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纪念馆

2023-06-14 00:04:3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纪念馆

每周应该开六天,周一休息,

二、国科大两弹一星博物馆

深圳南山区的愽物馆位于南山大道和桃源路的交界处,具体地址为南山大道与桃源路交汇处西侧,交通比较便利。

如果您需要从南山区其他地方前往愽物馆,可以乘坐一下公交车线路:

1. 乘坐K115路公交车(长岭地铁站-福田区税务局)到科技园南站,下车后步行约300米即可到达愽物馆。

2. 乘坐79路公交车(大学城-南山区政府)到民治路口站,下车后步行约450米即可到达愽物馆。

3. 乘坐M466路公交车(盐田港-创业路)到桃源村站,下车后步行约300米即可到达愽物馆。

当然,根据出发地点具体情况,您也可以在市区内换乘其他公交路线或地铁,以便更加方便和快捷地到达愽物馆。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八一勋章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五位,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今天津宁河区),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内的空白,而且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负责研发的氢弹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于敏结构”,为氢弹后续的小型化、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氢弹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而著名的“于敏结构”,不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来者,都无法在技术领域对其形成压制或者突破,可谓独步天下。

2019年,于敏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第六位,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被誉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中国卫星之父”。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后来又担任中国第一颗遥感测控卫星、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同时,他又是中国通信、气象、地球资源探测、导航等为主的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还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可谓实至名归的“中国卫星之父”。

1999年,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七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县,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发明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著名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仅使中国人民填饱了肚子,也将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八位,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从中医药典籍和中草药入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研发出了“青蒿素”,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多国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九位,是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拥有着极高的造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不论是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还是爆发于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都冲在第一线,为抗击并有效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年,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并在《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中名列第一。

第十位,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辽源,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在担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期间,南仁东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带领团队接连攻克多个技术难关,确保FAST项目落成投入使用,使得我国在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领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9年,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

中国六大荣誉分别有: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新中国历史上,国家为了表彰为国家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设立了奖项,其中,有六项最高的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在六项荣誉中获得一项即可光宗耀祖,这个人偏偏六项荣誉齐聚一身,而且他是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这六大荣誉的人,他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院士。

五、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马兰军博园(马兰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境内,是二十世纪我国“两弹”(原子弹和氢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和部队三线指挥中心及后勤基地。和硕县地处新疆中部,北倚天山,南濒博斯腾湖,是进出巴州和南疆的门户,交通便利。1958年,63650部队(即马兰部队)进驻和硕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和硕成为我国重要的核试验指挥中心和研究基地,诞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作为我国“两弹一星”诞生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两弹”元勋程开甲等8位院士和29位将军,组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地核自卫力量,留下诸多国防将领和核科学家工作与生活的足迹,原基地司令部大楼、政治部大楼、将军住宅楼、警卫连营房、部队电影院、基地第三招待所等重要的居所和工作场馆军事遗迹至今仍保持了原主体风貌,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时代纪念意义、政治纪念意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不可多得的近代军事文化旅游基地,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品质。

六、两弹一星 中科院

  孙家栋,1929年生,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七、两弹一星与中科大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技大学,其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后备人才。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场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并向世界辐射。而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总体科技水平很落后,科研机构只有三四十个,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仅有600人左右。在这些尖端科学领域,国内更是一片空白,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而当时的中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提出,“科学院与高等学校应该重视高级科学干部的培养工作,并不断为各产业部门输送新的高级科学干部。”“尤其在力量缺乏、急需发展的学科,如果研究所高级科学干部都同时负责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矛盾。”

八、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

1、程开甲获得的六个最高奖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程开甲是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这六大荣誉的人,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九、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预约

一. 两弹一星元勋共有23人,分别是: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彭桓武,任新民,陈芳允,黄纬禄,屠守锷,吴自良,钱骥,程开甲,杨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陈能宽,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二. 23位元勋的事迹:

1.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王大珩 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3.王希季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4.朱光亚 核物理学家。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5.孙家栋 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6.任新民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7.吴自良 材料学家。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8.陈芳允 无线电电子学家。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9.陈能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10.杨嘉墀 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11.周光召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2.钱学森 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3.屠守锷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4.黄纬禄 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15.程开甲 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16.彭桓武 理论物理学家。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17.王淦昌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18.邓稼先 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19.赵九章 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20.姚桐斌 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21.钱骥 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22.钱三强 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3.郭永怀 空气动力学家。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扩展资料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随着氢弹、中子弹等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十、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

23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中郭永怀最强。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均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且以身殉国,被授予烈士称号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出生于山东荣成,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其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发展中国核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1]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