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秋收起义影评作文?

2023-06-10 14:18:3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秋收起义影评作文?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 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 -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二、观秋收起义的体会?

向敌人薄弱进攻,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三、傅彪修水纪念馆观后感?

通过参观傅彪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让我深入了解到了家乡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10万余名修水仁人志士,在参加秋收起义、两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等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至今,我县在册烈士高达10333人,居全省县市第五位。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四、英山市革命烈士陵园作文?

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满敬意的充满情感的一个弯腰.我们献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鲜花,或许先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中华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将军,赵一曼,杨靖宇同志,无数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都让我们震撼了.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

  烈士们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通过一块块碑文,一座座坟墓.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接受了人生的洗礼.此次学习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您好!我们在向您们真诚的瞻仰,我们更会永远地向您们——学习致敬!

  观麻城烈士陵园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麻城烈士陵园参观学习,通过对陵园及馆藏的观瞻,我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深刻的人生洗礼.

  作为“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蕴藏着深厚的革命文化气息.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锻造出了王树声、李硕勋等一大批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整个陵园宏伟气派,庄严肃穆!走进烈士纪念馆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感受到的是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国家兴旺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先烈,他们抱着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从大别山走出,征战南北,战场上他们英勇杀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用小米加步枪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地进攻,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革命队伍,使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参观完烈士陵园,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缅怀烈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他们为革命,为真理,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要时时缅怀他们,并把他们作为激励我们工作的动力,进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永远坚定党的信念,时刻怀揣革命先烈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及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永远保持对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感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武生院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五、有关北伐战争故事的读后感?

观《北伐战争》有感

北伐战争开启了中国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篇章,观看这段历史,总能使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以我的拙见进行浅显的总结并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

北伐战争真正起源于1923年的中共三大,在长期不懈的沟通下,在此次会议中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为实现华夏民族的安定崛起伟大目标决定与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合作。不久,在1924年的国民一大中,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领袖们也同样接受了合作倡议。

国民一大后不久,黄埔军校建立,可以说,为前线优秀陆军将领的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当莘莘爱国学子报考军校之时,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强国!不再受人欺凌!

只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核心人物孙中山在1925年3月不幸因病逝世,他的那句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一直警示着后人。这位伟大领袖的逝世,在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有种未战先折将的感觉,只是凡事不能只看坏的方面——孙中山的死,激起了爱国人士心中的悲愤之情,而这种内心的力量在不久之后直接得到了验证,那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罢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上街游行,直接在气势上打击帝国主义,更在心理上让各路军阀寝食难安。所以说,孙中山的逝世,即使是一种缺憾,也是一种财富。

想要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不易,就要了解当时的北伐背景——1926年,在剿灭了广州的叛乱势力后,起义军成功建立了广州根据地,理论来说以此为根基向上剿灭军阀是很有利的,可当时现有的条件是三大军阀中有两个与广州接壤,张作霖的25万兵力可以先不考虑,但吴佩孚以及孙传芳的各20万军队早已虎视眈眈,想要清除眼前的这道障碍。更不容乐观的是,吴佩孚把想法转化成了实际行动,率先出兵进犯广州西北部。大军来袭,我军岂有不战之理?幸而孙传芳采取暂时观望态度,没有形成双面夹击。基于现实情况,当时的广州军队只有10万余人,我军决定采取避其锋芒,划而分之,各个击破的理念,首先派遣叶挺的独立团为先遣军,阻击外敌。

可喜可贺的是,在激战了数天后,叶挺最终得到了两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打开了通往河南等地的通道,为起义军进驻中原地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场战斗,叶挺的独立团被冠以铁军的称号。

打仗靠的就是士气,在旗开得胜的顺势下,起义军横扫中原,在击溃了吴佩孚的军队后,又顺势向东,收复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成功剿灭了孙传芳的部队。至此,北伐战争已取得了基本胜利。

北伐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救军阀混战的中国于水火之中,可以说,在前期的实践中,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支持,为祖国建设注射了新鲜的血液。可是,这场战争究竟有没有取得胜利呢?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战争没能进行到底,实在可悲。可从根本来看,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没有像孙中山这样英明领袖的带领下,用军阀去打军阀,也只是相当于打到一个又亲手扶植起来一个罢了。不能不说,在偏离了原有初衷的情况下,中国也必将陷入另一场混乱的内战之中。

但我们不能否认北伐战争的重要作用,即使没有完全使中国恢复安定的秩序,但至少它向热血青年们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捍卫家园,不再仅仅停留在道义层面,而是真正地拿起枪杆,终结那些欺凌我们的敌人。

读史犹如读过去的自己,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甲午海战,我们看到的不应仅仅是某一时间段的惨烈或是辉煌,而是应该想想如何避免国家像那样衰落,如何保持国家的旺盛生命力。细细想想,历史也是蛮有趣味的。

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读后感?

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太过强大,我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虽然顽强作战,不怕牺牲,但终于失败。城市攻坚战行不通,要去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