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中国发生过哪些大规模战役

2023-11-27 04:12:50  来源:网络   热度:

长勺之战:

亦称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齐军攻鲁,两军遇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县北)。当时齐强鲁弱,鲁庄公用曹刿的计谋,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鲁军先不与齐军交战,等到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士气低落后,才发动反攻,打败齐军,取得胜利。

泓水之战:

也称楚宋泓水之战。春秋无义战之一。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为接替齐桓公的霸业,率兵伐郑。郑向楚求救。楚不救郑,而派兵直接攻宋都睢阳。宋军回救,与楚军遇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楚军渡河来攻。襄公大谈仁义,不肯袭击半渡的楚军,结果大败,他本人受伤,不久丧命。

城濮之战:

亦称晋楚城濮之战。春秋时晋文公战胜楚军,建立霸权的战役。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齐、秦、宋等国联合,进攻依附于楚的曹、卫二国。楚军北上援救,联合陈、蔡在卫国的城濮(今河南濮城)与晋交战。战争开始,楚占优势。晋军尊重诺言,先“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即后退九十里),然后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左右两翼予以猛击。楚军大败,晋国从此成为霸主。

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起义军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领兵数十万攻赵,围巨鹿(今河北平乡)。项羽率领几万农民起义军救赵。大军西渡漳河后,破釜沉舟,誓与敌决一死战。经过九次激战,大破秦军,斩苏角,俘王离,秦将涉间兵败自焚。章邯被迫率所部二十万人投降。

成皋之战:

也称楚汉成皋之战。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与项羽双方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间相持颇久。刘邦屡战屡败,后制定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南北两翼牵制的战略方针,使楚军多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前203年,汉军再度从正面反攻,乘楚军半渡汜水时大破楚军,收复成皋。

韩信破赵之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与楚王项羽各自率军在今河南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刘邦派遣大将韩信领兵几万人,东进攻赵,与赵王歇大战于井陉。赵军号称二十万,数倍于远道而来的汉军。韩信背水为阵,遣兵袭占越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赵军腹受敌,终于大破赵军。

昆阳之战:

也称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绿林农民起义军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等地。新帝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反扑,以十万人围攻昆阳。赵义军主将王凤率八九年人苦战死守,并派刘秀等突围求援。刘秀调集起义军一万多人来援,选精兵三千突破莽军中坚,城内守军乘势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败,王寻被杀,昆阳之围始解。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公元208年冬,曹操率兵二十余万进攻孙权,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出兵五万,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长江南岸)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疾疫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火延及岸上营寨;并乘曹军溃乱之机,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彝陵之战:

也称吴蜀彝陵之战或(犭虎)亭之战。公元221年,蜀汉刘备率军十余万攻吴。吴主孙权派陆逊率兵五万迎战。蜀军连战皆捷,深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设置几十处军营,急于速战。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七八个月而不出战。直到次年见刘备处处设防,兵力分散,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乃由(犭虎)亭(今湖北宜都北)发起反攻,进行决战。利用顺风,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狼狈逃回蜀中。

淝水之战:

也称秦晋淝水之战。东晋击败前秦的著名战役。公元383年,秦主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大军,南下攻晋。晋将谢玄率水陆军八万,拒秦军于淝水。晋军利用苻坚的骄傲自恃,要求淝水以北的秦军略退,让出一片战场,以便晋军渡水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予以袭击,同意稍退。但因秦军内各族士兵不愿作战,将帅之间又不团结,一退即不可止。晋军乘机渡水攻击,大败秦军。

崖山之战:

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虏宋恭帝显北去。宋抗元将领张世杰、陆秀夫等先后拥立两名赵氏后裔为帝,继续抗元。1279年退至崖山(今广东新会以南的海中小岛)。在元军围攻下,张世杰兵败突围。陆秀夫见粮尽无援,身背幼帝投海死。张世杰聚合溃军,意图再起,因遭台风,船覆溺死,南宋亡。

萨尔浒之战:

公元1619年,明朝为消灭后金政权,命杨镐调集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西路总兵杜松贪功冒进,率三万人提前出抚顺关,抵达萨尔浒,又留下两万人驻守,自领一万军队攻打金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后金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采用“任尔几路来,吾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亲率八旗兵中的六旗人马攻打萨尔浒的明军,并派儿子皇太极率领其余两旗兵力截击杜松。杜松全部被歼。金军又歼灭另外两路明军,最后一路明军仓皇撤退。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盛极一时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刻板地遵从兵书上“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他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当夜,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今日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将信将疑,只能从命。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进发,他说:“赵军已先我占据了有利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疑我尚在后军,不肯发起攻击。”

当汉军接近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少顷,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

战后,汉军将士们饮宴相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只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你们一条生路,士卒们能拼死作战吗?”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对韩信大为钦服。

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态势。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D5%BD%D5%F9%D5%BD%D2%DB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朱仙镇之战、三峰山之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多了,古代有巨鹿之战,渭水之战,官渡之战

近一些的还有淮海战役等等~~

战争从没停过

太多了数不胜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