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黄山市戴震纪念馆开馆时间?

2023-12-24 21:01:5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黄山市戴震纪念馆开馆时间?

戴震纪念馆位于屯溪老街。开放时间为9:00−17:00(周一闭馆)。节假日以公告为准

二、戴震主要成就?

成就主要是,

戴震批判了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在《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书中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弟子段玉裁将他的著作统编为《戴东原集》。戴震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众多弟子,可是,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个能全面地继承戴氏之学的。 尽管如此,弟子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继承了他的学问,就会在这个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比如王念孙、段玉裁继承了戴震的小学音韵训诂之学,孔广森继承了戴震的测算之学,任大椿继承了戴震的典章制度之学。这些人都成为戴震之后的大学问家。

   戴震(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乾隆时期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考据大师,是王夫之以后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戴震自小聪颖过人,有很强的记忆力,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早年师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习。后因为家境贫困,以教书为业。乾隆二十年(1755年),豪绅为了侵占戴氏祖坟,对戴震进行迫害。 这年三月清廷又大兴文字狱,豪绅企图借清高宗炮制的这场文字狱加罪于戴震。

  面临着杀身灭族之灾,戴震不得已携带书稿逃往北京避难。在京避难期间,结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他们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震。但直到乾隆二十年,戴震40岁时才中举人。此后多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

三、戴震公园最高海拔?

163米。

戴震公园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延安路与止马路交叉口,毗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园建于1982年,因为地处华山之上,因此原名华山公园,后改戴震公园。华山之上原有华山寺,后遭毁。公园因戴震得名。整个公园占地29公顷,绿化面积27.84公顷,珠塘水域面积2.6公顷,最高海拔163米,园内有戴震雕塑、戴震纪念馆、珠塘游船码头、戴震陈列馆、夕照亭、墨香亭、石拱桥、植物园、徽派盆景园、动物园等诸多景点。

四、作文戴震故事

作文戴震故事

戴震:中国古代文化界的奇才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后人景仰的榜样。其中,戴震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于世。戴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戴震的才华

戴震生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早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年仅十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了流畅而富有文采的文章,受到了当时文坛的关注。他的作文风格独特,充满哲理和思辨,引人深思。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

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戴震的才华得到了更大的施展。他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深入地探讨了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社会关注

戴震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对社会问题高度关注的思想家。他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他用自己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改革和变革,他提倡人民的平等和公正。

戴震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鼓舞,他通过文字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并提出了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他的思想和经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及面对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戴震的影响

戴震的作品不仅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研究和传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戴震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他的人生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奇才,他通过才华和努力获得了成功,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榜样,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

总结

每个时代都产生出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塑造了时代的风貌。戴震就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景仰的人物。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空,对我们当代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戴震难师原文及解释?

《戴震难师》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2、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释】①书教:这里指书启、谕告之类的官场应用文章。②质:这里指体式。③疑若:怀疑。

  译文: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废黜,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海南北还,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路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立谈之间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意想不到,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您给我看的书启(古代专指下级给上级的信件,后来用为信札的通称)、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象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就像捕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捷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写作《太玄》、《法言》时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象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赶上了作孔子的学生,那么他的学行已经足以“入室“了。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看不起他,以至与司马相如等同。像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

  欧阳修先生说:“文章像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里啰索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许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与您相距越来越远,希望您千万珍重。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

六、戴震,字东原,先生是年乃能言,戴震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第一部分

清代的考据学(或称汉学)自清初发韧之后,到乾、嘉时期达到鼎盛阶段。

如果说顾炎武、阎若璩为其先驱者的话,那么戴震则是其鼎盛阶段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在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在梁启超看来,清代学术主要是考据学的兴起、发展和演化,他将清代的考据学分为启蒙运动的初期、全盛时期和蜕分期,他所列全盛期的代表人物为惠栋和戴震。

然而,在实际上,虽然惠栋和戴震都是经学大师,二人且有师友之谊,但戴震的成就却在惠栋之上。

惠氏之学专以“古今”为“是非”标准,拘泥于汉儒注释,“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经学”。戴震则不然,他不但信汉,同时也疑汉,主张“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不为考据所拘,反对为考据而考据。

他著述繁富,学识广博,在清代学术史上有着卓绝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又字慎修,安徽休宁(今属屯溪市)人。

他的出身很一般,既不是官宦之家,又非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乃是一个小商贩,戴震曾随其到外地经商。

然而,戴震在幼年时即不同于一般人。

洪榜在《戴先生行状》中说他“生十岁,乃能言。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他学习“好深湛之思”,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

据说,戴震随塾师学“《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时,他问老师:“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老师答道:“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

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

曰:“南宋。”

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

曰:“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矣?”

曰:“几二千年矣。”

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这使得“师无以应”,并“大奇之”。

梁启超认为,这段故事不仅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且可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

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当发现这种间隙后,便进一步深究,直到全部弄明白为止;

只相信自己实事求是的探索,连圣哲父师之言也不肯轻信。

实际上,戴震在求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这种追根问底、无征不信的治学精神。

第三部分

在求学过程中,戴震的家境却是十分窘迫的。

他17岁左右时就已尽通“十三经”,但由于“家极贫,无以为业”,直到20岁才留意科举,并拜江永为师。

不过,他“学日进而遇日益穷,年近三十,乃补县学生。

用是绝志举子业,覃思著述,家屡空而励志愈专”(洪榜《戴先生行状》)。

极端困苦的生活没有使他退缩,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治学不辍。

由此,他的学术日见进步,不断有著述问世,而且名声日重,引起当时许多知名学者的瞩目。

可是,戴震尽管名高一时,在科举上却一再受挫,40岁中举后,10余年间,他6次参加会试皆不第,只得一直从事教书与著述之业。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开四库馆,51岁的戴震在纪昀的推荐下,以举人身份被特召入馆任纂修官,从事校订书籍的工作。

第四部分

作为经学大师,戴震的经学研究是从考据入手的,在二者的结合上,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在研求字义时,他先考之于篆书,于是他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逐渐觉得了解了古代圣人造字的本始。

既而他又怀疑许慎未尽古训,遂从友人处借来《十三经注疏》,方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所以,他认为凡是经籍文献中所涉及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等方面,都应探究其本始,只有这样,才能会通经文,了解经文的思想内容。

他的这种穷究本原的精神,使他“为学精诚解辨,每立一义,初若创获,乃参考之,果不可易”(《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戴震传》),他的成就,他的主要著作也集中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几个方面。

第五部分

戴震精于考据,并成为一代经师,但他是以寻求义理为其终极目的的。

在他那里,考据仅是寻求义理的工具,他本人曾说:“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而义理不寓乎典章制度,势必流入于异学曲说而不自知也。”

明文字、训诂、测算、典章制度,方可明古经,从而达到明义理的目的。戴震寻讨圣哲义理正是走的这个路子,所以后人总结说:“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这种评述至为妥当。

第六部分

《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两书是戴震义理方面的代表作。

戴震在他去世的那年给段玉裁的信中还说:“仆平生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疏证》不得不作。”(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他晚年出口此言,说明他不仅十分看重自己的义理之作,而且十分看重义理之学。

他的这些著作本为恢复六经及孔孟之书的本义而作,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程朱理学。

段玉裁说,戴震的《疏证》大盖是在《原善》三篇、《论性》二篇既成之后,“又以宋儒言性、言理、言道、言才、言诚、言明、言权、言仁义礼智、言智仁勇,皆非六经孔孟之言,而以异学之言糅之,故就《孟子》字义开示,使人知‘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之语病”(同上)。

戴震认为,宋儒杂荀子、老庄、释氏以入六经、孔孟之书,学者莫知其非,而六经、孔孟之道亡矣。

基于此,他对歪曲六经以至于害道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指出他们不仅仅使孔孟之书本义丧失,其危害更大者,乃是后儒像“酷吏以法杀人”那样“以理杀人”(《东原文集》卷八《与某书》)。

所以,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不无痛心疾首之意地指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第七部分

戴震生前或者去世以后,其追随者很多,他的著名弟子如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都光大了戴震的学术成就,有的甚至超过了戴震。

只是由于受当时考据学风的影响,虽然其中不乏汪中、阮元这样的戴氏后学以音训考据与探索义理相结合者,但他们中有不少人只趋归于考据一途。

不过,无论如何,戴震的义理之学毕竟在其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相比较来说,它还颇受后人推崇。

戴震之后的清代大经学家和思想家焦循就说:“东原所著书,唯《孟子字义疏证》三卷、《原善》三卷最为精善。”又说:“吾谓东原即此二书,自足千古。”

七、戴震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通过《七经小记》变经学为新时代的哲学。

从内部构成看,《七经小记》是经学方法论的教科书,或称“经学学”。如称其为“经学概论”,则言之大轻而其内容实深。总之,讲述经学人门和登堂入室的方法、方法论,是该书的基本性质和最终目标。戴震由此成为历代经学进入总结阶段的发起者。

《七经小记》虽然以经书为对象,但深刻地体现了顾炎武“理学即经学”的进步学术思想,围绕讲论古经,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内作出了独特、完整的建树,形成了独立的门类科学思想和哲学世界观学识。

八、哲学家戴震有哪些成就?

戴震(1724年1月19—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九、清代戴震学术成绩取得的历史背景?

戴震主张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夬、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十、戴震难师,楚人隐形给我们什么启示?

戴震难师的启示勤于提问,勇于思考。楚人隐形的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