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221是哪的身份证?
341221是哪的身份证?
安徽省临泉县身份证号码前6位(地区编码):341221
临泉县身份证号码格式:341221 ABCD EF GH IJK L,长度是18位,前17位全部是数字,第18位多数人是数字,少数人是字母“X”。其中,341221为临泉县的地区编码(户口所在地的行政区代码);ABCD为出生年,EF为出生月,GH为出生日;IJK为顺序编码(在同一区域内,对同一天出生的人员编制的顺序号),且K为性别代码(单数为男,双数为女);L为末位校验码(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计算结果是数字0-10,用X代替10)。
如果出生月、日为个位数的,前面加个0占位,凑双位数,例如5月1日出生,写为0501;如果临泉县的行政区发生更名、合并、升级等变化,其地区编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时老人用老编码(不变),新人用新编码。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全国解放战这的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当时军委的战略意图是: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主力为右后军,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两翼牵制是:彭德怀率领陕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地区,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两翼配合中间,三军确保主力。周恩来曾说:“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的胸膛刺进一刀!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西,再扎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刘邓大军与随后挺进豫西、豫皖苏的陈谢、陈粟两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阵势,它们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使广大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面胜利的前进基地
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战略上从内线转向外线时,首先选择的就是刘邓大军。此次展览上有1947年7月中央军委指示刘邓挺进大别山时的电报,上面说:“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然甩开敌军,分兵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起来容易,可是让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的确是很危险的一着棋。毛主席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这着棋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巨大气魄,但实现这个战略意图,要有刘邓这样既有军事才能,同时又顾全大局的指挥员。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需要休整,但接到毛泽东“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后,刘邓二话没说,不到10天,即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绝对难于想象的。前面有强大的敌人在堵,和黄泛区等等障碍,后有敌军在追,天上飞机轰炸,弹药给养也供给不上,刘邓大军被迫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辎重,以“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克服重重困难挺进大别山。80年代电影《挺进中原》描写的就是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壮举,当时,因要跋涉黄泛区,部队不得不将大炮和辎重炸毁。焚毁机密文件。
从开始进军大别山,到在大别山立足至建立起根据地,刘邓面临着极其残酷的困难,因为大别山原是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刘邓所带部队的老底子,就是徐向前元帅多年培养的红四方面军,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现在老红军老部队回了家乡,谁不想打好仗,做好群众工作,站稳脚跟呢?可大别山在国民党统治下已搞得贫困不堪,加之历史上有我们部队的四出大别山(一是红四方面军西征,二是徐海东到陕北,三是高敬亭东进,四是李先念突围),有点年纪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论,当我们给群众做工作,讲到分配土地时,群众说:“不用你分,我们1927年就分好了。”“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过四次走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箩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
在革命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创痛!说来,大别山人民也真够苦的。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对其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围剿,常常是十里无人烟,到处无鸡鸣.老百姓生活已经无法维持,刘邓进入后,老百姓不敢接近,怕国民党报复,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一面作战,一面开展地方工作,发动党员骨干群众进行土改,镇压地主,打击土匪.严明军纪。。
至11月,共歼敌3万余人,发动群众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一部分青年开始参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刘邓就带头纺纱织布制作军衣、冬装。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刘邓在大别山终于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党中央指出的最理想的前途。刘邓曾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战场可以减轻些,更多地消灭敌人。刘邓这种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的观念,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要在大别山站稳脚,刘邓把高度集中的大部队撒开,变成麻雀满天飞,准备在半年里同蜂拥而来的敌人周旋它几个回合。在威严的大别山,这对我们的部队是何等复杂何等严峻的考验!当这种周旋进行到第三个回合时,蒋介石动用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统一指挥,采取强大纵队寻找我主力决战的战法,企图将我军一网打尽。坚守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到了。
刘邓部队此时吸引了国民党大批军力,大大减轻了陕北的军事压力。
这时在外线,有陈粟、陈谢两军在郑州至信阳段发起攻击战役支援刘邓,以调动大别山的敌人。大别山的部队,一方面继续坚持内线作战,同时决定在外线再开辟三个战场,以求彻底撕破敌人的阵势。刘邓命令南下的后续部队十纵和十二纵分别向桐柏区(大洪山、桐柏山)和江汉区挺进,同时命一纵由大别山内线向北转出,前进500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刘邓二人又分开了。邓小平同李先念、李达组成前线指挥所,指挥大别山内线开展游击战争。刘伯承、张际春率后方指挥部随一纵转移至淮河以北,指挥外线各纵。
12月10日夜晚,刘邓二人在王家湾(黄陂站西北)分别。邓小平说:我到底比你年轻,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当天夜晚宿营,刘伯承率领的野战军直属机关、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即与敌军混住在一起。真巧,刘伯承住的是一个没有敌人的小村庄叫何小岩。这时敌我都没有发现对方,因为双方都疲劳不堪了。当敌人电话兵把线架到野战军机关二局电台时,大家听到了北面的零星枪声,于是各个机关分队立即闪电般地集合起来,迅速向南走。此时已听到北面担任掩护任务的一纵方向机枪声、炮声大作,敌机也很快来到我军上空盘旋。天亮了,只因云低雾大,敌机才始终未发现我军。
邓小平那里,当晚听到北面的枪炮时担心得很,估计刘伯承遇到了敌情,马上令六纵派一支部队向北策应,以吸引敌人到南面来。直至不久以后接到报平安的电报,他才完全放下心来。
这以后,敌人在大别山处处围攻,处处扑空,处处受到邓小平在内线指挥的或集中或分散的部队的打击,驻广济的敌青年军一部被我歼灭。在外线,一纵卡住了淮河,在淮西十几个县展开。进入江汉区的部队越过汉水直抵潜江、石,威胁了武汉,威胁了敌人的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十纵和十二纵先后创建了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吸引大别山的敌军向外扩散。
在敌情这样紧张的时候,刘邓分成两个指挥部,但在上报下发的电报中,这一点从未露出来,一切电报仍是签署“刘邓”二字。这时留在大别山的邓小平政委,发了不少关于战略战术的指示电报,都是签署“刘邓”二字。直到他们快要重新会合的时候,刘、邓才分别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个人署名的电报。
经过我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积极作战,四个月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至此,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已届完成。
一支浴血千里的勇猛之师―――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在中国革命解放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终于熬出来了!”称此举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12万人,一路遭遇敌人围追堵截,战斗任务极其频繁,到大别山后战斗仍在继续部队已锐减到不足7万人,伤亡严重。
在坚持大别山斗争期间,刘邓在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两路大军配合下,共歼敌12万余人。
1947年7月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实力统计如下:
一纵32357人。
二纵31000人
三纵26468人
6纵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2517余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野战军兵力不足7万。
当时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1纵15363人
2纵11627人
3纵15384人
6纵1428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从浩浩荡荡的12万人马减到不足7万,如此冰冷的数字,足使人体味到刘邓付出的艰辛、困苦、英勇和牺牲。
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
从此,全国战局由被动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大别山战略大事记
1947年6月为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下的压力,刘邓大军实施南下战略转移,吸引蒋军“追歼”。
7月23日中央军委建议刘邓直趋大别山。
7月30日刘邓收到毛泽东AAA级极秘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即回电“直趋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最终确定。
8月7日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从鲁西南挥师南下,开始千里跃进。
8月19日刘邓率部渡过沙河,蒋介石方悟刘邓战略意图。
8月27日刘邓胜利到达大别山。
8月31日毛泽东提出刘邓在大别山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小平分析创建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0月初刘邓率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进入湖北黄冈地区,辗转于红安、麻城、蕲春等地。
10月底刘邓在大别山建起33个民主县政府和军区、行署机构,基本实现战略展开。
12月10日刘邓分兵,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北上,小平率前指留在大别山。
1948年2月24日刘邓在安徽临泉胜利会师。
3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
该回答在 13:52:51由回答者修改过
该回答在 08:29:09由回答者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