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常熟翁同龢纪念馆门票多少?

2023-12-24 19:06:0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常熟翁同龢纪念馆门票多少?

20元

翁同龢纪念馆是在位于常熟市区里翁家巷门的“彩衣堂”,也就是原来的翁氏故居里修建起来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人文古迹。20元一张门票还是很值得看看的。

翁氏故居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綵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

轿厅为歇轿与备茶之用,綵衣堂为迎宾与举行婚庆寿庆等礼仪之用,后堂楼与院子为主人及其家人居住生活之用。中轴线建筑的东西两侧设有“避弄”走道,以防火灾,并作为每逢主人在綵衣堂迎宾时,家中妇孺、仆役出入避开厅堂方便之用。东侧避弄即为故居的东部区,该区临巷开有侧门,入门后依次布局有照墙、玉兰轩、知止斋及小院等,此为主人藏书和书房及接待宾客之所

二、如何评价翁同龢?

不是研究清史的,随便说两句。

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不世出之奇人,方能挽救大局,不致亡天下。

翁松禅为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但其才不堪挽败局。

费行简《名人小传》评价他: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把他的短处说得很透彻。

说白了,翁没有做决断的魄力,而是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做也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这样做有一番道理,那样做也有一番道理,所谓“庸俗辩证法”,自以为容易讨好,实际上这派不喜欢他,那派也不喜欢他。

这也是读书太多的人从政惯有的毛病和悲剧。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当了光绪的老师,跟光绪关系很好。史书里说光绪小时候害怕打雷,每逢打雷就躲在他怀里,还经常玩他的胡须,“胸袭他”(以手入怀抚其乳)。这是货真价实的帝师,仕途自然很得意。光绪八年,慈禧让他进军机处,他“固辞,不准”。慈禧的原话是“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别给我为难!”可见对他的倚赖和重视。

这里撇开提一笔军机处。虽说“清承明制”,但清朝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控制远胜明朝,除了是因为外族入主之外,康熙朝创下的密折制度实在功不可没。清制是鼓励四品以上官员直接给皇帝上密折的,这种制度之下,官员们各自惶惶,生恐彼此告密,竞相向皇帝表忠心。附带的,大家可以看到雍正在折上批各种“朕就是这样汉子”——这种内容当然不适宜公开。而军机处的权力之所以远胜明代内阁,就是因为军机处管密折。

扯远了。翁同龢入军机处,是他一生中宦途最得意的时刻,这是光绪八年的事。两年之后,慈禧发动“甲申政变”,废掉主政军机处的恭亲王奕訢。翁同龢受风波影响,“革职留任”,因为他是帝师,可以说这个处理对他没有实际影响。

也就是在这个位子上,他碰到中日战和这样的大问题。

实际上,当时朝中多数人,包括光绪和慈禧在内,都是主战的——这里得给慈禧说句公道话。咸丰身体不好的时候,经常让慈禧(当时的懿贵妃)参与政事,那时起她就是比较坚定的主战派——总之当时基本上“是中国人都主战”,因为日本人干得实在太过分了,凡还有点血性的正常人,都不能忍。

主和派中央主要是孙毓汶和徐用仪,诸侯主要是李鸿章。孙是办过法国在越外交的人,李鸿章不用说了,当时最熟洋务的人,知道我们根本打不过。但是顶不住所有人都主战,不得不打了。

现在有很多资料说翁跟李鸿章有私仇,所以主战,比如这篇

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鸿章暗斗导致清军惨败

里面说:

通过王伯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顾问)所著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记载的一段亲历,我们来看看翁师傅心中的小九九吧——

“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惨白的事实似乎是在嘲笑大众的智慧。

这就是断章取义了。这段话是王伯恭在《蜷庐随笔》里记下来的,翁的原话是“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说就是等着李鸿章出丑?其实看不出来。李鸿章主政北洋水师期间,不断向中央要钱要米,到打仗的时候,又说打不过不肯出击。你站在中央的立场上,会不怀疑他自己的小算盘?

封疆大吏,勾结近臣,历史上能容忍这种人的皇帝不多。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这句“吾正欲试其良楛”,意思也可以是“我要看看李鸿章到底是不是真心愿意为中央办事”,未必就是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以“私仇论”解释翁李对立,更像是用今天小报记者的眼光,妄自揣度古代天子股肱的格局。

但翁这种文人从政,最大问题还是不接地气。我个人认为他不是因为与李的私仇才力主开战的,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对边疆军事都不了解,更别说熟悉西洋军制的旧式官僚,其知识结构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在战和问题上作出理性判断,单凭着一股忠君爱国的思想就主战了。

结果当然只有战败。

甲午之战失利原因很多,在此不必赘述。失利之后,翁力求“宁增赔款而不割地”,可惜你打输了仗,之后决定权就不在你手里了,所以还是把李鸿章请出来去日本挨枪子。

许多书说李鸿章挨了骂,翁同龢却升了官,这不准确。翁并没有少挨骂,但军机领班不是他,练兵的不是他,拍板把军费去修圆明园的也是慈禧不是他,他不可能为战败负责。只不过他左右不讨好,所以有人试图落井下石而已。

甲午战败其实是对所有人心理的一次大冲击,因为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们会输得这么惨,还割地了,这是奇耻大辱,光绪都痛苦地说我不配再做天子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三体》里面地球人看到一滴“水滴”就毁了全部地球战舰一样。当时翁内心的焦虑也是很大的。他后来引荐大言炎炎的康有为,个人以为恐怕跟这种知识结构受到的冲击有很大关系。

但有个段子,记载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评价:

传说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光绪想点康有为做状元,却不料被李文田克了。

原来康有为在京时,曾经住在李文田家里,跟他家的女佣人吵了架,李文田就很讨厌他。李恰巧是判卷组的人,对康的文笔语气太熟悉,于是找了点瑕疵,把他的卷子扔到二甲之末。这事被翁同龢知道后,翁对李文田说:

这辈功名之士,中了状头,便志得意满,不会再胡闹了,现在这样,便从此多事了。

后来果不其然。

我个人愿意相信这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直觉得,旧体制中训练出来的精英,于新学问新知识了解得比较差,但在识人待物方面,还真是有一番门道。翁对康的判断,完全准确。可惜甲午之后,连翁这样的老君子都惴惴不安于孔孟之道是否真能抵挡坚船利炮,被康这样大言不惭的公知蒙骗一时,也是很自然的。

当然,推荐康有为的时候,翁同龢又犯了读书人的老毛病。他自己知道光绪十分喜欢这个人,所以捧他说“康才胜臣十倍”。但又怕康这人靠不住,加了句“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了,您这末一句又把支持康有为的新党给得罪了。

力荐康之后,翁已经为旧党不容。正好光绪想康有为想得发疯,翁同龢因为态度不坚定,被光绪训斥,旧党马上找了个接口把他开革回家了。戊戌之后,慈禧本来想杀他,还是荣禄说了一句话:“本朝尚没有杀过师傅”,才留下他一条命,叫他每天去县衙门挨训。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做过帝师,告老还乡,还要受这种侮辱,可以想象他的心情。他晚年定居的地方叫“白鸽峰”,给自己写春联:

老骥思千里

鹪鹩足一枝

幽郁沉婉气象跃然纸上。

翁同龢,状元帝师,入阁军机,晚景凄凉。其为人与学问,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但也为学问所累,殊乏决断之才,总是给人首鼠两端的印象,所以被各种政治势力都排挤。此人就算放在平常的历史年代,也未必能真正有什么大的建树,何况是晚清那种大厦将颓的危机时刻?

三、翁同龢哥哥?

翁同龢没有哥哥,只有弟弟翁同爵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翁同龢的弟弟翁同爵(公元1814-1877年),字侠君,号玉甫,江苏常熟人,清朝著名大臣。

四、翁同龢徒弟?

张謇。

张謇是光绪帝师翁同龢的弟子,基于这种历史渊源,他无可争议的成为帝党成员,同时也是晚清著名的君主立宪运动领袖。

南通状元张謇是清末民初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亦官亦商又非官非商,既无大权,也非巨富,却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为各方势力所延揽,被人们称为“绅商”。张謇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只能是一名温和的改良派,而非激进的革命者,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五、翁同龢父亲?

翁心存是翁同龢的亲生父亲,父子清末都先后为帝师。

六、翁同龢外号?

姓名:翁同龢

谥号:文恭

字:叔平

号:松禅、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

别号:天放闲人

晚号:瓶庵居士

别名:叔平、均斋、瓶笙、松禅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时间:公元1830年

去世时间:公元1904年

职业:书法家、政治家、诗人

其他成就:同光年间书法家第一

其他作品:《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

七、翁同龢之死?

翁同龢被最后被贬官,回到故乡常熟,七十五岁老死在家。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师徒二人感情很好,因此他是光绪帝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帝党的领袖,但当时领导这个国家的实际上是慈禧太后,而作为帝党的领袖,在帝后相争,光绪帝彻底失败之后,结局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被慈禧太后罢官免职,遣返回乡,最后老死家乡。

八、翁同龢孙子?

翁万戈,江苏常熟人。他的爷爷就是晚清状元翁同龢,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书画艺术家,尤以书法名世,他还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九、翁同龢名言?

1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是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思:古今圣贤,遇到大事时都沉着应对,举重若轻

表达了翁同龢对自己的勉励,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2我虽然从不干事,但李鸿章只要干事,我就反对,对错不重要

这是翁同龢的反面例子,翁同龢是主站派,主战沙俄,法国,中日……

平反  杨乃武与小白菜  案

又极力支持康有为变法

但翁同龢心胸有点狭隘,因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恶意打压李鸿章及北洋水师

,这也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

十、翁同龢儿子?

历史上翁同龢并无子女,从翁同龢大哥翁同书那一支过继了翁万戈。翁万戈过继时不足半岁。1918年,翁万戈闻着一战的炮火声于上海呱呱坠地。小学的启蒙教育和初中的基础教育,翁万戈是在天津读完的,生于书香门第的他,似乎对于吸收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翁万戈两岁的时候,被过继并接受了这次价值不菲的家藏品,那时候的他懵懵懂懂,后来回忆起的时候,他这样形容:

“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1938年,时年二十岁的翁万戈先生凭借着优秀的成绩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的普渡大学,开始了他较为漫长的海外留学生活。仅两年之后,他就荣获了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但兴趣的缘故让他离开了自己的专业而转向了美术专业。1940年,翁万戈先生转入了威斯康星大学改学油画。此后大半生的时间,翁先生都热衷地投身于了油画和摄影的爱好当中。

1948年,翁万戈先生陪同家人从天津到了上海,而后又因为国内战火连天远渡重洋,再次奔赴到了美国。当然,去美国的不只是他和他的家人,还有那六代人上百年积攒下来的收藏品。

翁万戈先生曾经说过:

“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仅仅言语便将他生存的深远意义简单道出,此话背后,却是身为翁氏子孙应尽的责任,他对翁氏六代家藏毕生的坚守,是对翁氏五代列祖列宗最好的交代。

2000年,世人皆知翁万戈先生将很多珍贵古书奠基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但如果不是1985年,翁万戈先生在纽约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也许这次转让给我国的机会也就不会出现了。

198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门举办了以“翁氏家藏书”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会,展览会上,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无不惊叹,因为展出的很多古书典籍都是史学界无法寻觅到的孤本秘籍。正是如此,翁氏家族收藏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迎来了2000年翁万戈先生“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542册宋元明清的孤本秘籍转让给中国。

2018年的最后一天,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突然面向世界宣布了一则震动人心的消息。翁万戈先生竟然将183件古书画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对于他们而言,这笔书画是这家博物馆建馆以来收到的数量最多且意义非凡的一次,难怪会振动人心。而翁万戈先生,此前十年的时间,也已经为这家博物馆捐赠了21件家藏。除此之外,翁先生还是这家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之一。翁万戈先生曾说:

“我总是对人们说,别总问我这值多少钱。这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我有足够生活的钱,我不会考虑我的任何藏品跟钱发生任何关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