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要不要门票?中山的

2023-08-16 21:19: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要不要门票?中山的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不需要门票。开放时间09:00-17:00。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距广州城区90公里,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本馆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围2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5人,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博物馆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和本馆业务情况,经上级批准,本馆目前有三个机构名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对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与民俗风情展示,抢救与保护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并以此保护和烘托孙中山及其故居的历史文化氛围。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主要业务包括:1、孙中山出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孙中山生平经历研究;3、孙中山的家世、亲属与后裔研究;4、孙中山与其同时代(特别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孙中山相关文物研究;6、孙中山思想研究;7、相关的博物馆业务和观众服务项目研究;8、相关科研组织工作。

2016年12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扩展资料: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结构

广东省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

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7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

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

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12岁时,常与他姐姐孙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

孙中山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参考资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网

不用门票,但是要用身份证换一张卡,刷卡进去,进去的时候把卡还给工作人员

不用钱的,只是要在门口领票,就可以进去!全年无休!不过是上午9:00开到下午5:00。4:30分就不可以进了。要算好时间,免得白跑一趟!

不要的

二、中山市南头镇或黄圃有些哪在建的花园式小区, 具体位置,或房价如何,能详细一些更好。

南头..南桂园把。

黄圃镇翡翠半岛吧,有山有水,近轻轨

三、关于中山陵或岳王庙的介绍

中山陵

中山陵(Sun Yat-sen Mausoleum)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 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 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门,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本来,孙中山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音乐台在中山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藏经楼又名孙中山纪念馆。 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中山陵位于钟山

巍巍钟山,雄峙六朝古都南京的东郊,是南京地区群山之首。古称金陵山,战国时楚国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东吴时改称蒋山。因山有紫色页岩,远望山顶,紫云缭绕气象万千。

钟山山体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周长达30公里,是江苏南部茅山山脉的余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山势整体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东段向东南方向延伸,止于马群、麒麟门一带;西段走向西,经太平门附近入城,隆起为富贵山、覆舟山和鸡笼山。山势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龙,故称“钟山龙蟠”。

钟山有三个山峰,呈笔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为宁镇山脉之最高峰。其东南第二峰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称天堡山。环山溪流交汇,湖泊众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负盛名。

钟山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气息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几乎都在钟山一带留存丰富的积淀,刻下清晰的印记。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盛地;自六朝到近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特别是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钟山,人文景观众多,历代风物荟萃,200多处名胜史迹和纪念建筑,琳琅满目,错落有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钟山,是古都南京的骄傲,是古都南京的圣地。

钟山风物,当以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为最。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临平畴万里,后拥苍崖千丈,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 图案,寓“使天下皆达道”之义。陵墓建设自1926年1月破土动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体工程历时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都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建造的。为了纪念中山先生,还在中山陵园区内建立了享誉中外的中山植物园及陵园温室等。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与中山陵建筑群前后辉映的是明孝陵建筑群。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陵园占地广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个建筑群分为两部分:从下马坊开始,经禁约碑、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河桥、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棂星门,是孝陵引导部分神道。过棂星门向东北折,才进入陵园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直到宝城。地宫即位于宝城之下。明孝陵的神道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明孝陵地面木构建筑物虽均毁于兵燹,但总体布局气魄恢宏,尚存建筑雄伟壮观,石刻砖雕,图案清晰,技艺高超。特别是尚未发掘的明太祖及马皇后墓室,在数百年来‘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个城门出棺材”等民间传说、裨史杂记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点,在钟山之阳督造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孝陵,还对那些追随他百战沙场、创基立业的开国功臣“赐葬钟山之阴”,形成“山外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书记载钟山之阴共葬十余位明初开国功臣,丰碑乔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皖国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兽错落,翁仲杂陈。

在钟山风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在六朝时期,钟山寺宇达70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多少楼台烟雨中”。岁月沧桑,历代迭有兴废,至今仅山左之灵谷寺犹具规模。特别是灵谷寺中的无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砖砌,不用寸钉片木,故又称无梁殿,为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钟山其余寺庙,大多荒废,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在钟山绝顶兴建的大爱敬寺,最为宏丽,梁武帝萧衍曾亲往游览赋诗,昭明太子萧统和之。该寺后毁于战火,至今犹可见其遗址。钟山现存宗教建筑,如无量殿、宝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均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唯多后代重建。然钟山绝顶或半山溪谷之间,时见颓垣遗基,古寺废址,六朝钟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见一斑。

钟山文化遗迹亦颇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作画、大诗人李白作赞、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宝志和尚像赞碑,即世称“三绝碑” 者,素负盛名,原建钟山独龙阜,后随灵谷寺迁往今址。坟头村附近的阳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开凿,原拟作为刻制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材,其碑额、碑身、碑座硕大无比,通高73米,总重量达1.5万吨,堪称“绝世碑材”。钟山第三峰上,建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天文台,还保存浑仪、简仪、天球仪和圭表等珍贵文物,均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此外,钟山北高峰上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雨中游钟山定林寺的摩崖题刻、明代紫霞真人隐居的道家“第三十一洞天”等处,均为钟山胜境,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钟山蜿蜒起伏,宛如游龙,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山、湖的连接地带以及环湖的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等若干低丘和城垣、城堡。其特点是山光与水色齐收,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钟山远眺,玄武湖五洲烟柳,十里春风,燕雀湖波光墙影,紫霞湖林海明珠,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秀峰塔影,林木葱郁。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独运的精美建筑,使得钟山风景区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紧密结合的上乘佳作。

南京是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长达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现代为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时期,而留存在钟山的名胜史迹、纪念建筑,亦以这三个时期最为集中突出。钟山风物,是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宝库,是对广大人民群钲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我们要爱惜保护钟山文物古迹,大力宣传钟山风光名胜,积极开发钟山旅游景观,使之在建设融古都风貌与现代都市为一体的新南京的事业中,日益发挥其巨大之作用。

中山陵园组织机构历史沿革

一、葬事筹备处(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

二、奉安委员会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

三、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四、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

五、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

六、中山陵园管理处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七、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

八、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

九、中山陵园管理处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

十、中山陵园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

岳王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 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 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 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 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 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

殿内塑有岳飞彩像,其上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飞墓,系块石围砌, 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样。旁有其子岳云墓。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 墓道阶下有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四跪像。 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古柏森森,庄严肃穆。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进岳庙参观,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三字竖匾,继而是一个天井院落,中间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叶剑英的手笔。大殿正中是彩色4.5米的岳飞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显示了武将的英雄气概。岳飞生前是无资格穿蟒袍的,因后封鄂王,所以身着蟒袍。

殿两面壁上是明代莆田人洪珠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座像上面悬着一块“还我河山”的横匾,是岳飞手迹,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所书,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展示了岳飞保卫国家的英雄业绩。大殿天花板上绘有“百鹤图”,373只鹤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可谓岳飞浩然气节和坚贞性格的象征。正殿西面有一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上,岳飞遇害后树就枯死了,后来就移放在岳坟边上,称为精忠柏。现经鉴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属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历史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了。

入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庭园中间有一石桥名精忠桥;过精忠桥便是墓阙,造型古朴,是1978年重修时按南宋的建筑风格造的。墓阙边上有一口井名忠泉。进墓阙重门就是岳飞墓园,墓道两侧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俑三对正中便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两墓保持宋代的式样。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阙后面两侧分列秦桧等4人的铸铁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墓园一侧,另有一组庭园,现已辟成岳飞纪念馆,供游人瞻仰。

配殿启忠祠,原祀岳飞父母,今改作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岳墓,也称岳坟。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于此。陵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亭北侧墙上,为冯玉祥书写的石刻题词“民族英雄”。进墓园门,两侧是碑廊,陈列历代石碑125块。北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南廊是历代名人凭吊题咏、岳庙几次重建的碑记。现在的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泰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例文

游中山陵

浙江省建德市 建德市大同镇第一中学101 程潜

客车载着一车的“欢笑”,来到了中山陵.中山陵,不可思议,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提起孙中山先生,他可不简单,领导了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的形象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走进园陵,沿着墓道向前走去,两旁高大的雪松,展开茂盛的枝叶,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到尽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壮观,高大的牌坊,金光闪闪,360多个台阶,一眼望去,只能看见高而陡的台阶,隐隐约约能看见一点牌坊,这,让我想起了革命的道路,既遥远,又充满艰辛,不就和这高而陡的台阶一样吗?

沿台阶拾级而上,又是个牌坊,两个巨大的铜炉稳稳地“站”立在门前,像两个守护神,可它们那时受到日军炮火的攻击.现已残缺不齐.

继续向前走,一眼就能看见一座建筑物,门前两只狮子,可它们不是缺胳膊就是少尾巴.走进大门,看见一座雕像,那是老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他身穿中山装,端端正正地坐着,似乎让我感觉到他那种为革命鞠躬尽瘁精神.

进入一扇铜门,可以看见美国著名雕塑家雕塑的汉白玉雕像-孙中山先生静静地躺在灵柩上.听导游说,孙中山先生的躯体在紫铜棺内,被混泥土浇筑在离地面5米的地下... 我久久地站着,心里默默的向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指导教师:周慧晓

按方位顺序写,详略得当.

游中山陵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