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题字是谁?

2023-12-28 18:09:5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题字是谁?

馆名这六个大字就是由万里亲笔题写。晚年严格奉行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的“三不主义”的万里,能够破例为纪念馆题词,可见老人家对凤阳小岗故土和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而“大包干”在万里政治生涯和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言而喻。

“大包干”纪念馆奠基于2004年11月9日,这对于小岗、凤阳乃至滁州市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邀请合适人选题写馆名的事项也早早提上了建设日程。据当年参与布展的工作人员回忆,经过反复斟酌和筛选,当时列入题名人选的有三个人,万里是第一人选。可是,当时万里已经退休两年多,而且他给自己立下了“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的“三不”规矩,还给自己作了三条具体规定。“没有人比万里老人家更合适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退休后从不给任何纪念场馆题词,所以一开始,这个设想就是大家认为实现可能性最小的。”

北京归来的几天后,市委相关领导就接到了王郁昭的电话。在电话中,王郁昭兴奋地描述着万里答应题词的经过:王郁昭向万里同志详细汇报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设的初衷用意和布展内容,表示滁州市委希望能够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各项改革事业,沿着改革的路继续走下去,同时也表达了滁州人民希望万里同志能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的愿望。

“没想到万里同志听了以后,二话没说,拿过桌上的一支硬笔,就在沙发的扶手上写下了‘大包干纪念馆’六个字,落款:万里。”

这个消息让当时的滁州市委领导同志喜出望外,立即派人乘飞机专程到北京取回了这幅珍贵的题词。2005年6月19日,“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了,丰富的史料图片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由万里同志亲自题写的馆名被精心制作、镶嵌在纪念馆门头;同时,为方便游客近距离观瞻和拍照留念,馆门前还放置了一块巨型长石,石头上镌刻的也是这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纪念馆的建设日新月异,馆名的题写却迟迟不能落实,到底该不该邀请万里同志题写馆名,成了挠头事。转眼到了2005年4月,牵头负责场馆建设的时任滁州市委相关领导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到北京找专家沟通布展事宜,辗转找到了曾担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在听取“大包干”纪念馆建设情况的汇报后,王郁昭非常高兴,当他听到想邀请万里老人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的愿望时,欣然应允,表示可以试一试。

二、大包干纪念馆是谁出的钱?

国家出的钱修建。

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展览内容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大包干的形成过程,大包干带来的变化,以及各级领导、媒体、友人对小岗的关心和支持。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部分珍贵图片和史料属首次公开。

三、小岗大包干纪念馆是自己建的吗?

不是。

小岗村当年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四十年来,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为中国人民解决温饱指明了方向。为了纪念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2006年6月19日有关部门集资了三千万元,在凤阳县小岗村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供世人参观游览瞻仰。

四、大包干金锁是谁?

金锁是安徽凤阳小岗村支书,全国第一个包产到户的领路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人民公社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己经完全不适应农村经济子建设规律,严重阻妨农业生产。小岗村的吃大锅饭使很多老百姓去讨饭度日就是典型案件,而金锁就冒天大风险包产到户分田地,使人民生活大改观!

五、飞虎队纪念馆的匾额是谁写的?

提质改造后的飞虎队纪念馆亮点颇多。一是纪念馆馆名由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女士亲笔题写;二是全面反映飞虎队从创建到发展、结束整个过程,是目前中国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多、内容最丰富、文物最多的飞虎队专题纪念馆;三是在国内首次展出陈纳德任美国志愿航空队队长的任命状;四是首次公开展出1944年美国陆军信息处出版的远东地图,该图明确了东沙、西沙、南沙群岛归属中国,是国际社会对南海主权的认定的历史依据;五是展出了芷江籍旅美画家钱德湘创作的全球最大一幅反映飞虎队援华抗战的油画;六是展览设计突破原有纪念类展馆的设计手法,更加注重参观者的互动及参与感。

六、香山革命纪念馆题字谁写的?

香山革命纪念馆题字是毛泽东毛主席写的。

七、郑板桥纪念馆对联谁写的?

是袁安石所写的。

院子的东侧是厨房,内有木刻对联:“白菜青盐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是郑板桥写给他的表兄袁安石的。

八、百团大战纪念馆馆名是谁写的?

百团大战纪念碑一共有两座,第一座题字碑正面镌刻着“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字的。背后刻着“百团大战示意图”。

第二座题字碑正反两面分别镌刻着中共阳泉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纪略》。

九、《成长》是谁写的

  
    
      
        
        《成长》是谁写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而《成长》这本书,正是描绘了这样一个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作者是谁?

《成长》的作者是李宗吉。他是一位中国当代作家,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他的作品以生动、细腻、真实为特点,深受读者喜爱。

《成长》的故事简介

《成长》是一部以中国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从小学生到大学毕业的男孩的成长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叫做李铁,他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在父母的呵护下,他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长大,懂事了,也开始了解到了生活的种种不易。他在学校里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大学里,他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波折和挫折。但是,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最终,他顺利地毕业了,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成长》的主题思想

《成长》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描绘了他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它也表达了许多深刻的主题思想,例如:

  • 坚持不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 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好好珍惜,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
  • 感恩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感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没有他人,我们的成长之路会更加艰难。
  • 追求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不断追求,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

结语

《成长》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能够激励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十、石林是谁写的

石林是谁写的

石林是谁写的

大家都知道石林是一座位于中国云南的美丽景点,它以其独特的地貌和壮观的石头群而闻名于世。然而,你是否知道石林这个名称的来历呢?

石林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一位中国古代文人所创造的。他就是明代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及高级官员黄宗羲。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宗羲的字是“素书”,他非常热爱文学艺术,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一篇文集《明儒学案》中,黄宗羲提到了石林这个名称,并对它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根据黄宗羲的记载,石林是因为云南的昆明地区大量分布的奇特石头被他称为“石林”,取义于林木的森罗万象。他认为这些石头形状各异、奇特,犹如大自然中形成了一个石头的森林,因此将之称为“石林”。这个名称因其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形象而流传至今。

黄宗羲对石林的命名不仅体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也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度。通过石林这个名称,黄宗羲将云南地形奇特的景观与林木的生态环境相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石林作为中国的自然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石头的形状各异,有的像森林中的参天大树,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神话中的仙境。在石林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石头世界中。

石林的石头主要由石灰岩和石英岩构成,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和水侵蚀,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质感,给人一种神奇而壮观的感觉。

石林的建筑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单个石头的雕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石林还融入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国多样化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石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一处难得的度假胜地。无论是追求刺激的探险者,还是追求宁静的旅行者,石林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的来说,石林是一座由黄宗羲命名的中国著名景点,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石林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艺术,都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中国云南,不妨去石林一游,感受这个石头森林的魅力。

参考资料:

  • 黄宗羲,维基百科
  • 石林,百度百科
  •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