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他大声告诉世人:山西人最重声誉,诚信为立足之本

2023-11-11 08:43:30  来源:网络   热度:

沐子恒

十多年前,曾有这样一部由导演胡玫指导的传奇央视大剧《乔家大院》在一套播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以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为历史背景,向我们真实再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那波澜起伏、富有传奇的创业人生。

早在19世纪初期,晋商们就走出山西,将他们精诚团结、重信守义的名声传播到各地。乔致庸(1817―1906)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山西祁县乔家堡,兴办票庄,汇兑银票,一生想要实现汇通天下的愿望。在八国联军占领京城后,他接待了一路逃难的慈禧太后,借钱给当时的流亡朝廷,从而被慈禧太后嘉奖,他的票号生意畅通无阻,再无禁令。

他终于看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愿望获得成功,却也目睹了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亲眼看到百姓在洋鬼子的铁蹄下流离失所、惨遭屠戮。他想为国家再做些什么,却已经心有不逮了。

                                                             1

年轻时候的乔致庸活泼好动、积极进取,他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厌恶八股取士、腐朽没落的科举制度,不愿意死读经书,困守经阁,深深地向往着院子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他的哥哥乔致广英年早逝,临终前希望他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于是他在祖宗牌位前立下誓言,带着仆人长栓出发了。

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马车的车轴在途中损坏,因而他耽误了考期。主考官以为他不过是纨绔子弟,仅仅靠着知县的面子,凑个名头而已。且当着众人大发议论,言语中多有对山西商人的蔑视,认为山西人历来贪财,民风败坏。乔致庸不卑不亢,在院试大门前慷慨陈词,为晋商正名,为山西人正名,他大声的告诉世人:

历朝历代皆以商人为洪水猛兽,是以商路断绝,南北阻隔。其实大谬,天下赋税,商人有其三成,商人如果歇业,赋税便无从所出,要想改变山西困境,唯有商以富国,富国以强兵。山西商人,也绝不是唯利是图,囤货居奇的贪财奸商。

他是这样讲的,也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不弄虚假,诚信为本”的信条,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儒商的开阔胸襟和视野。在中举之后,乔致庸因为其哥哥的儿子年纪太小,便承担起了庞大的家业。

他雄心勃勃,年少气盛,亲自领着商队到各地去贩卖茶叶,并因此赚了一大笔钱。不巧的时,时值太平军作乱,他遭遇到了以前的仇敌刘黑七,却索性有惊无险,被释放了回去。乔致庸在十年之后还记着这个故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刘黑七被俘获处以极刑,并当街曝尸三日。

乔致庸在这时候,不免还是意气用事,主动为刘黑七收尸,还对着尸体深深地鞠躬。没想到,此事被人告发,官府将乔致庸抓获投入大牢,冠上“私通匪寇”的罪名,判决秋后处斩。

这可急坏了他的一家老小,到处托人上门求情设法解救。清廷深觉乔家是只肥鸭子,可以从中取利,要乔家拿出五百万两银子赎回致庸,以充实国库。这笔巨大的支出对乔家可谓是沉重的打击,乔致庸很久都能从自责消沉中恢复。此后,他足不出户,将生意交付给助手打理。

但是不幸再一次降临到乔致庸头上。正当乔家生意逐渐有复苏之象,恢复元气之时,因为触犯了朝廷利益,清政府限制了乔家的商路,还命乔家连续几年缴纳巨款。也许是官府想捞足油水,用以赔付不断摊派在人民头上的战争赔款。

乔致庸无奈只能谪居在家。几年后,八国联军共进了北京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从户部抢走了三百万两白银,又将北京的居民集中在一起,开枪屠杀,死伤数千人。慈禧太后仓皇带随从李莲英逃往陕西,途中路过山西祁县乔家堡。在这种光景下,还要乔家捐银充当军饷,更要讲究排场,大摆酒席好酒好菜迎接。

乔致庸感伤时事,还是遵守了太后懿旨。他不失时机的提出,要以乔家的商旅通行南北,再不设禁忌为条件,八十三岁高龄的乔致庸,终于实现了他当初“汇通天下”的夙愿。他的产业在其后的几年内东山再起,票号在全国各地流通。

然而,他的心里却百感交集,莫名的沉重,他的妻子陆玉菡,也撇下了他孤零零的留在世上。他揽镜自顾,面对镜中皓首苍髯的容颜,呢喃自语:“ 你是谁?你,为什么还活在世上。你已经八十九了,还有什么活头,还有什么乐趣?当初,你若是从了哥哥心愿,谋个功名,未尝不能做个李白、王维那样的文人,可是偏偏,你要去经商!现在,好了,有钱了,很多很多钱,可是这有什么用,大清都要亡了,钱有什么用啊! ”

他对国家的不幸,有着切肤之痛,深深的热爱。即使在朝廷极力打压他,冤枉他的时候,他依旧天真的认为,这只不是圣上一时糊涂。也许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家国情怀。

时值国难之际,赋闲在家的乔致庸依然心念苍生,想为黎民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乔家遭难的那几年,致庸依然不顾并不宽裕的经济状况,开设粥棚赈济祁县周围数以千计的灾民,全家节衣缩食支持着粥棚,他们的义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于是别的商家也开设了粥棚施以援手。

                                                         2

乔致庸在八十九岁时寿终正寝。他带给人的并不是传统商人的那种精明的印象,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恪守的是儒家中庸之道。为人亲和,不随意委罪于他人,以信立世,货物物美价廉,薄利多销。

这部大戏不仅仅是一代晋商的创业史,更是反应清朝末年社会面貌的缩影。它将清廷的腐朽、没落,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外国侵略的残忍、野蛮暴露无遗。乔致庸一方面对大清朝抱有强烈的幻象,希望商业的兴起能够造福黎民,朝廷能够一扫阴霾,驱逐外侮;另一方面却又对现实感到无助的绝望。

连年战争导致的巨额赔款落到乔家,让致庸心灰意冷;因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也不得不和洋人做着不对等的贸易,被洋人垄断的现状也让其他晋商老号吃尽苦头;鸦片的强制贩卖也侵蚀着国人的精神和躯体,无数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折磨着风烛残年的老人,当他以为自己已经达成了一生的心愿,却只换来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最终没有看到国家的出路,他的思想,完全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虽然对刘黑七很是感激,但是他深深痛恨着太平军,将“长毛兵”视为国贼,并带头捐钱作为镇压太平军的军费。他并不会去尝试更为彻底的变革制度,仅仅做妥协式的改良。因此屡屡成为政府的钱包,无法摆脱封建官僚的压榨剥削。

在乔致庸逝世后,由于外国资本垄断渗透,晋商渐渐开始走上下坡路。虽然如此,乔致庸仍然是晋商中的楷模。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乔致庸深知这个帝国的覆灭已经在所难免,家族的前景未卜,他翻修了乔家老宅,为后人留下了最后值得纪念的一处珍贵遗址。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