价屈原 “正直行 ,竭忠尽智” ,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屈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屈原孤傲独立的高洁人格,为理想而殉道的精神,给文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屈原是文人的灵魂,内心深处都是和屈原心理共鸣的骚动。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往往面对“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公公侯”的现实,愤愤不平怀才不遇,托屈原而自叹“命运多舛”,借屈原之酒浇自己之块垒,在屈原那里里寻找心理安慰。

文人哀叹屈原其实也是哀叹自己,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不过是借题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愤,于是变成了“无韵之《离骚》”。这种心态,正如清朝林云铭评贾谊《吊屈原赋》云:“谓谊吊原乎?谓谊诵原言自吊乎?若不可辨。”(《古文析义》)

屈原跳汨罗江,两千多年后王国维跳昆明湖。屈原是爱国主义的典型,王国维却被嘲讽为是清朝遗老。但是在文人眼里屈原和王国维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文化殉道,陈寅恪所感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季羡林就认为王国维是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我说爱国主义有两个层次:一般的层次是我爱我的国家,不允许别人侵略;更高层次的则是陈先生式的爱国,王国维先生式的爱国。”(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四、屈原中屈原的形象?

1.他的形象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敢于和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2.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3.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五、屈原龙舌兰

屈原龙舌兰:古老传说与迷人魅力

龙舌兰是一种源自墨西哥的酒精饮料,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而屈原龙舌兰则是其中一种备受瞩目的品牌,它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无尽的历史魅力。

1. 传说与起源

屈原龙舌兰这个名称因其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而显得格外独特。屈原,相传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屈原国粹,被尊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屈原龙舌兰品牌之所以将这个名字与墨西哥的龙舌兰相结合,是为了创造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体验。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舌兰也被称作“龙心草”,被视为神圣的植物。据传说,龙舌兰植物生长在仙山之巅,是瑞兽龙的心脏所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神秘的力量。而墨西哥也是龙舌兰的故乡,这两种文化的结合创造了屈原龙舌兰独特的神话起源。

2. 制作工艺

屈原龙舌兰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脱颖而出,传承了墨西哥古老的酿酒技艺和中国古代的酿造智慧。以蓝色尤卡坦龙舌兰为主要原料,屈原龙舌兰采用传统的烧锅炼制方法,以蒸馏和熟化的过程精心酿造,保留了龙舌兰原有的天然风味。

屈原龙舌兰的酒窖位于墨西哥的特哈卡地区,那里的土地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龙舌兰植物。龙舌兰植物经过多年的种植和精心栽培,被摘取后会先经过剥离外皮、蒸煮和发酵的阶段。接下来,使用传统的烧锅方法进行蒸馏和过滤,最后在橡木桶中进行熟化,使酒液充分吸收橡木的香气。

在屈原龙舌兰的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循以质量为导向的原则,每一次传统的制作过程都经历着时间、技术和人工的考验,以保证每一瓶屈原龙舌兰都具有优雅而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3. 迷人的品味

屈原龙舌兰以其纯净而独特的口感和迷人的香气而备受推崇。它具有浓郁的龙舌兰特色,独特的甜味和微妙的辛辣感,令人难以忘怀。

在品味屈原龙舌兰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墨西哥的阳光和热情,以及中国的智慧和历史底蕴。屈原龙舌兰注重独特而优雅的口感,传递着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单独品味还是与朋友分享,屈原龙舌兰都能带给你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仅是一款美酒,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展示。

4. 屈原龙舌兰的大展宣传

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屈原龙舌兰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屈原龙舌兰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的品鉴会和推广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屈原龙舌兰邀请来自各国的酒评专家和美食家,通过品味和探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屈原龙舌兰的卓越品质。

屈原龙舌兰的大展宣传不仅在墨西哥和中国进行,还在其他国家举办,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通过这些活动,屈原龙舌兰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与墨西哥龙舌兰的独特魅力融为一体,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明星品牌。

结语

屈原龙舌兰,作为一款独特而迷人的酒精饮料,将中国古老的传说与墨西哥的龙舌兰文化完美结合,诠释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在品味屈原龙舌兰的同时,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其浓郁的风味和独特的口感,更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启发。

六、屈原 作品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号稚川,楚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代表作品《离骚》、《九歌》等至今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屈原的作品以其优雅的文辞、独特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诗词常常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警示,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歌颂。屈原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他成为楚国文学的瑰宝,也开创了后世楚辞的先河。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楚辞集《离骚》的开篇。这篇诗以屈原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为主题,通过描绘离骚的虚构世界,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抒发的壮怀激烈、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离骚》的诗意优美,言辞华丽,寓意深远。其中“离骚”一词本意是指古代祭奠时用来引导神魂的歌辞,后来引申为人们对困境和痛苦生活的愤慨和发泄。屈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词语,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扰,将其置入一个富有幻想和哲理的世界中,使诗作呈现出深厚的意蕴和无限的遐思。

屈原在《离骚》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婉转的抒情,描绘了一个浩渺壮阔的游历世界,展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他也融入了对神话传说的引用和对神灵的呼唤,使诗歌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九歌》

《九歌》是屈原的另一部名篇。这部作品共有九章,每一章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意境为特色。《九歌》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优美的辞章,展现了屈原卓越的才华和独创的艺术风格。

《九歌》中的每一章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涉及了爱情、战争、人性、命运等多个方面。屈原通过不同的意象和抒情方式,描绘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女性形象,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屈原在《九歌》中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节奏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动感和美感。他的诗词在音韵和意境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追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屈原的作品对后世影响

屈原的作品不仅在古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屈原的作品对于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辞章优美而浪漫,唱出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爱情的热爱和赞美。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传达在后世的诗词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屈原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

总之,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词艺术成就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在后世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七、屈原为什么叫屈原?

比如一般人都以为,既然叫屈原嘛,他当然姓屈,其实是不对的。上古的时候姓和氏不是一回事,要讲屈原姓什么?他本是与楚同姓芈,而屈则是他的氏出。而关于屈原的名字,也有许多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这里又是“原”,又是“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屈原在其《离骚》中又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于是人们又都把这“正则”和“灵均”也当作屈原本人的名和字,许多诗文里都直呼“屈灵均”,更是把问题搞复杂了。

八、屈原之死?

投江而死。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九、屈原赏析?

离骚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第一章(被贬)53行:诗人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第二章(反思)38行;接着面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毕竟惨遭失败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诗人以“路径似未看清兮”领起,先以“退身修整服装”一般地表现自己的反思,但仅如此则缺乏波澜,且难以深入,所以借“家姐”这个人物从反面来责备、劝说,以逼出“找舜帝评理去”一节,既深化了反思,又强化了情感。连情谊最亲密、对自己最关心的“家姐”,也如此责骂、劝说,世上还有谁能理解自己呢?一气之下便“找舜帝评理去”。反思的结果,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章(再试)38行:又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诗人写自己的“仔细寻路”。这是在遭遇诽谤之后的重新努力,但无论叩“天门”还是“求美女”,都以失败告终。

第四章(徘徊)38行: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辛辛苦苦的求索又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无奈,于是“取琼茅来卜卦”,请灵氛为他占算以决疑。灵氛卜卦的结果是必须远游离开楚国才有出路。经过一番考虑,仍然犹豫不决。于是再请巫师降神求教。之后,又经反复审慎的思索,最终决定“远游自离去”,离开楚国出游。

第五章(他投)21行;通过审慎思虑后,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选择“吉日”出发。但充满憧憬的出游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了:”曲身回首停步“。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追随彭咸归去!”

诗歌通篇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则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从而达到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十、屈原背景?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 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