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反围剿斗争还是反围剿战争?

2024-01-11 07:49:0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反围剿斗争还是反围剿战争?

是反围剿斗争。自我军建军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就不断的对共产党领导的我军进行围剿,其中大的围剿就有五次。

我军对蒋介石军队的反围剿,由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和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斗争,是民族内部矛盾。有资料为证: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红军开始了长征。

二、五次反围剿战争电影?

近期开机的《血战松毛岭》就以“第五次反围剿最后一战”松毛岭战役为叙事核心,讲述了余光明、项万金、李光祖、李革命等基层年轻红军战士坚定革命信仰并为此奋斗献身的青春热血和成长故事。

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剧,剧集将视线对准记载并不算多的松毛岭战役,旨在还原真实历史场景,重新认识松毛岭战役在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价值,丰富红色革命战场的荧幕叙写。

松毛岭战役长达七天七夜,一万多名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反围剿纪念馆的建立意义?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位于宁都县梅江镇背村与迳口村之间通往翠微峰道路南侧,是全国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军事纪念馆,填补了我国无全面展示我党我军这段光荣历史纪念馆的空白。年接待能力达30万人次,是继红色故都瑞金、将军县兴国、长征第一渡于都后又一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和军事教育基地,于2009年2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间?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总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湘江之战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几乎造成灭顶之灾,说是一场“浩劫”。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五、建宁反围剿纪念馆的建立意义?

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清新花乡、福源建宁”全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资源。

追源溯本,不忘来路。当前,我们要自觉运用党的历史和革命遗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凝心聚力加快发展,让苏区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与荣耀

六、反围剿读音?

反围剿的读音为: fan wei jiao。

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南粱根据地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重点“围剿”。1934年2月,西安绥靖公署调集第十七路军驻陇东 警备第二旅仇良民团、王子义团和谭世麟部、驻三边的陕西警备骑兵第二、第三团、耀县的特务团、旬邑的何高侯团、洛川的冯钦哉团、延安的张瑞卢团共1万余兵力,分8路向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自此,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

七、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围剿和反围剿交替进行?

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这种形式,过去十年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没有民族战争代替国内战争,那末,直到敌人变成弱小者、红军变成强大者那一天为止,这种形式也是不会变化的。

红军的活动,采取了反“围剿”的形式。所谓胜利,主要地是说反“围剿”的胜利,这就是战略和战役的胜利。反对一次“围剿”是一个战役,常常由大小数个以至数十个战斗组织而成。在一次“围剿”没有基本地打破以前,即使得到了许多战斗的胜利,还不能说战略上或整个战役上已经胜利了。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

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互相采用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战斗的形式,这是和古今中外的战争没有两样的。然而中国内战的特点,则在二者的长期的反复。在一次“围剿”中,敌人以进攻反对红军的防御,红军以防御反对敌人的进攻,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一个阶段。敌人以防御反对红军的进攻,红军以进攻反对敌人的防御,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二个阶段。任何的“围剿”,都是包括这两个阶段的,而且是长期地反复的。

八、围剿和反围剿是什么意思?

围剿指用武力将敌人包围起来加以讨伐、消灭。

   围剿方的兵力、装备方面一定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优于被围剿方,且被围剿方它被完全包围。

   而反围剿是指在被敌人完全包围,即将被消灭时,依靠灵活的战术和战法,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或迫使敌入解除包围后退。

九、五次反围剿电影

电影浴血广昌

影片以1934年的“广昌战役”为历史背景,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原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的浴血奋战故事。再现了时代大背景下苏区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支持和热爱,讴歌了革命先烈为了信仰,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

十、五次反围剿原因?

1930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围剿”的作战,史称“反围剿”战争。

在这个过程,国民党军队早已是人强马壮,队伍庞大,也占据着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土地,而中国工农红军占据的革命根据地,就像泛在海洋上的若干零散的红色小舟,随时面临着被国民党海浪掀翻吞没的危险。

1、第1次反围剿战争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精兵,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蒋委员长当时的气焰很盛,志在必得。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区区仅有4万人。

以少打多,敌强我弱,这仗注定不好打。

于是毛泽东作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领导并指挥整个反围剿作战,采用积极防御的作战策略。

事实证明,将洪水一般的敌人分散开后,随着敌军深入,和红军对线的国民党军实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结合红军在根据地上天然的地利环境,最终红军共歼敌1.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尝到败果的蒋介石,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蒋介石开始反思问题所在:大意了啊,轻敌了啊,看来兵力压制的不够,需要加大兵力。

2、第2次反围剿战争

于是在1931年2月,蒋介石又发起了第二次“围剿”。

国民党调集20万军队,仗着人强马壮,依然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进攻。

红一方面军,仍然是毛泽东在指挥,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虽然字面上国共双方差距很大,将近5 :1的人员作战比,但实际作战中,由于蒋介石的20万军队是分散进攻,单从小范围的作战上看,毛泽东集中了兵力,对国民党各个作战线的部队而言,红军对国民党军可谓是碾压局的对战,各个歼灭。

并且在1931年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5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作为一直豪横的国民党,哪受得了这气。

原来的瞧不起共产党,以为用区区10万国军就可以轻松消灭红军,哪曾想,加了一倍,用20万了,都没啃下来,红军果然硬骨头。

发现自己吞不下红军,蒋介石开始着急了,就想着找帮手。

3、第3次反围剿战争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并找来了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发起了第三次“围剿”。

依仗重兵优势,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一方面军方面,毛泽东清醒的知道,虽然前2次胜利了,敌人只会一次比一次凶猛,国共敌我实力对比上,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正面硬刚是不得行的。

于是,毛泽东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毕竟字面上,30万国民党军队,红军只有区区4万余人,装备更是差距极大,纸面上硬刚,搞不过。

只能在实际作战的小战役上,努力形成敌弱我强的局面,避其强,攻其弱,各个击破,逐步削弱国民党军的纸面实力,让战争的天平慢慢倒向红军。

上达下行,前后3个月,共歼敌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眼看搞不动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开始堵思变。

1932年7月,调集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

还别说,变确实通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毛泽东。

由于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者——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只能被迫撤离根据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还发动了10万军队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也是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了黔东。

虽然没能拿下中央革命根据地,但还是啃掉了两块革命根据地,蒋介石洋洋得意,对围剿的信心倍增。

4、第4次反围剿战争

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一个师大约有1到1.2万,30个师大约30万)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此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看不惯,又干不掉,好气啊。

老蒋急了,真的急了。

5、第5次反围剿战争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共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此时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

此时的直面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

打不过是确定的,输也是必然的。

第五次反围剿,最后成了红军大溃败,发展成了“逃跑主义”,这也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第1、2、3、4次的反“围剿”战争都胜利了,且都是来自毛泽东的领导和作战指导,第5次反“围剿”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都失败了,则是来自王明、李德、张国焘和夏曦等人的错误领导。

这也再一次证明,领导决策对结果的重要性——决定成败。

可以说,后来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一次次实践后的正确选择,是历史给予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想要胜利的必然选择。

第5次围剿失败后,共产党彻底失去了可以依赖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

为保存红军实力,蛰伏求生。

于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战略性突围转移,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军一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途径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最终,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也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也标志着反围剿失败的代价,结束了。

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阶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