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的介绍

2023-06-19 07:15:4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的介绍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馆址坐落在文化公园内,现占地14.9亩,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展壁面积400平方米。纪念馆是基于栾城是宋大文豪苏东坡这一史实创建的,是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地方特色。

二、惠州历史文化作文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我的家乡―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商周,后经历北方民族人口南迁徙,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直至近现代。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而惠州却不断地传承、发扬文化,成为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1990年,在惠州市区内出土了一窝近30个的恐龙蛋化石。这已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也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不仅如此,“惠州”这个名字也是悠久的。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始王在位33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岭南又设有广州、循州(惠州)两个总管府统治领诸州。唐代,粤东只有潮、循二。到了公元前917年,这里又成为了祯州治所,也就是五代南汉乾亨元之时。最后,宋真宗天禧4年,也就是公元前1020年时,他为了逃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之后,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

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已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我为有这个家乡感到自豪!

惠州历史文化悠久,历代以来一直都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的`历史人物就有480多人。其中有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梁鼎芬、陈恭伊、伊秉绶、宋湘等,都有一些名气。他们有的写诗和文章,有的创办学院,或者是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贡献极多。

再有的是公元前1094年,苏东波被贬为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游遍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灵魂。这种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为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在惠州影响极深。

仁都乐山,智者乐水。

惠州西湖,将独特的岭南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东坡纪念馆”位于西湖的孤山上。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有着“孤山苏迹”之景誉。馆旁有东坡妾朝云墓。

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一楼展出了苏东坡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反映了他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造品及当代书画名字以他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以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其实,惠州在苏东坡还有另一层意义。他在杭州西湖初识朝云,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闪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惠州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惠州西湖因

他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因他的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惠州这一座历史文化名诚,向世人展现了岭南同古至今的灿烂与辉煌,见证了岭南文化、东江流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是大从的,文化是世界的。惠州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应取之精华,兼收并蓄,和谐发展。我们既要传承岭南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一代的惠州文化。不辜负当年苏轼居惠州时写下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对岭南的热爱之情、对岭南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一种喜爱、赞美、留恋之情。

三、怀古论今-跟着苏东坡去旅行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自应试及第离开故乡眉山后,几度贬谪,官海浮沉,从开封、杭州、黄州再到杭州,直至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辗转南北,足迹遍布十余个城市。我通过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更加清楚完整真切地了解他一生的荣辱繁华。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谈他影响深远的四个重要城市(湖北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看看他是如何将为民勤政的实用性与文学艺术底蕴下的城市美学有机结合。

一、湖北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公元1079年,在湖州,苏东坡的才华与政绩,被朝廷上的小人嫉妒,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表面上与苏轼叙旧,实则当卧底,拿走了苏轼的诗集,逐条批注,然后上书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就这样,苏轼被双规了,与此相伴的,是残酷的审问,还有狱卒的侮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深井一般乌台监狱里呆了130天后,由于挺身为苏轼说清的人很多,终免于一死,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民间的自卫队对长),那年他43岁。

黄州是我的家乡,那里有著名的黄冈中学,我高中三年曾在那里度过,我很喜欢高中就有着如大学一般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喜欢兢兢业业各有千秋的名师,更喜欢刻苦认真多才多艺的同学。我们学校离苏轼写《赤壁怀古》的东坡赤壁走路大约十来分钟,那时我们文学社组织赤壁怀古,回来大家纷纷作文,收集成册,至今我仍保存着。

苏轼到了黄州,一时无处落脚,只好在城中的定惠院暂居。抬眼,见杂花满山,竟有海棠一株。海棠是苏轼故乡的名贵花卉,像黄州这么偏远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它的名贵。这独一株茂盛而孤独的繁华,让他瞬间看到了自己,吟出了“江城地瘴藩草木,唯有名花苦幽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的诗句。

花开花落,风月无边,可以抚慰脑子,但不能安抚肚子。苏轼的俸禄,少得可怜。苏轼在城东找了一片被荒弃的土地,自称为“东坡”,“东坡居士”由此得名。他开始煽风点火,尝试着做一个农民,买来牛、锄头、水桶、镰刀,日复一日的耕作在眼前的天然大书。在这具体的艰辛里,“尘满面,鬓如霜”;在烈日下的麦田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当芒种一过,麦子成熟,苏东坡用他艰辛而诚实的劳动,把大自然的精华萃取出来,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此时,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里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才算正式出场。

贬官黄州后,达到了自己词作质量的高峰。他摈弃了华词丽句,那些看上去质朴平静的文字,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力度,他真正提升了宋代精神的品质,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而他诗词里的那份幽默、超拔、豪迈,别人是学不来的。谁想学,得先去乌台坐牢,再去黄州种地。

于是,黄州,这座山重水远的小城的意义竟发生了奇特的转变。对于苏东坡而言,它不再是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于黄州来说,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涯过客。他们彼此接纳,彼此成全,成为对方历史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二、浙江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公元1089年,因对腐败现象的抨击,请辞外放,去杭州做太守,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市长。与汴京相比,这只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城。住在凤凰山的苏东坡,每天早上推开窗子,向南看,是一泓江水,向北望,则是一潭西湖。在这山环水绕、云抱烟拥的城,苏东坡如入梦境。一次,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一开始天气晴朗,不多久竟下起雨来。于是写下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一生,不知为杭州写过多少诗。这些诗,构筑了那个年代的“城市文学”。他诗词里的杭州,既有盛世的风度,也有平民的温度。

苏东坡在杭州最有名的业绩,恐怕就是西湖上的苏堤了。学者康震说:“拯救西湖,这是一次民生的拯救,也是一次文学的拯救。”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发动居民疏浚西湖,把淤泥和湖草堆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外湖,缩短了西湖南岸与北岸之间的交通距离,这就是著名的“白堤”,并在桥上种植桃花和柳树,形成今天看到的一株桃花一株柳的美景,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说的就是杭州春天美如烟的景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蒋勋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感叹:“我们今天可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期待我们的政务官,就是除了爱民如子之外,他还懂得美”。

刚刚治理了水患,瘟疫又来袭杭州,成百上千的民众在疫病中战栗和死亡。此时,苏东坡意识到,一剂良方,比一千首诗词都更有用。曾在黄州获取的发毒誓绝不传人的秘方,面对汹涌的死亡,苏东坡毫不犹豫贡献出来,并自费采购药材,煎熬汤剂,“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我们已无法统计,在那一年,有多少杭州人,因这一剂药方而得以重生。而苏东坡,就是为黎民百姓再造生命的那个人。

东坡肉不是东坡的肉,而是东坡发明的肉。在宋代人的食谱里,肉食中最被看重的是羊肉,其次是牛肉。囊中羞涩的苏东坡难以问津,幸好,他发现猪肉十分便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就开始买猪肉,苦心钻研烹饪方法。苏东坡把自己苦心研制的炖猪肉的方法无偿贡献给当地百姓,让百姓不仅吃饱,而且吃得美味。假如在今天,苏东坡的发明无疑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没准儿会凭此跻身福布斯富人榜。但苏东坡当惯了活雷锋,别人或许看不起,但他乐此不疲,这就是一种兼济天下吧。

因为对杭州的喜爱,和好友毕业旅行去了趟杭州,在白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我们参观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纪念馆讲述着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平与业绩,收藏着他许多珍贵的字画、诗词作品。参观完纪念馆,走过长长的白堤,在西湖边的楼外楼点一份东坡肉,心中是怎样的满足,感念这位11世纪的市长,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广东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公元1094年,时年58岁的苏东坡,再度被贬至广东惠州,如此漫长的道路,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必须徒步行走,中间要跨过无数的山脉与大河,对于一位六旬老人,能活着走过来就不容易。但这一路,苏东坡不仅走过来了,而且还玩得挺高兴。

一过梅关,大面积的梅花盛开如云,苏东坡不再如当时入黄州时看到海棠就感到孤绝,此时内心变得雄健了,就像眼前的梅花,不惧夜寒相侵。

他自酿梅子酒,喜爱荔枝,并写下最著名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此地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各类作品达580多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苏东坡离开惠州后,又在历史上形成了洋洋大观的颂苏诗文潮。“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诗人江逢辰一语中的,把苏东坡带给惠州的历史文化自信表露无遗。

苏东坡在惠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力倡疏浚西湖,将浚出的湖底筑堤与西新桥连成一个整体,后人称之为苏堤,解决百姓行路难;推广插秧机械“秧马”和水碓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引博罗山泉输入广州,种草药布施贫民,建议有关职司禁止士兵扰民,减轻农民负担等等。现在,惠州的东新桥、西新桥、朝云墓和苏堤等已经成为永久性的文化景点与民心工程。

我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工作,中间去过几次惠州,惠州西湖每每让我留恋往返,朝云墓我也去过。苏东坡一生钟情,但不好色,陪伴他一生的有三个女人,其中结发妻子王弗走的早,在原配离世十年后,他还写下著名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重情重义的男子,这样冰清玉洁的文字,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海南儋州:“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公元1097年,苏东坡在惠州潇洒从容的生活让朝廷上那帮政敌颇为不爽,于是一纸诏书,将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海南岛。苏东坡知道,此生不能回到中原了,交代好后事,和家人告别,只有最小的儿子苏过相随。年轻的苏过,非常理解父亲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是极高的。那段日子里,父子二人以诗文唱和,情深感厚,情趣相得。

那时的海南,连猪肉也没有。很快,他发现生蚝的妙处,就是现在炭烧生蚝的做法。

苏东坡喜欢写书法,但没有墨。他自发创造了墨汁,用树枝烧成灰,再混合牛皮胶,就成了墨。

当时的海南岛差不多聚集了苗、黎、汉等差不多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东坡带领大家一起种田,并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各种谷种,还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再一次造起来,供大家使用,这便是海南岛第一个插秧机。

苏东坡看到当地人长期饮用河水而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的第一口水井,后人为了感念苏东坡,便取名为“东坡井”,直到现在,这口“东坡井”都在陪伴当地人成长。

苏东坡还亲自当起了医生,开办了海南的第一家医院。

苏东坡发现当地的文化比较落后,自发做老师,筹集了一个茅草屋,取名为“载酒堂”,这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堂;在当时,不光是儋州本地百姓,海南其他地方的许多人也都慕名而来,听苏东坡讲学;后来“载酒堂”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重修和扩建,成为了现在的“东坡书院”。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

虽然苏东坡在海南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却让儋州变成一个书声朗朗,众人仰慕的文化中心;而海南的“第一块墨、第一个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医院、第一座学堂、第一个举人进士”都是因苏东坡而起,都记录着苏东坡和当地人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苏东坡在海南的三百首诗中,更是记录了海南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参考研究价值。现在想来,也难怪苏东坡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为海南贡献的同时,更是投入了自己诸多的感情。

现如今,大家都喜欢带孩子去三亚旅游,如果你也刚好去了三亚,不妨坐个环岛高铁,去儋州,那里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坐落着当年的东坡书院,里面讲述着被贬海南是苏东坡人生最后的辉煌,他在海南创作了上百首诗词,还创作了论文、书信、杂记等体裁的文章。对于海南来说,苏东坡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对于苏东坡而言,海南是最后的暮年生活,也是人情不恶的故乡。

通过我自己的生命路径,从我的家乡黄州出发,然后到我毕业旅行去杭州,再到我毕业后来深圳工作,后来有了孩子带孩子去三亚旅游,来描述苏东坡人生的轨迹。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不仅是大学士、大文豪、多才多艺的人,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中国人一提到就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他这种豁达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他给予那个时代的,比他从时代中得到的更多。这也是我想从他身上学习的,有了这样的见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