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临沂烈士纪念馆在哪里

2023-06-22 03:17:3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临沂烈士纪念馆在哪里

结论:山东红色教育有很多景点值得去参观,但是没有固定的必去景点排名。原因: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景点,例如曲阜孔庙、革命圣地临沂雪山、寿光井冈山革命老区纪念园等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出游目的会有不同的必去景点选择。内容延伸:对于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旅游者,孔庙肯定是不容错过的;对于想要感受革命精神的旅游者,临沂雪山和井冈山革命老区纪念园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想要领略山东自然风光的旅游者,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崂山是不容错过的。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旅游目的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必去景点。

二、临沂烈士纪念馆在什么地方

蒙山传说

传说,古时候的蒙山上,居住着两位隐姓埋名的修道人。蒙山顶峰前向阳处有一座“朝阳洞”,里面住着一位婆婆。蒙山山脚下的人们都叫她大山奶奶。大山奶奶天天在洞里打坐,诵经奉佛。蒙山顶峰东首有一洞乃叫“水帘洞”,里面住着一位禅师,自称王禅。他天天在洞内修炼,研习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奇门遁甲以及布兵摆阵的“兵部战策”。

一日清晨,大山奶奶在洞内打坐,天宫里的王母娘娘驾临蒙山,赏珍玉百块。这日大山奶奶将珍玉放入水中冲洗干净,拿到洞外的石崖之上瞭晒,王禅云游路过此处,看罢分外眼红,立即施展法术,轻轻地将宝贝摄入袖中,变化一阵清风而去。

王禅回到洞中,觉得大有不妥之处,遂欲归还珍玉,无奈大山奶奶己动怒,弃蒙山前往泰山定居,珍玉抛落山下,凡落到的地方,山坡地貌,都象征珍玉内里的纹理图案,已变成宝地,形成村庄。山下过着游牧打猎流动生活的民众,到珍玉降落的风水宝地落脚谋生,按照珍玉纹理所形成的地理特点,起上了村庄的名字。这就由珍玉形成的地理图形,变成了蒙山山下的珍略村庄。

托塔天王李靖又命万年老龟飢在蒙峰之上护山,龟头向西,龟尾向东,和岩石连为一体。自此,蒙山顶峰便叫“龟蒙顶”,那巨龟的灵气罩住蒙山,云雾缭绕。

三、临沂烈士纪念馆简介

沂蒙革命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路与沂州路交会处东南角,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设的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革命文物458件。规划设计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其中,地上三层建筑主要用于沂蒙革命精神展示、红色影视教育、党史陈列、沂蒙革命精神研究、群众路线展示等。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当时根据地420万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革命纪念馆浓缩了整个沂蒙地区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馆藏内容十分丰富。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舍子拥军的方兰亭、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沂蒙革命史。

听着革命故事,看着老照片,所有前来参观的人无不动容。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沂蒙人民与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绘就了辉煌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最真实的写照。

沂蒙革命纪念馆由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先生主持设计,设计方案外方内圆,建筑形式简洁朴实,体现质朴高尚的沂蒙精神;暗红色基座稳扎大地,暗示沂蒙精神的革命根基;两组支座承载建筑上部主体,象征着沂蒙精神对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支撑;中间贯穿上下的红色筒体,寓意着沂蒙精神中流砥柱的强大作用。

英雄的事迹令人敬仰,榜样的精神让人追随,每名党员要牢记党的光辉历史,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将沂蒙精神融入血脉,当好红色传人,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四、临沂烈士纪念馆电话

有段文字记载有的~~~

~窦家山在今榆中县兰山乡,位于兰州市东南20多里,海拔 2073米 ,西与古城岭、马家山相接,东北与十里山相连,是兰州东南门户。窦家山山高坡陡,但山顶平坦,长约3里。山上有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永久性“国防工事”。~~~~里面有提到十里山~~~ 兰州战役,歼灭了西北地区国民党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青马主力,宣告了西北战场决战的胜利。从此,西北地区的敌人已丧失了组织任何战役的能力。

稍事休整后,8月底、9月初,人民解放军主力,分兵三路向青海、河西走廊和宁夏追击前进。

后来,榆中县在风景秀丽的兴隆山卧龙湾修建烈士陵园,把在兰州战役中牺牲的915名人民解放军烈士的遗骨安葬在这里,以示纪念。

五、临沂烈士纪念馆是纪念什么的

是的,瞻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烈士陵园是后人为纪念中国革命先贤们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的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有大量烈士陵园,如烈士陵园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藕塘烈士陵园(定远)、孟良崮烈士陵园(蒙阴、)宜阳烈士陵园(宜阳)、援朝烈士陵园(沈阳)华容烈士陵园(华容)、沐阳烈士陵园(沐阳)、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临沂)、漫川关烈士陵园(商洛)、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邯郸)等。

六、临沂烈士纪念馆有感

巍巍蒙山,耸立起英雄无私的伟岸丰碑;滔滔沂河,讲述着沂蒙儿女的红色故事。八百里沂蒙,最鲜艳的那一片红就是沂蒙红嫂。

这群沂蒙山的普通劳动妇女,送子参军、送夫支前,送军粮、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汇合成感天动地的沂蒙红嫂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烽火硝烟诞生这一抹红

在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你会看到这样一种圆圆的低矮茅屋:沂蒙山的小块青石垒砌成圆墙,上面再搭个茅屋的圆顶屋蓬。这就是沂蒙地区特有的“团瓢屋”。贫苦的沂蒙百姓,就住在这样四面透风的草窝里。

就是在这个团瓢屋里,沂蒙红嫂明德英先后救助了两名八路军战士。危急时刻,她更是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身负重伤的子弟兵。

1911年,明德英出生在沂南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岁时,她因病致聋哑,懂事后以讨饭为生。25岁时,嫁给了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李开田。两口子没房也没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到村西面的李家林看坟墓。明德英夫妇在坟地旁搭了个团瓢屋居住。

抗战烽火燃起,日寇侵入沂蒙山区烧杀抢掠,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1940年秋,八路军山东纵队来到沂蒙。他们对待老百姓像亲人,帮助村民搞生产、学文化……还帮她家盖起了茅草屋,送来了粮食。明德英虽然不会说话,可她早就把八路军战士当成自己最亲的兄弟姐妹。

1941年的一天,一名八路军小战士身负重伤冲出敌人包围圈,正巧遇到明德英。明德英冒死将浑身是血的小战士掩藏在附近的空坟里。在骗走日本兵后,明德英到空坟子里查看,小战士因为失血过多早已昏了过去。为了救人,她毅然解开衣襟,把乳汁一滴一滴滴到了战士的嘴里,救了他的命。之后的每一天,明德英都为小战士清洗感染流脓的创口,还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为他补充营养。半个月后,小战士伤愈重新归队。

1942年日军扫荡时,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负伤,也被明德英夫妇相救,悉心为其养伤。战后,庄新民找到了明德英。在明德英去世后,庄新民以儿子的身份为她立碑,每年都让两个儿子来沂南给明德英扫墓。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首先提出了“红嫂”的称谓。随后,小说《红嫂》又被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沂蒙红嫂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沂蒙女性的红色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带着儿媳张淑贞等人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李桂芬带领31名妇女肩扛门板,在水中架起“火线桥”;深明大义的“沂蒙六姐妹”伊淑英、张玉梅、杨桂英、伊廷珍、冀贞兰、公方莲,带领全村为孟良崮前线烙出15万斤煎饼,筹集军马草料约3万斤,拆洗军衣8500余件,缝制军鞋超过500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的女性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为前线做军鞋315万双、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2亿斤,救护伤员6万人……沂蒙女性以她们的大爱、英勇和无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人们心目中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革命建设锻造磨砺这一抹红

当战火的硝烟渐渐散去,沂蒙红嫂精神却在经历着一遍遍的磨砺,依然绽放熠熠光彩。

“沂蒙红嫂纪念馆”里,就记录了这样一位革命建设时期的红嫂。她就是爱国拥军一辈子、爱心洒遍蒙山辽水的好妈妈胡玉萍。

1922年,胡玉萍出生在沂南县张庄镇。13岁那年,她的父母被地主逼死,留下姊妹9人。胡玉萍是老大,年幼的她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解放了她、教育了她,给了她新的生命和希望。

1939年,胡玉萍嫁到了张庄镇和庄村。新婚第二天,为了救治八路军伤员,她和丈夫商量,把刚住了一天的新房让了出来,把一间破旧的草棚当作自己的家。解放战争时期,胡玉萍带领妇女们拥军支前,动员亲人们参军参战,曾被沂蒙地委授予“支前模范”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胡玉萍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上。抗美援朝时,胡玉萍听到志愿军缺少飞机大炮,她把家里仅有的500斤大豆拿了出来,又动员兄弟姐妹凑了1500多斤粮食,捐献给国家;1963年,沂南遇到特大干旱,她给村里的打井队捐粮、捐物;她日常照顾村里的3位烈军属和多位五保户,将两个儿子送到部队参军……

1978年,胡玉萍被转业到辽宁抚顺的儿子接去安度晚年。这个沂蒙山区的先进典型,来到了雷锋工作过的地方,也把沂蒙精神带到了那里,和“雷锋团”的官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玉萍带头组织了50多个军地单位,成立了双拥活动站,她当站长,吸收了600多人加入了活动站,为部队送猪300多头,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妈妈”。胡玉萍被雷锋团誉为编外指导员、编外政委,多次为部队官兵、当地群众作传统报告,讲述她在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事迹。

在抚顺的27年间,靠养猪、拣废品,胡玉萍捐款捐物达15万多元,先后为党多交党费1万多元。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胡玉萍养猪的艰辛。为了让猪长得好,她把猪圈建在向阳的一面,她则住在了猪圈的背阳面;为了省钱,她每天都要经过一座300米长的铁桥,到浑河南岸的养鸡场去捡猪饲料,然后带着成袋的饲料爬过60多度的大坡,再拖过仅能容一人行走的铁桥。拉回家,还要再用半天的时间。累了,饿了,就坐在桥头上就着咸菜吃一口自带的干粮。这样的难度和劳动强度,对一个70多岁、身高不足一米五、裹着小脚的老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199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爱国拥军好妈妈》,并发表短评《山高水长五十年》。这是对胡玉萍这位普通老人一生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胡玉萍于2005年去世。在83年的岁月中,她拥军长达60多年,为国家、为军队奉献了执著的大爱和一生的真情。抚顺市民自发地为她建起了“个人荣誉室”,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的张文岳亲自参加了仪式并揭牌。一个城市的市民为一名外地妇女建个人荣誉室,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新时代传承弘扬这一抹红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于爱梅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将沂蒙红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她不顾身体的病痛,到学校、到社区、到军队,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截至目前,于爱梅义务做沂蒙精神讲解、报告和讲述沂蒙红色故事3000余场,拥军足迹也踏遍了山南海北。这位69岁的老人,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

革命战争时期,王换于带着儿媳张淑贞等人,在自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她们像母亲一样全力保护、抚养了革命干部和烈士的子女。

“我是红嫂的后人,决不能给前辈抹黑。”正是抱着“让沂蒙精神流传得更远”的想法,于爱梅从2004年退休后就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

2010年,于爱梅开始担任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也是从这一年起,她开始走上讲台,向公众讲述自己眼中的红嫂事迹和沂蒙精神。2016年,于爱梅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目前,促进会的会员已增至300余人,还在山东省外不少城市设立了分会。

而今,于爱梅的大女儿高洁和家里的几个孩子都主动加入到传承沂蒙精神的队伍中来。高洁与母亲一样,也成为了党性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这是一个“红嫂”家庭的红色传承。

红嫂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在新的发展时期,临沂妇女大力发扬沂蒙红嫂光荣传统,听党话、跟党走,谱写新时期军民鱼水深情,使红嫂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七、临沂烈士纪念馆线路图高清

莒南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蒙红色圣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景区以丰富、详实、生动、系统的史料、实物和场景,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面反映了在血与火的革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