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各村的来历?
一、邓州各村的来历?
第一类以姓命名。
这些多是因元末战乱,邓州地区人烟稀少,明初从各地迁居而来,以最先居住者的姓得名。这里面又分为三类:
一是称“营”。军屯者的居住地多以“营”命名。史志记载,明初邓州设守御前千户所,据相关史料关于军屯分布的记载:邓州有南阳卫屯田12处。邓州城中有韩营、刘家营、闫营和杨营等军营驻地,他们与平民共同生活,形成“兵民混居”的居住模式,些名称逐渐成了军屯聚落的村名,有的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发展到后来可能就成为一种村庄命名方式了,此类乡镇有小杨营镇、裴营乡、陶营镇。
二是称“集”。因交通便利而形成交易的集市。以集为命名方式的乡镇有赵集镇、刘集镇、高集镇、夏集镇。
三是称“庄、楼”等。以以前大户人家居住的庄园、高楼命名。以此类为命名方式的有罗庄、桑庄(以前的元庄),张楼、孟楼。
四其他。彭桥、腰店、林扒。
第二类以古驿、古衙命名。
是官道上的驿站或机构,有穰东(驿)、白牛(驿)、都司(衙)。
第三类以地理或景观命名:
构林(林地)、十林(林地)、厚坡、汲滩、杏山、林扒、香花,九龙。
第四类以水利设施命名:
古代兴修的堰塘、水渠等水利工程,如龙堰、文渠、九重。
1—罗庄镇
罗庄镇因明代罗姓最早居此,称罗庄店,后简称罗庄。
古迹虎遥城: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六十六里南古县村。唐武德二年 (619) 移新城县于虎遥城。即此。
2—汲滩镇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汲滩镇因湍河东流,急转而南,至后湾有赵河汇入,水流湍急形成急流险滩,称“㴔滩”。明初,焦、廖、孙、刘等姓来此经商,渐成集镇,镇以滩名,明中叶,商人忌“㴔”,改为“汲”。
3—穰东镇
古为涅阳(在古涅水今赵河之北得名),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把涅阳改为课阳,唐贞观初年,废去课阳,改为驿馆,归邓州(今邓县)管辖。因为它在古穰县(今邓县)之东,所以叫做穰东驿,从此涅阳就变成穰东。
4—孟楼镇
孟楼镇因清初,孟姓由邓州城东的湖堰村迁入,建有楼房,称孟家楼,镇以楼名,简称孟楼。
又一说,相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5年),有一位姓孟的铁匠在铁匠铺旁搭了一个包子店,他卖的包子料全味美只三文钱一个,当买包子的人掰开一看,里面夹着两个一文的铜板,所以过往的客人都喜欢到孟家吃包子,随即他的铁生意越做越好,发了财,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就称孟楼。
5—林扒镇
古邓州四大镇之一。林扒镇因明初,林姓由福建省迁入开店,称林家店,又因四周广植刺笆,易名林家笆,后称林家扒,简称林扒,故此得名。
林扒镇,古时称“邓林镇”。《山海经》上有则神话故事,叫《夸父追日》,说在上古时候,漫天乌云蔽日,地上一片洪水,很少见到光照,偶尔出一次太阳,很快又被西山吞没。有位叫夸父的英雄,决心把太阳拴住,让光明常留人间,他决定追赶这个太阳,他在追赶太阳的路上,口渴了,就在黄河和渭河里喝水,黄河和渭河的水不够他喝,他准备到西海去,可是,他还没有到西海,就被渴死了,他的手杖,丢在半路上,化成了后来的“邓林”。
6—构林镇
构林镇是邓南门户,因南宋时,该地构树成林;岳飞曾在此抵抗金兵,称“构林关”,后成村后,取名构林,构林镇以构林村得名。
7—十林镇
十林镇因相传,该地曾有一绵延十余华里的树林,称十里林;明、清设驿站,称十里林铺、十里林店。建村后因驿站得名,简称十林,俗称十林街。后简称十林,故名。
邓州古称“邓林”,上古时期是一片原始森林,境内多有以树、林命名的地名。例如:十林镇的宋岗往北与内乡的灵山、宝天曼原始森林一脉相连。
二、邓州水上楼的来历?
邓州水上楼
现在的河水上已经没有楼了,但邓州人还习惯把这个地方叫做水上楼。
水上楼从建成到拆除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附近县市的群众到邓州,必须要去水上楼看看的,水上的楼?该是什么样子啊!听说过没见过的人们都很好奇。其实水上楼是依着河岸建造的楼房,主建筑在砖城河里,占据了一半的河面,西面临着三贤路,主体四层,从仲景路到新华路桥北边,有一里多长,很气派。水上楼就是一个小世界,里面有商场、饭店、录像厅、居民等等,是各类国营单位和个体户的混杂。改革开放初期最时髦的事物都在水上楼里面。新潮衣服、松花江饺子馆、别致的体育器材、刚出版的《射雕英雄传》、样式新颖的家具、录像厅等等,邓州人要买心仪的东西必定去水上楼。
三、邓州东胡姓的来历?
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三国(220—265)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寿春(今安徽寿阳)人,居于山西安定(胡姓郡望唐朝元和年间以前在山西安定和河南新蔡两处——作者);南朝时,安定胡氏南迁,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诸省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胡姓望族,安徽‘绩溪胡氏’就是出自这一脉。”(2006年第五期《中华遗产》)
邓州胡氏也出自安定一脉。因为胡质和胡威是父子关系,据《百家姓宗祠》记载:“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南朝(420——589)时,安定胡氏南迁,其中也包括邓州胡氏远始祖的南迁。分别迁居山西山阴、江西婺源、山西真定。而邓州胡氏则先迁居浙江馀姚,在浙江繁衍发展800余年,于元中叶(1323年左右)迁山西洪洞。明洪武4年(1371年)迁邓,在洪洞定居50年左右。
据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提供的大量资料:(《洪洞县县志》、老鹳窝《大槐树迁徙》、《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移民大迁徙》、《迁民姓氏寻源》、《古大槐树志》)显示:“明初迁山西之民于河南并非一次”,从洪武4年(1371年)开始,“洪武6年(1373年),从山西南部诸州县两府(平阴府、临汾府)、5州(泽、潞、辽、沁、汾)58县大规模移民,至永乐17年(1417年),先后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约60万人。移民遍及豫、冀、鲁、皖等11省498县。”外省、外县尚有提及一些姓氏来龙去脉的记载,但大都是转抄于各姓氏的碑文,而邓州却无,胡姓同样。历时48年,几百姓氏的移民及其它原因流入邓州的人员,“《明实录》、《明史》里虽有记载,但很不具体。”只显示“邓州移民分布在23个乡镇”,而无详细记载。
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为移民集结地和明政府驻员发放凭照川资之所,广济寺则是保存移民资料之处。
据《洪洞县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涧二水瀑涨,浪高两丈,直冲城下,庙宇庐舍漂流无踪,十余日方退。”大槐树从根部折断,淹埋于淤泥之中,惟独广济寺有镇寺之宝石经幢(刻有佛号和经咒的小石塔)尚在。不言而喻,几十年所有移民资料荡然无存。在文管所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们分别到距县城十余里的明姜镇胡坦村和三十里外的胡家圪垯走访调查,并无所获。
然而,我《邓州古代史考》有明确记载:“洪武4年(1371年),山西移民创建新村的有赵集镇胡楼(胡姓)、陶营乡河里胡(胡姓)、大陂胡营(胡姓)、胡营(胡姓)4个村”,其他胡姓村则无。
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龙川村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据龙川胡氏谱序记述,龙川胡氏,原籍山东青州,“胡之初虞舜,思陈胡公而始,历夏商周秦汉晋传记……”“公元337年,始迁祖胡焱由徽州迁之龙川居住,距今1600余年。”
考察结果:《胡氏宗派碑记》中认定邓州胡氏“起自陈胡公至汉关内侯胡威而始”是完全正确的。南朝(420年——589年)时安定胡氏南迁,其中包括胡威的后代在其殁后200余年,一部分(即邓州胡氏远始祖)南迁至浙江馀姚地区发展,800余年后,又有一部分于元中叶迁回山西。在山西定居50年左右,胡楼胡普聪等4个村的始迁祖,又于洪武4年从山西洪洞迁邓,至今已640余年。此外,他村胡姓(除上述4村胡姓分支外)多是洪武4年以后陆续迁邓。
四、邓州小西关的来历?
对于邓州人来说,小西关,是一个难忘的符号。
小西关究竟建于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证。恐怕从邓州城建立的时候,它就在那了。历史的长河中,它一次次见证着古城的变迁,今天你在这里闲逛,不知哪一脚就会踩着历史的名胜,也不知哪一步就踏进了古邓州的历史里。
据熟悉邓州历史的老人说,小西关的经商氛围由来已久。自古这里便是邓州达官贵人、南北商贾集中之地。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小西关那些曲里拐弯的胡同巷子里,曾经聚集着数以百千的各色商贩。他们经营着锅碗瓢盆、针头线脑、五金百货、服装鞋帽、风味小吃,吸引着所有邓州人的流连驻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小西关最辉煌的时期。这里不仅有国营的机关和门店,更有当时邓州最高档的商场——百货大楼。城里的民间作坊和经商摊贩在此扎堆经营,外地生意人来邓州做生意,挤破头的往这街上挤,好像离开这条街,就做不成生意一样。夜幕落下,忙碌了一天的商贩们把店铺门一扇扇关好,灯光下细算着一天的收入,日后许多邓州城的商家大户,便是从这里发家的。
五、邓州汤氏来历?
、出自夏朝成汤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始称商汤。汤逝世后,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
2、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
3、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六、邓州县名来历?
邓州市为河南省直管市,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总人口178万。有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称号。
一、历史沿革
1、战国为穰邑,秦置穰县治今邓州市区,属南阳郡。西汉因之。西晋先属义阳郡,后属新野郡。北魏太和中荆州移治穰县。
2、隋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为邓州,大业初改置南阳郡。唐武德初复置邓州,天宝初改南阳郡,乾元时复为邓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穰县入邓州。清因之。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3、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9年属南阳地区。1988年改邓州市,1994年由南阳市代管。
二、地名来历
邓州之名源于春秋邓侯国。《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谋于邓。”即此。秦置邓县,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邓城。隋始于穰县(今邓州市)置邓州,穰县自此袭邓州之名。
三、风景名胜
1、杏山地质公园。位于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
2、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是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
3、台湾村。位于邓州城西北45华里张村上营、冠军两个行政村的上营、下营、尖兵营(现称张许村)三个自然村,台湾村现居住着45户人家,共220人,占地46200平方米,系台湾高山族的陈氏家族。如今他们的长相、性格、婚丧嫁娶、及家庭成员的称谓,都保留着台湾高山族的独特风情。
4、福胜寺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焚。现存的梵塔共7 层,高38.28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梵塔造型简洁,比例适度,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浮雕砖塔。
5、西清真寺,座落在河南省邓州市团结西路(小西关)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间),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四年重修。
6、汲滩陕山会馆。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
7、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四季有花的园林观。
七、河南邓州马姓的来历?
《邓州马氏族谱》记载了清初广东都司马世恒和其弟马世桢辞职归里西安老家时,落居邓州南关街开启了邓州马姓以后三百多年的历史,
河南马氏一支字辈:“朝龙应云振长继”。
家谱分十一卷,对本家族的风土民情、历史变迁、传说故事、艺文人物进行了详细记载。
同时也记载了邓州境内其他穆斯林马姓的情况,如“西院马”、“状元马”、“八块铁马”、“翰林马”的派谱,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团结友情。
马是立而不卧的家畜,性情温顺,通晓人意。以“马”为姓,取其刚强、骁勇、健运不息之意,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从事各行各业马姓人的身上。家谱中有两个人物让人肃然起敬,一个是清嘉庆年间的武状元马殿甲,曾参加了新疆平乱和鸦片战争,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另一个是清咸丰年间的马骥元。他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慈禧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的情况下,捐其家财几万两白银,支援祖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后被皇帝钦封为三品候补道员,赏戴花翎,赴听鼓(湖北宜昌)上任。谱中的两位回族马姓的爱国主义举动,不啻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还可存史、补正史之不足。
八、中原纪念馆的来历?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公然挑起全面内战。中原军区部队遵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奋起展开中原突围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中原突围纪念馆于1976年10月建馆,位于大悟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宣化店镇,原名“宣化店纪念馆”,2010年12月更名为“中原突围纪念馆”。
由中原突围纪念馆管理的中原军区旧址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周恩来同志1946年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中原军区大会场旧址、中原军区首长宿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
九、陈嘉庚纪念馆的来历?
1961年8月,华侨领袖、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不幸逝世,广大华侨十分悲痛和怀念。为了纪念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学习和发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于1961年10月2日,召集回国参加国庆典礼和观光的部分华侨、港澳同胞代表和归侨人士在北京开会,商议筹建“陈嘉庚纪念馆”。
十、邓州都司镇名字的来历?
建置沿革民国二年(1913年),都司镇境域属邓县桐柏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邓县都司衙联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23日,改为都司乡。1958年,分属构林、林扒公社。1969年,为都司公社。1983年,由都司公社改为都司乡。1998年3月,由都司乡改为都司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