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汽车流线设计原理?

2023-12-27 14:53:3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汽车流线设计原理?

把车做成流线型,能减小涡旋作用或避免涡旋的形成,因而大大地减低了流体对车的阻力。

近代小轿车车型都设计为流线型,其迎风横截面积尽量小,车灯、后视镜、门把手以及车窗等装置与车身浑然一体。 流线型汽车在气流中的阻力可降低到车型的60%,效果好的是低矮型的赛车,其阻力可降低到普通汽车的27%。

采用流线型汽车可节省大量燃油。汽车在行驶中大部分燃油用于克服各种阻力。对四座位小轿车进行风洞试验的结果表明,用于正常行驶的汽油只占总耗油量的31%,其余均用于克服空气的各种阻力。

二、客流流线设计优缺点?

优点:单动线空间节奏明确、商业包容度高、逻辑清晰,避免了商场死角的出现,且可以将主力店安排在动线两端、餐饮娱乐类业态安排在较高楼层,增加整个商业的活力。单动线可以合理组织内外部交通,做到人车分流、人货分流,且商铺使用率一般都较高。

单动线的缺点在于只适合体量较小的购物中心,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内尤其是上饶商业综合体设计项目,若动线过长会使顾客失去节奏感。一般来讲,体量在8万方以内的商业综合体,主动线长度不宜超过250米。尤其是过于平直的动线,虽然提高了使用率,但会使顾客产生乏味感。即使可通过中庭等节点增加购物的趣味,总体依然缺乏舒适感,降低了顾客的回头率。

三、流线型建筑设计理念?

流线型设计是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流行的一种设计风格,由装饰艺术发展而来,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为主要形式,最初主要运用在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后来广泛流行,几乎波及到所有的产品外形。

四、流线型设计名词解释?

流线型运动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适型语言而广为流传。

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而且还渗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影响了从电熨斗、烤面全机到电冰相等外型设计,成为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

五、室内设计流线图怎么画?

室内设计流线图用手绘、cad,傻瓜软件酷家乐等都可以画。

六、为什么汽车设计成流线型?

所谓的方块造型实际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做

楔形造型。

楔形造型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发展阶段的产物。

我们通常将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型时期、基本形时期、长尾流线型时期、短尾流线型时期、细部最优化时期和整体最优化时期。

原始型时期的代表作是马车造型。

基本型时期是设计者经历了原始型的探索,逐渐从完整车身的角度考虑,注重汽车的遮风挡雨和舒适性。这一时期的主要是船型结构。代表作品有福特T型车。

长尾流线型主要是由于1922年德国人P.Jarry提出了“最小阻力的外型是以流线体的一半构成的车身”的观点而诞生。

长尾流线型特点是:光洁、封闭的车身,以水平流线体包围着发动机和底盘。

代表作有萨博的TYPE92

短尾流线型是在长尾流线型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德国人W.Kamm通过风洞实验研究表明长尾流线型的长而尖的尾部不是必不可少,同时会影响高速时侧风稳定性。而这一流派最后也衍生出了快背式车身。

而楔形造型则是最优化时期的产物。

1974年W.H.Hucho提出了细部最优化(Detail Optimization)的设计方法。

即首先进行样式设计,然后用空气动力学观点对型体细部(如圆角半径、曲面弧度、斜度等)进行局部修改,从而控制气流的分离现象,进而降低气动阻力。

大众Scirocco1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尚酷就是细部最优化下的产物。

整体最优化则是在进行细部优化之前,就选定气动阻力很低的流线体模型。

而奥迪100C3通过这样的方法使风阻系数达到了0.30,创造了当时的记录。

奥迪100C3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过程分为四步。

我们要弄清楚细部最优化和整体最优化的区别。

细部最优化是初始模型先满足功能,然后在保证造型功能的基础上逐步优化,降低风阻。“

是造型服务于功能

”的体现。

而整体最优化则是先选取Cd很低但不能满足功能的初始模型。之后在保证Cd有限度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是

功能服务于造型

的体现。

正是由于在最优化的设计基础上,

楔形车使风阻系数大幅降低

,因此楔形车的造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

关于空气动力学对造型的影响,我是这样认为的。

空气阻力在大部分时间段都不是造型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但是,在汽车造型从鱼型到楔形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1970年前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楔形车身相对于鱼型车身能够解决鱼型车身高速行驶时升力过大的问题,这是从汽车动力学模型3个力和3个力矩的角度,通过空气动力学提高性能。与此同时,升力的下降可以进一步降低气动阻力中的诱导阻力。诱导阻力也是气动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气阻力在大部分时间都不是造型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空气动力学再一次受到了重视。也正是这个阶段,尤其是伴随着细部最优化方法的提出,使汽车空气动力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把民用车的Cd从0.4-0.5降到了0.3-0.4的范围内。在这个阶段之后,民用车的Cd都没有进一步提高,是因为0.3实际上是一个兼顾Cd和实用性平衡点。诸如通用EV1和大众L1这些Cd0.2以下的车辆,都很大程度降低了车的实用性。这也是九十年代车型与现代车型空气阻力无太大区别的原因。

七、兰州纪念馆设计理念?

兰州战役纪念馆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坪以南、沈家岭北麓,是为纪念1949年8月在兰州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始建于1952年,1959年国庆节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1972年进行了第二期扩建工程。2014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提升改造。园区占地面积41.95公顷,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馆内现有《兰州战役纪念馆》和《红星照耀中国馆》两大主题展馆、人民英雄纪念碑、65军烈士纪念亭等纪念建筑物。这里是全国181家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是111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每年参观人数达20余万,在甘肃省和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馆面积1000平方米,由序厅、奏响西进序曲、实施千里追击、浴血南山之巅、聚歼青马主力、欢庆西北解放、结束语等七个部分构成。序厅主题为“突破”的浮雕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在各地党组织的全力配合下,在解放区的大力支援下,揭开了西北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宏伟篇章。馆内三幅大型油画和巨幅半景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和烘托,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兰州战役的激烈和人民支前的伟大。同时,设计采用沈家岭战场电子沙盘埋入地下,上覆高强度透明玻璃,使观众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战场态势和所处位置,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环境。

八、纪念馆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绍兴市解放路与大运河景观带的交界处,在现有蔡元培故居的西侧,是书圣故里景区的核心地带。在古城保护的大背景下,迅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于绍兴古城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本项目意在绍兴古城中筑起一座承载多重功能的、与古城大环境共融的文化场所。

项目基地

设计在保留原有纪念广场功能和轴线的基础上,重构了空间形式与框架。拆除体量过大的医院,将基地西侧的孑民电影院改造为市民剧场。同时,保留蔡元培故居及广场的主体部分作为公共集会空间,并植入纪念馆、研究中心、活动中心等功能。整个场地在纪念馆的统领下,各部分公共职能集中且颇具关联性,成为北入口片区的活力中心。

基地及其周边环境分析

设计强调整体的轴线关系,各部分功能沿一条T型街道展开,游客能根据“广场——纪念馆——故居——古城北入口”的串联式流线参观。此外,纪念广场还设置了蔡先生的雕塑、景墙及浅水池,形成引导性与仪式感。

纪念馆入口运用了传统建筑中“照壁”的元素。人们在进入时会首先看到建筑标识,转而进入建筑主体。通过“围院”与“造景”的手法,游客在观展结束后可对望蔡元培故居。建筑还以故居西侧墙体为背景,形成“以墙为纸,以石为绘”的景观。

蔡元培纪念馆入口效果图

整体体块概念生成图

对于场地功能的设计改造,设计师团队对保留的孑民电影院进行功能升级、影院空间重新划分,并减少了剧场面积,融入报告厅、展厅等内容。研究会则融入了书吧、研讨、交流等功能,赋予了纪念馆更多社会性与开放性。

功能配比分析图

剖面图

在整体空间布局上,改造后的孑民电影院、新建的纪念馆与保留的蔡元培故居这三处建筑产生关联并相互补充。随着观览的递进,大小院落渐进渐出,体现出建筑的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同时,在新建纪念馆的西、北两侧,设计师合理控制了建筑高度与体量关系,使得传统里弄尺度与街巷活力再现。

再现传统街巷的尺度

纪念馆爆炸分析图

纪念馆展厅内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清水混凝土,并作为主要承重构件,悬浮起二层的展览空间。朴素、极简的清水混凝土墙作为背景,在这种氛围下,每个展品都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主体魅力。

从展厅观望蔡元培故居效果图

纪念馆与故居交界空间的馆侧立面使用单向透视玻璃(一种对可见光具有极高反射比的玻璃),这种材质处理使得旧建筑能够映射在新建筑上,产生新与旧的对话。整体设计通过清水混凝土墙、互动墙、透视玻璃、双层幕墙等为游客创造出更具观赏性、互动性的观览空间。

纪念馆入口广场效果图

蔡元培纪念广场与其保留街区效果图

项目试图通过保留历史、映射传统,并借助现代构造技术,演绎蔡元培思想的精神启迪,即“诠释传统,重构当下”的建构理念与思想。

九、有哪些设计得很精彩的展览空间的流线?

层数较多的展览建筑经常会面临顶端部分对参观者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大家懒得上去,怎么办?来看看Sauerbruch Hutton事务所设计并建成的德国海尔布隆Experimenta科学中心,建筑师们解决问题的关键词是“浪费”,没错,就是大大方方地浪费空间。

话说德国海尔布隆市要建一个地标性的“科学中心”,其实就跟咱们的科技馆差不多。

配置上也相似,除了展览教育部分,就是一个单独的360度穹顶影院。

海尔布隆市坐落在内卡尔河的两岸,科学中心的基地就选在了内卡尔河中心的一个小岛上。

小岛南北两端有公路与岸边相连,东西两侧有两座人行桥。

小岛南部有一个已经被纳入改造套餐的6层仓库,北部则是要被拆掉的商业餐饮及休息区,但要求在新科学中心里保留功能。

请注意,这个保留功能里还包括要保留原有的广场功能。

所以,科学中心就有了三个主要功能区,分别是展览区(10000㎡)、全景影院(4000㎡)以及商业餐饮休闲区(3000㎡)。

本来,有个长得像个球的穹顶影院就已经够糟心的了;再来一堆小卖铺来摆摊,真是怎么看都与冷艳的科学中心合不上拍。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怎么摆都别扭。

比如,最简单的摆法:

影院放在展厅头顶,商业餐饮放在一旁与之相连。

然后就——超限了。

是的,这块地限高36米。

那换个思路:

用展厅包住穹顶影院,虽然多占一些地,但高度降下来了,穹顶也藏起来了。

但结果就是广场快挤没了,只剩一条街了——甲方果断不行。

再换个思路,反正建筑师就是思路多。

既然展厅+影院的常规组合不好用,那就拆了cp让商业餐饮跟影院成团行不行?

商业餐饮部分包住影院,形成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单元。

这样摆放虽然勉强能放下,但商业餐饮部分没有临街面,活力大大降低。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我们发现只要影院在地上放着,就怎么摆都难受。它不光自己是个大圆球长得很欠揍,还有一堆附属房间像拖油瓶一样跟着;但好在目的性很强,只有想去和不想去两种人,没有打酱油的路人甲乙丙丁进去就为凑热闹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穹顶影院做成半地下,一来让出地面空间,二来体块展开之后,众多辅助用房布置起来也方便了许多。

影院这个球被按到地下之后,感觉空气都清新了起来。

为了不让球影响到吃瓜群众的购买欲,再把商业餐饮功能做成个紧箍咒套在影院的头上——

从街上看,就像有一个很大很大的shopping mall。

然而,这个商业部分只是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有一圈。

说不心虚是假的。

于是,建筑师把小算盘打在了小岛南侧那个即将被改造但还不知道要被改成什么样的仓库上——

反正都要改,别人改还不如我自己来。

还能卖甲方个人情。

将仓库的首层和地下一层改造成餐饮和商业,并在地下一层与北侧的影院连通。

至此,各功能区的布局就算搞定了。

但同时,也搞出来一个大bug。

现在这个科技馆的展览部分,为了达到面积要求至少需要五层高。

对于一个需要腿儿来腿儿去的公共建筑来说,五层是个什么概念?

毕竟连百货公司都放弃治疗了,以前三层以上基本就是家居箱包这种一年也卖不出一个的落灰商品,现在三层以上直接就改成吃喝玩乐加电影院了。

难不成这年头儿学习已经比shopping更有吸引力了吗?买东西都懒得上五层的咸鱼们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一口气爬五层都不带喘的?

但吐槽也没用,要么你想办法解决空间活力逐层降低的现实问题,要么你想招儿转移甲方的注意力忽略这个问题——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蒙混过不了关,只能让你提前过了气。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是什么导致楼层越高活力越低。没错,就是——

流线。

传统公共建筑的交通流线会在每层都基本形成闭合流线的布局,也就是逛了一圈会回到原点然后再找电梯楼梯往上走。好处就是各层分区明确,空间紧凑,便于管理。

但是用在展览建筑上就显现出一个致命的bug:各层流线之间的联系太弱,容易产生割裂感,无法引导参观者一直向上探索。

换句话说,正常人都有完型心理,或者多多少少的强迫症。半路折返总是不甘心,但每层的闭合流线在回到原点时都是一个ending的提示,参观者自然也就会毫无负担的随时按下end键。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也很easy。

每层不闭合不就完事儿了吗?

说白了,只要你舍得浪费一部分空间不排功能让流线不闭合,就能像爬山似的吊着人的胃口不断往上走。

最简单的,就是我们的老相识——

螺旋上升流线。

把流线转化成空间。

采用这种螺旋上升流线的建筑,在塑造空间时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将流线加宽成为大坡道,将交通空间隐藏在功能空间里,不知不觉就登了顶。

但生活就像养不熟的白眼狼,

活的再久也依然陌生。

看似完美的螺旋空间大坡道偏偏就不适合科技馆。

就像物理题里总是真空状态一样,对很多科学展品来说坡道或者台阶都会影响实验效果或者观察体验——还是完整大空间的平地比较好用。

另外,这种上万平米的严谨科学展厅是一定要分区的,要是物理课和化学课一起上不就乱了套了吗。

所以我们需要对普通螺旋上升流线进行改造,形成连贯又分区明确的空间。

改造的关键就是——

继。续。浪。费。

如果说螺旋空间虽然浪费一部分面积不形成闭合流线,但至少还在交通空间里找补回来一点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找补回来的一点儿也完全舍弃掉——浪费个彻底。

至此,内部空间模式基本就确定了。

但在深入设计之前,我们还要照顾一个场地中的重要因素——

就是那个可以改名但不能去名的广场。

现在的方形体块围合出的广场是个刀把儿,长宽比接近1:4。也就比普通街道宽了一点儿。

而广场的要素在于围合感让人能够停留,刀把形空间显然不达标。

经过一番尝试,发现体块为五边形时形成的广场围合感最佳,六边形和八边形体块形成的广场空间均被尖角打破。

确定了五边形体块之后,下面我们就把改造后的螺旋上升空间放进去。

首先把五边形按照基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拉起5层体块。

由于展厅部分的进深将近50m,因此插入一个中庭来改善采光。

OK,现在每层的空间变成了环形。

下面按照前文所述把每层的展览空间分成封闭的主题展厅以及被浪费掉的前厅。

当然,你要告诉甲方,这叫开放功能。

然后逐层旋转。

再按照螺旋流线的方向用自动扶梯将各层的前厅连接。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不同层的前厅在竖向重叠的面积不大,直接置入楼梯的话很容易破坏封闭展厅空间——

如果你不怕甲方废掉你的话,可以继续选择浪费空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从五边形入手。

你要知道旋转这个动作就是广场舞的基本功:一个人转没意思,集体一起转才有气势。

既然内部的空间已经旋转起来了,那体块也跟着旋转一下呗~

如果把上一层的平面以五边形的一角为轴,进行一个小角度的旋转,它与下一层的平面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缝隙,正好可以放下一组自动扶梯。由于错开了角度,楼梯不必插进展厅中央,而是相当于挂在墙外,保障了展厅空间的完整性。

但是这样转不了几下,整个建筑就要跑偏——中庭都要冲出外墙了,是想上天吗?

所以需要继续改进,原则就是尽量保证各层五边形的中心尽量少偏离。

旋转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个“转”字。

只要真转,就会导致中心大幅度偏离以至于无法接受。

真转不行,那就只能假转了。

保持一条边不动,直接扭动另外四条边,这样就可以人为地控制中心偏移的幅度。同时在扭动时保持不动的边也不能再依次放置,而是要间隔放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限制中心偏移的幅度。

扭动完成之后,在形成的缝隙空间中插入自动扶梯。

因为观展螺旋流线占据了建筑外围,所以就把本应放在建筑角落的疏散交通核以及洗手间等辅助空间集中起来放在中庭里。

下面再来深化平面。

一层比较特殊,马蹄形空间没有做成封闭展厅,而是被一些办公后勤空间占据。在两个五边形衔接的部位设置一个门厅,使得科技馆与餐饮商业部分既能相互连通又能分开管理互不干扰。

二至六层就按照前面说的方法进行分区螺旋上升,并扭动形体——是的,因为螺旋流线的空间浪费,五层的展厅面积被拉到了六层。其中每一层的中庭空间都插入形态各异的体验吊舱,成为该层的互动中心。

屋顶必然要安排一个平台,要不然都对不起这一线江景。

最后,给封闭展厅的实墙部分加上桁架纹理的金属板表皮来营造出科技馆的未来感。

收工,回家。

注意下面的图6和图7,就是赤裸裸的被浪费的空间。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完整过程。

妈妈说,人生就是用来浪费的。

如果你爱一个人,

你会舍得为ta浪费时间;

如果你爱一件事,

你也会舍得为ta浪费时间;

那么,如果你爱建筑,

你除了可以为ta浪费时间,

还可以浪费空间。

不浪费解决的是温饱,

浪费满足的是欲望。

欲望不高尚,但也不可耻。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

只是不敢。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没有什么设计问题是不能通过“浪费”来解决的》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十、举例说明流线型运动与设计?

流线型壳体的外形不管在空气中还是水中它的运行阻力最流畅,如飞机外形丶潜艇外形丶軍舰外形都是佐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