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如何评价王昭君?

2023-12-18 19:47:2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如何评价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王昭君,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以绝世之容貌,换中原之安宁。

影视剧中很多女星扮演过这位绝世佳人,容颜之盛不容多说,但真实的历史上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1、少年绝世才貌,传至京城,被逼入宫。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王襄之女。其父王襄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王安石的《明妃曲》中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相传王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因此汉元帝便没有将王昭君选为自己的后妃。

2、远嫁匈奴,"落雁“之貌,惊世容颜。

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后由此演变成成语“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的意思是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其中“沉鱼”代表西施,“落雁”则代表王昭君。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 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王昭君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多年深居宫中,王昭君一直没有得到过宠幸,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一名宫女,在被选配给匈奴单于,汉元帝偶然得见,及惊为天人,可因有言在先,他不得不忍痛割爱,把这位绝世美女嫁人匈奴。王昭君踏上北上的道路,一路上痛心不已,所以弹起身边的琵琶,抒发心中无尽的乡思。面对黄沙滚滚、马嘶雁鸣,她心绪难平,弹奏了一曲《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让大雁听其音,见其人后,竟然忘记扇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之名由此传开。

3、昭君出塞,功于民族大义。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昭君出塞进一步加剧了呼韩邪归汉,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纵观历史,虽说昭君出塞有功于民族大义,但是也深深的感觉一名女子背井离乡的凄凉。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深深的描绘了王昭君的人生。

《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从王安石的诗句,可以感觉出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深入刻画出了昭君的思乡之情,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

二、如何看待昭君出塞?

当今的网络,给杨广、秦桧之流洗白的大有人在,却没人给这位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代明君洗白,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汉元帝刘奭,史称其为“仁柔好孺”,甚至还有元成哀平(西汉后四位皇帝的谥号),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东汉时的文官集团,更是将元帝的庙号高宗给削去,还杜撰了n多段子来黑他——

例如,其父汉宣帝(这也是个被史家故意忽略的皇帝)临终前说出:“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话,但因为刘奭是宣帝平生挚爱许平君的唯一儿子(详见成语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才未易储。

最美许平君,宋妍扮

还有著名的历史事件“昭君出塞”,后人编排出王昭君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而被故意丑化,未能见到元帝,最终在远嫁匈奴之时,被刘奭得见真容,刘奭顿时后悔不已,但木已成舟无法更改,刘奭只能唾面自干,目送美人出塞!

其实无论是“仁柔好儒”,还是“乱我家者,太子也!”文人之所以编出这样的梗,来损汉元帝,其根源就在于刘奭抑儒崇法的治国理念!当刘奭还是太子时,就师从孺佳领袖萧望之,登基后没有重用自己的老师,却因故将其下狱,最后逼得萧望之在狱中自杀!

做出这样“欺师灭祖”之事,以仁孝为根基的儒家文人,岂能容他!元帝当政时自然不能怎么样,但人总有死的一天,孺佳思想却代代相传!就这样,一个西汉皇帝,却在东汉被黑得相当惨,真是蔚为奇观!

刘奭之所以要逼死自己的老师,是因为他知道以孺治国的弊端——岂可事事以宽仁处置!帝师萧望之深受儒家思想洗礼,刘奭甫一登基,萧望之就迫不及待地推行新政,所谓新政,自然是孺佳以仁治国的理念,仁者无敌嘛!

自小被汉宣帝传授帝王之术的刘奭,岂能让乃父忍辱负重得来的基业(参鉴霍光专政)毁于一旦!更何况,皇权天授,岂可被他人左右(萧望之是辅政大臣)!于是,刘奭就找了个借口,将萧望之下狱。其实刘奭也没想杀自己的老师,可萧望之乃当世孺佳领袖,平日自诩当代文宗,又是帝师,哪里受过如此屈辱!

文人嘛,就好面子,尤其是萧望之这样,仕途一生顺遂,几乎从未起过波澜,一时想不开,竟在狱中自裁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赴京请命,为萧望之鸣不平。

这下可叫刘奭见识到了濡家的威力——除了外敌,还有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可刘奭可是一代雄主汉宣帝的儿子,虽然年轻,但对付这样的局面,那是一点都不怯场,帝王之术玩得贼溜!

刘奭先是找了几个替罪羊,不疼不痒的将他们充军、发配、抄家什么的,过几年风头一过,这些人怎么处置,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而后,又将进京找事的濡生打一批,拉一批,处理一批,奖励一批,幕后挑事的大佬也如此这般的分而治之,很快就平定了这场不大不小的祸端。

这场风波过后,濡生们在京师露了脸,有个别聪明、有背景的还直接被当权者看中,前途一片光明;那些没被看中的,权当在京城刷了个声望,好歹混了个脸熟,以后混仕途,也能有点名气不是;当然,肯定有不知进退的愣头青,自己作死那就没办法了……

幕后的大佬自然也得到了甜头,而汉元帝刘奭则如愿以偿的亲政,大权在握的感觉,只有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才能知道吧!至于萧望之,人都死了,就安心的办后事吧,至于其他……

再说“昭君出塞”这事儿,这次和亲对汉朝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帝之前的和亲,全部是刘氏宗族的女子出嫁。到了武帝朝,军事上的胜利,让和亲政策有所改变——和亲女子全部改由罪臣之女代替(解忧公主就是因七王之乱获罪的罪臣之后)!

而今到了元帝一朝,汉朝地位更进一步,南北匈奴已经完全构不成威胁,是以,和亲的女子再降一格,改由宫女代替。王昭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中后,远嫁匈奴的。却为后世文人杜撰出画师贪黩的故事,当真可笑之极!

所以,在古代切莫得罪文人,他们掌握着古代的话语权,得罪了他们,就代表着你的声誉就完了,皇帝也概莫能外!这就是刘奭被史家抹黑的原因!

文章开头将刘奭谓作一代明君,非鄙人信口开河,是却有这个实力!这要从汉宣帝刘询说起,刘询堪称千古一帝,他跟刘奭的组合,就好比李世民和李治。都是老子打江山,打下了一片万里疆土,留下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大将,儿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国势推向巅峰。

之所以要提刘询,就是因为他们父子俩一脉相承,都是重法轻濡,为孺佳所不喜!没有黑刘询,那是因为他实在太完美了,完全找不到可以黑的点,只能弱化他的存在,否则,秦皇汉武,汉宣光武——也是不错的叫法!

汉元帝刘奭继承乃父之志,北击匈奴,经略西域,南平羌族,终元帝一朝,对外战争鲜有败绩,汉朝统摄诸国,外邦无不震服,足见其时国力之强盛!可讽刺的是其麾下将领陈汤的名气,要远高于刘奭这个君主,而陈汤说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名气甚至要高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而今千里马声名远播,以至伯乐无人知晓……

三、王昭君性格

王昭君的性格特点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角色,她以其美丽和聪慧而闻名于世。然而,除了外貌和才智之外,她的性格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王昭君的性格特点如下:

  • 温柔体贴:王昭君是一个非常温柔体贴的人。她总是关心和照顾身边的人,对待家人、朋友和民众充满爱心。她的温柔和善良使她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女性。
  • 聪明机智:尽管她以美貌闻名,但她的聪明才智同样令人惊叹。王昭君有着敏锐的头脑和良好的洞察力。她能够迅速理解复杂的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使她在宫廷中备受赞赏,并成为汉朝宫廷中的重要参谋。
  • 坚韧不拔:尽管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王昭君从不胆怯或放弃。她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力,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局面,她都能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 善于沟通: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王昭君懂得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她擅长交际,并且能够与各个阶层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她的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使她在宫廷和国际交往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勇于追求:尽管她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王昭君不畏艰辛,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她努力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和崇拜的女性。
  • 享受孤独:尽管她在宫廷中备受宠爱,但是王昭君也懂得享受孤独。她喜欢独处的时光,能够在安静中思考和反思。这种独立性和独处的能力使她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宫廷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王昭君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她的性格特点使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的温柔、聪明、坚韧、善于沟通、勇于追求和独立性使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榜样。

四、昭君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典故:华夏孤女叱咤征途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仰的女性英雄,她们以勇敢和无畏的精神,在男权社会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中,昭君出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古代华夏孤女的传奇征途。

公元前3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频仍的年代。这是汉朝和匈奴之间长期纠纷的时期,无数的生灵涂炭,烽火连天。在这个时刻,一个壮志凌云的姑娘崭露头角,她就是昭君。

昭君,原名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她娇媚动人,清丽绝俗,以其美貌闻名于中原,红颜祸水的美誉不言而喻。然而,与其他美女不同的是,昭君并不满足于在后宫中享福,她拥有更大的抱负和追求。

昭君天生聪慧过人,机智灵巧。她深知国家的存亡和民众的疾苦,立志要为华夏百姓谋福祉。因此,当她听说汉朝征战匈奴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踏上北方边疆的征途。

昭君的出塞之行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她必须要获得皇帝的批准,才能离开宫廷。在那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自由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昭君需要用尽方法和智慧来打动皇帝。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昭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许。然而,这只是她征途的开始。面对一路崎岖的山川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昭君坚忍不拔,奋勇向前。

她时常穿梭于战乱之地,协助汉军策划战略,为士兵们送去温暖和食物。她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许多危机,使得汉朝的军队战无不胜。昭君虽然并非将领,但她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头脑使她成为战场上的一位重要顾问。

除了战争中的表现,昭君还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俘获了匈奴首领的心。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度文化积淀,打动了畏惧汉朝势力的匈奴首领。她帮助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通过婚姻的方式将两国联合在一起。

然而,昭君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光靠外交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她决心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来实现两国长久和平。

昭君主动学习匈奴的语言和文化,教授汉朝的文化和技术,让匈奴人民感受到了汉文化的魅力。她鼓励汉朝的士人前往匈奴,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使得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交流和理解。

昭君的征途没有结束,她一直在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繁荣而奋斗。无数的艰辛和牺牲,使得她的事迹被后人津津乐道。至今,昭君依然被后人称赞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英雄。

昭君出塞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首先,她告诉我们,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志者事竟成。昭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为自己争取了追求梦想的权利。

其次,昭君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和平与友好是最美好的愿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化解了汉匈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她用文化和教育,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础。

最后,昭君出塞的传奇也鼓舞了我们每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向世人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她以自己的努力,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位华夏孤女,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昭君典故?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六、昭君情史?

一、王昭君小名王嫱,是湖北风景如画的三峡秭归一个叫香溪地方的人,但一个小女子的纯真的初恋爱情,却没有人会在乎、没有人会为她珍惜。

传说王昭君的妈妈一直到40岁都不怀孕,有一日进庙求神夜宿,梦中看见一轮明月直入她怀中。天明回家,不久后就生下了王嫱。小小的王昭君有皓月之美,集湖北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是远近出了名的美人。

年岁见长的王嫱爱上了英俊的少年猎人王怀,两人两小无猜,产生了世间最美好的初恋。

少年王怀,王昭君的初恋情人,是她的第一段爱情

少女情怀有谁知?

可是她14岁那年汉元帝的选妃,终让相爱的少男少女 两人天各一方:少女一入深宫深如海;少年负恨行天涯,从此浪迹大漠莽原。

二、为和亲王昭君走出深宫出大漠,与呼韩邪单于情深意重。

14岁的美女王嫱没有钱行贿画师毛延寿,从此在深宫中三年内都没有见过皇帝汉元帝一面,虽然心中悲怨,但又能向何人诉说满腹的委屈?

毛延寿把美丽的王昭君故意给画的不好看,从此不入君眼

不过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是终于来了。

匈奴再次向汉元帝发动了战争,汉元帝打又打不赢,只好答应嫁一个公主给围城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他自然不会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人,于是就随手点了王昭君。

可是当汉元帝一看到真人王昭君时,顿时被她的美色震得目瞪口呆,如此美人给了别人那真是后悔地肠子都青了,暴怒之下元帝提刀就把毛延寿给在大殿上杀了。

深宫中3年没有呼吸过一口自由空气的王嫱,一下子就被呼韩邪单于硬朗的外表及强大的内心给征服了。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第二段真爱

一曲琵琶雁落沙 ,爱情的力量真的够大

两人手挽手相亲相爱地踏上了长途一路北上,大漠如雪,北国长河落日的风光,让美丽的小女子高兴地弹奏起琵琶给爱人来听,歌声中满是爱情的力量,让天上的大雁都听得入神、感动地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掉落下来。

单于对他的美丽新娘说:“皇后,你长得太美了,我看你以后就叫‘落雁’吧”。

这段异国爱情十分地融洽,不久后两人生下一子,这个孩子后来成长为颇有名气的“右日逐王”。

三、再嫁儿子株累单于,虽然内心伤悲,但爱情还是美好的。

天道不公,丈夫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结婚二年后就死了,年轻的皇后王昭君,不得不按照匈奴习俗,再嫁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株累单于,也就是历史上的皋陶谟多。

王昭君和皋陶谟多,她的第三段爱情

其实王昭君与皋陶谟多最配

与王昭君年龄相仿的皋陶谟多,早就深深地爱上王昭君,所以他与王昭君的关系也非常地恩爱,两个人连着又生了两个女儿。

但是王昭君的命运真的不好,没有过多久,株累单于也死了。

王昭君一生中的三段爱情,到此完全谢幕。

其实王昭君在呼韩邪死后,就曾经写了一封信给汉宣帝,希望能不再嫁而能回到湖北的故乡去,可惜汉皇帝为了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没有同意。到了株累单于死了的时候,她又给汉皇帝写了封信想回汉朝,结果还是不被批准。

分析来看,王昭君出塞一开始是幸福的,但后来的心情是郁闷悲伤的,并为此生病而死。

七、昭君墓里真的有昭君吗?

有。

真正的昭君墓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

昭君博物院,称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包头昭君岛的昭君是谁?

包头昭君岛的昭君是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落雁”的王昭君。王昭君(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人,与貂蝉、西施、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后远嫁凶奴呼韩邪单于,维护汉凶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九、如何评价舞剧《昭君出塞》?

虽是早有的剧目,我还是临着近日重开巡演才赶上在展览馆剧院一饱眼福。

《昭君出塞》舞剧主题非常简单明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晦涩难懂的表达,只是低调的深沉的诉说着昭君一朝重获自由却几度无根无绊的细腻情感,以及昭君为边塞和平繁荣奉献一生,直至青丝变发白的故事。

舞剧分为《序·烽烟》《和亲》《出塞》《贺婚》《宁边》《尾声·共荣》六幕,这里主要谈谈我印象深刻的独舞、双人舞和群舞部分。

昭君的独舞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思乡,一个是思人。这两段独舞是放大昭君内心情感的重头戏。如果说舞剧中昭君的思乡是愁、是怕,那思人便是痛、是殇,所以思人部分尤为打动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想到这句话,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舞蹈设计让昭君从六阶的王座上滑落下来。那种唯独救不了你,痛失所爱所依的无力和悲痛,许是叫人无法再支撑片刻。也许会有观者遗憾“琵琶”这一昭君的标志性乐器没有在独舞中加以利用展示,我想原因可能也正是因为它是身份的象征,对于一个半小时的舞剧单元来说,要尽量发挥每一分钟对于抒情和叙事的作用。(ps:如果有遗憾的可以看看唐诗逸老师最近与游戏合作的舞蹈视频,一定可以得到满足)

不知道能不能跟观者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全剧的泪点集中爆发区就是老单于化身雄鹰为昭君戴上小花的部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前面昭君独舞时累积的痛和殇得到了一个集中爆发,舞蹈编排的层次感也得到了突出体现。不说了我去擦个眼泪(抹——

群舞这一块我说一下几个记忆点。一个是出塞时的队伍,队形的变换、番旗的使用很有看点。二是昭君梦中戏水的温婉韵律之舞,和大婚当夜草原女子的大气有力的民族舞之间的对比。三是为了表现面对老单于的死悲痛不能自持的昭君,还在为百姓牵绊着,此时在序章中衣衫褴褛的苦人儿们又出现了,就像走盘山公路又绕回同一个点的乐趣。这一段处理非常艺术化,我个人非常喜欢。

音乐方面张渠老师仍然稳定输出。有趣的是,在启婚礼大幕时的音乐与初见一幕,还有主角阴阳两隔的双人舞的主旋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这三幕想表达的情绪是有重合的,但又通过元素的不同表现方式呈现不同的效果。初见幕以琵琶为主,婉约清扬,既表现仍在大汉深宫,又反应初见的昭君且哀且涩,而到大婚之夜,人声合唱辅以打击乐,辽阔大气的质感便与前篇显出截然不同的氛围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有如看到梦中到此一游却实则大相径庭的景观。再到鹰吟幕这首曲在高潮时以大提琴弦乐合奏和吟唱为主,悲怆苍凉之感覆盖全场,痛感在此处达到高潮,真的非常妙。

舞美方面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背面起光的幕布,比如昭君的头饰从前期的汉朝头饰到匈奴银饰的转变,比如卷起来就像极陶俑的裙尾。我想可能是舞台的一些限制,个人感觉在一些地方可能删繁就简了些,背景,灯光,小到火把蜡烛的道具都有一些很小的问题,毕竟巡演需要处理事情很多,无伤大雅。

另外这个剧基本是从《后汉书》关于昭君的记载中“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延伸开来的一个叙事抒情故事,如非要纠结历史细节便失了乐趣了。

最后附一张出赛的人声合唱唱词:

“着尽汉宫衣

心知更不归

欲问塞南事

年年鸿雁飞。

十、昭君出塞哪集昭君穿嫁衣上殿?

第三十七集

未央宫大殿,皇上准备宣众宫女上殿让呼韩邪单于挑选。呼韩邪单于拒绝了,只要皇上为自己选好的女子。皇上几次相劝,呼韩邪单于毫不动摇。

昭君缓缓上殿。待她抬起头来,皇上、淮阳王、呼韩邪单于都没想到,跪在殿前的王昭君,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美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