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柳宗元纪念馆在哪里

2023-06-17 18:48:1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柳宗元纪念馆在哪里

乌衣巷就在南京夫子庙地段的秦淮河。

作者:湖畔悠悠心

我今年春天去的。我这次“江南春行”的第一站便是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

去南京不能不去孔子庙段的秦淮河。自然也很想看看“乌衣巷”。

离津后几小时,即当天黄昏时节,我们已经站在了“古秦淮”的街牌坊前。

趁着夜幕还未降临,我拍下了以下街景: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等。

在秦淮河岸边的街巷游览,我发现了一道靓丽文化景观——秦淮流韵。其中就有写乌衣巷的刘禹锡。

还有秦淮八艳。秦淮河并非因商业繁荣和政治地位而让人记忆深刻,而是曾经出过八位才貌绝佳的青楼女子,她们并称“秦淮八艳”,在明末的乱世,追求着她们的爱与自由,这其中的身世,每一个搬出来都值得赞颂一番。(我仅拍摄下四艳夜幕已降临。)

观赏着墙上的浮雕,感慨万千,此刻不禁作诗一首:

江南多名士,侠女亦惊魂。

风流传千古,秦淮留古韵。

夜幕降临我站在乌衣巷前。乌衣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刘禹锡的诗句就写在墙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已很深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秦淮河畔。悠久的秦淮文化,恰值盛世,焕发着迷人的魅力,她蕴藏的神韵岂止一个“美”字可以道尽?回望步行街和秦淮河,几句诗句从胸臆沛然流出:

《春夜游秦淮》

流光溢彩映秦淮,

八方游客寻梦来。

旖旎水波含古韵,

依呀橹声述情怀。

窈窕女郎摆倩影,

丰满大妈显富态。

皆称秦淮韵无尽,

几人识得美金钗?

二、柳宗元雕像介绍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能够保存几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并不多,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称的灵渠,在众多古代水利工程之中拥有着重要地位。

灵渠

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灵渠的开凿,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长约30公里,宽约5米,由铧嘴、大小天平、陡门、南渠、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

分水堤与南北水渠

为了将湘江水导入灵渠,需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因其形似犁铧,故名“铧嘴”。“铧嘴”后接两条长堤:北堤稍长,称“大天平”;南堤稍短,称“小天平”。三者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将水流一劈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因此,灵渠包括南北两条水渠,各有分工,相辅相成。

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陡门

灵渠渠道以浅、狭、曲、急为特点,汛期水流迅疾,枯水期水流稀少,为确保船只顺利通行,渠道内设置“陡门”,用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其功用与今天的水闸无异。因此,灵渠“陡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闸建筑。“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灵渠的重要作用

灵渠的建成,完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扩大了中国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时至今日,仍在航运、灌溉、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岭南统一

灵渠首先是一项军事交通工程,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创建。秦代以前,岭南地区为“徼外之地”,一直未纳入中国版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为解决秦军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通过开凿灵渠,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和兵员补给,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灵渠的开凿,在成就秦帝国统一大业的同时,也大幅拓展了中国的陆海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重要商贸通道

灵渠连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运网,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重要商贸通道,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交通大动脉,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岭南地区的货船经漓江、灵渠、湘江、长江、大运河可直达长安城。明崇祯十年(1637年),据徐霞客《粤西日记》中记载,他途经灵渠时见到“巨舫鳞次”的繁忙景象。

发挥灌溉作用

《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据《广西通志》记载,唐初曾在灵渠南侧筑城设临源县,城址即在今兴安县城。因人口的增多,县城周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灵渠的灌溉作用逐渐凸显。为此,灵渠上建有堰坝和涵洞,堰坝作用与陡门相似,用以抬高水位,便于水车取水灌田。至宋代“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语出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清代“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新中国成立后,灵渠的灌溉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兴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

促进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文臣武将、文人士子途经灵渠进入岭南,包括汉代马援,唐代李靖、张九龄、柳宗元、李商隐、李渤,宋代范成大、黄庭坚、张孝祥、刘克庄,明代严嵩、解缙、严震直、徐霞客,清代鄂尔泰、陈元龙、阮元、袁枚等,他们或留下历史功绩,或留下诗词文章,丰富了岭南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也通过灵渠逐渐传入岭南,包括农业、手工业技术、建筑、饮食等文化,民间文艺如桂剧、彩调、马仔调、贺郎歌等,以及中原汉族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环。当时,合浦有一条通向长安的水陆联运通道:水路从广西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汉中—褒水,经陆路至秦岭—咸阳(长安),而灵渠就是这条水陆联运通道的重要咽喉。可见,灵渠的修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为今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打下弥足珍贵的基础。

三、柳宗元故居

柳宗元石像 1987年5月落成。通体由花岗岩制作,高5.6米,重30余吨。底座两侧有剑铭碑文和荔子碑文片断石刻。柳宗元(773~819年)于唐元和十年至十四年(815~819年)任柳州刺史。这一尊雕像重现柳宗元背手肃立、神情凝重、目光深沉而威严的形象。游人驻足瞻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每年清明时节,全市各界人士相约来到塑像前吊唁这位前贤士。

四、柳宗元陵墓

出处: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释义: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五、柳宗元遗址

大禹治水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吸取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通的办法,历时13年最后治水成功。他在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以民为本,科学创新等精神。

大禹治水首先是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山脉,河流进行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很窄,汛期洪水很难通过,于是他改堵为疏。大禹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他们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终于凿开大山,洪水向下游流去,江河也畅通了。

那么大禹治水有没有遗址呢?当然有。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而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也有大会诸侯的遗址,涂山氏国的遗址,并有禹王宫,启母石(望夫石),台桑(启出生的地方),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址。历代名人都在此处留下大量诗文铭刻,例如狄仁杰,柳宗元,苏轼,苏辙,宋濂等。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邓禹治水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历史事实。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