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翁同龢最有名的对联?

2023-12-27 07:43:2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翁同龢最有名的对联?

是父子宰相;叔侄状元。

这副对联是翁同龢炫耀自己家人才鼎盛、济济一堂的“自夸对联”,贴在大门上,相当炫耀,相当得意,相当风光。

但是呢,别人还真挑不出毛病来,只能看着翁同龢“自吹自擂”、“最卖自夸”。因为翁同龢的对联,说的都是真事儿

二、如何评价翁同龢?

不是研究清史的,随便说两句。

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不世出之奇人,方能挽救大局,不致亡天下。

翁松禅为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但其才不堪挽败局。

费行简《名人小传》评价他: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把他的短处说得很透彻。

说白了,翁没有做决断的魄力,而是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做也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这样做有一番道理,那样做也有一番道理,所谓“庸俗辩证法”,自以为容易讨好,实际上这派不喜欢他,那派也不喜欢他。

这也是读书太多的人从政惯有的毛病和悲剧。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当了光绪的老师,跟光绪关系很好。史书里说光绪小时候害怕打雷,每逢打雷就躲在他怀里,还经常玩他的胡须,“胸袭他”(以手入怀抚其乳)。这是货真价实的帝师,仕途自然很得意。光绪八年,慈禧让他进军机处,他“固辞,不准”。慈禧的原话是“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别给我为难!”可见对他的倚赖和重视。

这里撇开提一笔军机处。虽说“清承明制”,但清朝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控制远胜明朝,除了是因为外族入主之外,康熙朝创下的密折制度实在功不可没。清制是鼓励四品以上官员直接给皇帝上密折的,这种制度之下,官员们各自惶惶,生恐彼此告密,竞相向皇帝表忠心。附带的,大家可以看到雍正在折上批各种“朕就是这样汉子”——这种内容当然不适宜公开。而军机处的权力之所以远胜明代内阁,就是因为军机处管密折。

扯远了。翁同龢入军机处,是他一生中宦途最得意的时刻,这是光绪八年的事。两年之后,慈禧发动“甲申政变”,废掉主政军机处的恭亲王奕訢。翁同龢受风波影响,“革职留任”,因为他是帝师,可以说这个处理对他没有实际影响。

也就是在这个位子上,他碰到中日战和这样的大问题。

实际上,当时朝中多数人,包括光绪和慈禧在内,都是主战的——这里得给慈禧说句公道话。咸丰身体不好的时候,经常让慈禧(当时的懿贵妃)参与政事,那时起她就是比较坚定的主战派——总之当时基本上“是中国人都主战”,因为日本人干得实在太过分了,凡还有点血性的正常人,都不能忍。

主和派中央主要是孙毓汶和徐用仪,诸侯主要是李鸿章。孙是办过法国在越外交的人,李鸿章不用说了,当时最熟洋务的人,知道我们根本打不过。但是顶不住所有人都主战,不得不打了。

现在有很多资料说翁跟李鸿章有私仇,所以主战,比如这篇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鸿章暗斗导致清军惨败

里面说:

通过王伯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顾问)所著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记载的一段亲历,我们来看看翁师傅心中的小九九吧——

“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惨白的事实似乎是在嘲笑大众的智慧。

这就是断章取义了。这段话是王伯恭在《蜷庐随笔》里记下来的,翁的原话是“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说就是等着李鸿章出丑?其实看不出来。李鸿章主政北洋水师期间,不断向中央要钱要米,到打仗的时候,又说打不过不肯出击。你站在中央的立场上,会不怀疑他自己的小算盘?

封疆大吏,勾结近臣,历史上能容忍这种人的皇帝不多。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这句“吾正欲试其良楛”,意思也可以是“我要看看李鸿章到底是不是真心愿意为中央办事”,未必就是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以“私仇论”解释翁李对立,更像是用今天小报记者的眼光,妄自揣度古代天子股肱的格局。

但翁这种文人从政,最大问题还是不接地气。我个人认为他不是因为与李的私仇才力主开战的,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对边疆军事都不了解,更别说熟悉西洋军制的旧式官僚,其知识结构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在战和问题上作出理性判断,单凭着一股忠君爱国的思想就主战了。

结果当然只有战败。

甲午之战失利原因很多,在此不必赘述。失利之后,翁力求“宁增赔款而不割地”,可惜你打输了仗,之后决定权就不在你手里了,所以还是把李鸿章请出来去日本挨枪子。

许多书说李鸿章挨了骂,翁同龢却升了官,这不准确。翁并没有少挨骂,但军机领班不是他,练兵的不是他,拍板把军费去修圆明园的也是慈禧不是他,他不可能为战败负责。只不过他左右不讨好,所以有人试图落井下石而已。

甲午战败其实是对所有人心理的一次大冲击,因为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们会输得这么惨,还割地了,这是奇耻大辱,光绪都痛苦地说我不配再做天子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三体》里面地球人看到一滴“水滴”就毁了全部地球战舰一样。当时翁内心的焦虑也是很大的。他后来引荐大言炎炎的康有为,个人以为恐怕跟这种知识结构受到的冲击有很大关系。

但有个段子,记载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评价:

传说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光绪想点康有为做状元,却不料被李文田克了。

原来康有为在京时,曾经住在李文田家里,跟他家的女佣人吵了架,李文田就很讨厌他。李恰巧是判卷组的人,对康的文笔语气太熟悉,于是找了点瑕疵,把他的卷子扔到二甲之末。这事被翁同龢知道后,翁对李文田说:

这辈功名之士,中了状头,便志得意满,不会再胡闹了,现在这样,便从此多事了。

后来果不其然。

我个人愿意相信这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直觉得,旧体制中训练出来的精英,于新学问新知识了解得比较差,但在识人待物方面,还真是有一番门道。翁对康的判断,完全准确。可惜甲午之后,连翁这样的老君子都惴惴不安于孔孟之道是否真能抵挡坚船利炮,被康这样大言不惭的公知蒙骗一时,也是很自然的。

当然,推荐康有为的时候,翁同龢又犯了读书人的老毛病。他自己知道光绪十分喜欢这个人,所以捧他说“康才胜臣十倍”。但又怕康这人靠不住,加了句“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了,您这末一句又把支持康有为的新党给得罪了。

力荐康之后,翁已经为旧党不容。正好光绪想康有为想得发疯,翁同龢因为态度不坚定,被光绪训斥,旧党马上找了个接口把他开革回家了。戊戌之后,慈禧本来想杀他,还是荣禄说了一句话:“本朝尚没有杀过师傅”,才留下他一条命,叫他每天去县衙门挨训。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做过帝师,告老还乡,还要受这种侮辱,可以想象他的心情。他晚年定居的地方叫“白鸽峰”,给自己写春联:

老骥思千里

鹪鹩足一枝

幽郁沉婉气象跃然纸上。

翁同龢,状元帝师,入阁军机,晚景凄凉。其为人与学问,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但也为学问所累,殊乏决断之才,总是给人首鼠两端的印象,所以被各种政治势力都排挤。此人就算放在平常的历史年代,也未必能真正有什么大的建树,何况是晚清那种大厦将颓的危机时刻?

三、常熟翁同龢纪念馆门票多少?

20元

翁同龢纪念馆是在位于常熟市区里翁家巷门的“彩衣堂”,也就是原来的翁氏故居里修建起来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人文古迹。20元一张门票还是很值得看看的。

翁氏故居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綵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

轿厅为歇轿与备茶之用,綵衣堂为迎宾与举行婚庆寿庆等礼仪之用,后堂楼与院子为主人及其家人居住生活之用。中轴线建筑的东西两侧设有“避弄”走道,以防火灾,并作为每逢主人在綵衣堂迎宾时,家中妇孺、仆役出入避开厅堂方便之用。东侧避弄即为故居的东部区,该区临巷开有侧门,入门后依次布局有照墙、玉兰轩、知止斋及小院等,此为主人藏书和书房及接待宾客之所

四、翁同龢哥哥?

翁同龢没有哥哥,只有弟弟翁同爵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翁同龢的弟弟翁同爵(公元1814-1877年),字侠君,号玉甫,江苏常熟人,清朝著名大臣。

五、翁同龢徒弟?

张謇。

张謇是光绪帝师翁同龢的弟子,基于这种历史渊源,他无可争议的成为帝党成员,同时也是晚清著名的君主立宪运动领袖。

南通状元张謇是清末民初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亦官亦商又非官非商,既无大权,也非巨富,却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为各方势力所延揽,被人们称为“绅商”。张謇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只能是一名温和的改良派,而非激进的革命者,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六、翁同龢父亲?

翁心存是翁同龢的亲生父亲,父子清末都先后为帝师。

七、翁同龢外号?

姓名:翁同龢

谥号:文恭

字:叔平

号:松禅、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

别号:天放闲人

晚号:瓶庵居士

别名:叔平、均斋、瓶笙、松禅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时间:公元1830年

去世时间:公元1904年

职业:书法家、政治家、诗人

其他成就:同光年间书法家第一

其他作品:《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

八、翁同龢之死?

翁同龢被最后被贬官,回到故乡常熟,七十五岁老死在家。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师徒二人感情很好,因此他是光绪帝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帝党的领袖,但当时领导这个国家的实际上是慈禧太后,而作为帝党的领袖,在帝后相争,光绪帝彻底失败之后,结局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被慈禧太后罢官免职,遣返回乡,最后老死家乡。

九、翁同龢孙子?

翁万戈,江苏常熟人。他的爷爷就是晚清状元翁同龢,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书画艺术家,尤以书法名世,他还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十、翁同龢名言?

1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是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思:古今圣贤,遇到大事时都沉着应对,举重若轻

表达了翁同龢对自己的勉励,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2我虽然从不干事,但李鸿章只要干事,我就反对,对错不重要

这是翁同龢的反面例子,翁同龢是主站派,主战沙俄,法国,中日……

平反  杨乃武与小白菜  案

又极力支持康有为变法

但翁同龢心胸有点狭隘,因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恶意打压李鸿章及北洋水师

,这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