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的爱国诗?
一、顾宪成的爱国诗?
顾宪成的爱国诗如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补充资料: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二、顾炎武认识顾宪成吗?
不认识。
顾宪成与顾炎武并没有什么关系。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宪成(1550-1612)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三、顾宪成是什么朝代的人?
顾宪成,是明朝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四年在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名列第一,是“南闱解元”。万历八年,顾宪成中了进士。这个时候的顾宪成已过而立,算不上太年轻,所以没能留在翰林院为庶吉士,而是直接做了户部主事。
《明史》对于顾宪成入仕之前的简历记载十分简略,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却对入仕之前顾宪成的事迹有更多的记叙,这是一位从小就认真、执着因而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一位思想领袖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而顾宪成进入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而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导致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被顾宪成锁定的第一个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顾宪成为户部主事不久,正赶上全国人民为张居正的健康进行祈祷的事情。万历皇帝在宫中,文武百官到东岳庙,各地官员在辖区内,都要为张居正设立祭坛,联名进行祈祷。但有三个新科进士上书给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对这个事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三个新科进士就是顾宪成和他的两个“同志”。十分凑巧的是,顾宪成是南直隶的解元,另外两位则分别是北直隶和福建的解元,平时就“风期相许”即以气节相激励,决心为国家树立正气,所以人们把三人称为“三解元”,把三人的聚会称为“三元会”。三个解元对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威进行批评,对张居正构不成任何损害,无非是“蚍蜉撼大树,可惜不自量”。但顾宪成不是这样看,他认为,如果所有的蚍蜉都行动起来,也许大树就被撼动了。当时所有的官员都以衙门为单位,为张居正祈祷,顾宪成坚决不在吏部祷文上签名。好心同事为其代签,顾宪成得知后,“驰往削去”。一两个人不签名,也根本改变不了全民祈祷的大局,张居正根本不知道哪些人签了名哪些人没有签名,但顾宪成认为他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三解元”中的另外一位,也在本衙门集体前往东岳庙进行祈祷时拒绝出席。
四、顾宪成的名言名句爱国
顾宪成,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名言名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著称。为了纪念顾宪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特别整理了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无疑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迪和鼓舞。
名言1:爱国是理性的使命
“爱国是一个人的理性使命,也是一个人的情感寄托。”
这是顾宪成在他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家主义》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爱国不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每个人的理性使命。爱国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顾宪成强调,爱国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民族情感表达,而是要求我们根据理性思考和判断来行动。爱国意味着理性地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名言2:热爱国家就是热爱人民
“热爱人民,就是最好的爱国。”
顾宪成强调,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须热爱自己的人民。爱国不应该只是空洞的口号,更应该体现在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上。
在顾宪成看来,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努力。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热爱。真正的爱国者应当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争福祉。
名言3: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全体国民手中。”
顾宪成的这句名言强调了每个国民对国家命运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少数人,更取决于全体国民的努力。
国家的命运并非注定,而是有赖于全体国民共同的努力和奉献。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名言4:爱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
“爱国就是对那些为国家繁荣、为民族进步而牺牲的先烈最好的纪念。”
顾宪成告诉我们,爱国不仅是对现实的关怀,更是对历史的回望和纪念。他认为,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先烈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作为爱国者,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而最好的纪念方式,不只是口头的赞颂或是庄严的仪式,更应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言5:爱国是永恒的主题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顾宪成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的精神都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追求。
顾宪成呼吁,每个人都应当把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现代社会,爱国并不意味着要做出牺牲,而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不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职业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牢记顾宪成的名言名句,秉持着爱国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顾宪成的对联大全
顾宪成的对联大全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简洁而富有表达的方式将哲理、智慧和美感融合在一起。在中国的文艺领域,顾宪成被誉为当代杰出的对联作家。他创作的对联富有创新性,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
1. 人生对联
顾宪成先生的人生对联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他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人生的真谛,让读者息思深处。
- 前路险峰高鸟过,后人云雨泪痕流。
- 前思后想尽风雨,中得后来皆辉煌。
- 一颗真心通天地,万里长空任翱翔。
2. 爱情对联
顾宪成在爱情对联的创作中,将深情与细腻融为一体。他用简单而真挚的词句,抒发了对爱情的热爱和赞美。
- 春风化雨滋情意,夏日流云绕爱绵。
- 寒雨微芒洒晚空,暖风轻拂扶心房。
- 相濡以沫成爱川,风雨同舟铸铁心。
3. 自然对联
顾宪成的自然对联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触觉和感悟。他以独到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的美妙与伟大。
- 江水悠悠人安静,山川青青我心情。
- 月华如洗沁心境,星光磊落绘画卷。
- 雨露滋润沃天地,云山相伴赏自由。
顾宪成的对联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诗性,也为读者带来了灵感和思考。无论是人生、爱情还是自然,他都以独特的方式将对联写入其中,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顾宪成的对联作品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六、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七、明代顾宪成创办的一所书院?
明代顾宪成创办的书院是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八、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是什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九、明朝顾宪成的谈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名句?
这句名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大意是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中华贤哲的名联,几百年来一直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十、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谁参与顾宪成黄仁宇樊树志?
黄仁宇。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