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馆 > 正文

续写鲁迅的故乡

2023-03-07 18:38:14  来源:网络   热度:

我应该不能为你写吧!作文自己写才可以啊!不过我会帮助你

鲁迅的家乡:绍兴都昌坊口的资料

浙江省绍兴市内都昌坊口新台门。鲁迅 (1881 ~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此,至1898年 去南京读书止,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0~ 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时居于此,此后至1919年间几次回 乡也在此居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台门原是周氏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约建于1810 ~1813年,为典型的绍兴台门式民居。鲁迅家居在新台 门西首,为纵长式院落建筑,南北长90米,东西宽 5~ 22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皆为砖木结构,青 瓦粉墙,石板地面。1919年鲁迅举家迁往北京,部分建 筑被改建。故居前后 6进,中间隔天井,正面为两扇黑 油石库门,原系新台门的边门。进石库门,前二进为门 厅、过道及厅堂的平房建筑。厅堂原为 3间坐西朝东的 平房,被改建为坐北朝南的厅堂。厅堂前的一株四季桂 还是周家故物。后四进为鲁迅家的居室和生活用房。第 三进是5间楼房,后经改建,原为鲁迅家早年的住处。第 四进为2间南北向的楼房,是鲁迅家的原屋。楼下中间用 板壁隔断,各分成二小间,有门相通,是鲁迅祖母、母 亲住处和吃饭会客的地方。1910~1912年间鲁迅在绍兴 工作时,经常在此接待亲友来访,并在此写作了《古小 说钩沉》和第一篇小说《怀旧》等作品。楼房的北面二 进是灶间和堆放粮食、杂物的平房,中间有门通向后院。 故居的北部是百草园,原为周家与别家共有的菜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鲁迅故居多次进行修缮, 并建立了鲁迅纪念馆。

鲁迅的名言

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象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倘若看书,便成了书橱。

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不耻最后。即使慢,驶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目标。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

感情正烈的时候,容易封杀美。

月缺花残,潸然泪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揆(kui)〕准则,道理。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明亡后的事情。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散胙(zuo)〕旧时祭祀以后,散发祭祀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所供的肉这一件事了。

《热风.即小见大》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两地书.二二》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坟.娜拉走后怎样》

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

《两地书.八》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还不很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三闲集.铲共大观》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关于奴隶与奴才

……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虽然爬得上的很少,然而个个以为这正是他自己。这样自然都安分的去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克勤克俭,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着,拼命的爬,爬,爬。可是爬的人那么多,而路只有一条,十分拥挤。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聪明人就会推,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了。大多数人却还只是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在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他们大都忍耐着一切,两脚两手都着地,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下来又挨上去,没有休止的。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这是明知道你太辛苦了,想从地上站起来,所以在你的背后猛然的叫一声:撞罢。一个个发麻腿还在抖着,就撞过去。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撞得好就是五十万元大洋,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来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

……

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叫你们化些小本钱,而豫约着你们名利双收的神仙生活。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的。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准风月谈.爬和撞》

初看见血,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过久住在杀人的名胜之区,则即使见了挂着的头颅,也不怎么诧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的缘故。由此看来,人们……要从自由人变成奴隶,怕也未必怎么烦难罢。无论什么,都会惯起来的。

《集外集拾遗.上海所感》

鲁迅全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年九月

简介

总 目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

第十二卷 书信

第十三卷 书信

第十四卷 日记

第十五卷 日记

第十六卷(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朝花夕拾

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卷目如下:

1973年12月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

《第一卷 坟 呐喊 野草》

《第二卷 热风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故事新编 华盖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 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稽郡故书杂集 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 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月界旅行现代小说译丛 地底旅行现代日本小说集 域外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 小彼得 表 俄罗斯的童话 附: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 艺术论(卢氏)》

《第十六卷 壁下译丛 译丛补》

《第十七卷 艺术论(蒲氏) 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 文艺与批评 文艺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 毁灭 山民牧唱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九卷 竖琴 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灵》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2005年,《鲁迅全集》以崭新的面孔与广大读者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继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后,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鲁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两地书》原信68封,《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约10万字,总卷数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这次修订对注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释1000余条。 新在何处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数字解读 :新版《鲁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释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改动达1000处,新增注释900余条,新增佚文23篇。 专家点评 :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割裂了翻译和创作的联系,不能更好的体现鲁迅的精神。

[编辑本段]2005年版《鲁迅全集》总目

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 一 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 二 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 三 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第 四 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 五 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 六 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 七 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 八 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 九 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 十 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希望帮得到你

声明:此教案来自网上!

《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生字词(略)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构

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

2、在故乡(6--77) 杨二嫂

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

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

二.变化

(一)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

“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

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 “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

(二)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

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

聪明勇敢:捕鸟、刺猹

和我的关系:好朋友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

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

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

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

(三) 杨二嫂

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

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

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

语言:尖酸刻薄、虚伪

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四)小结

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

景: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与闰土 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释原文。

“无所谓”――“说不上”。

2. 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

3.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

4. 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三.扩展阅读

这样类似的句子,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如: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关于“走”――《过客》

建议同学们在课后,或放假时把这些文章读一读,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也长大成人了.回想起当年养育我的母校,便情不自禁的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真想回去看一看。

说干就干,这天下午,我没有什么事做,便来到了我的母校.来到门口一看,咦,怎么没有机器人看守呢?说罢,门自动打开了,奇怪,它怎么回自动开呢,难道认识我?这是,陆老师走了过来,我便问她,她告诉我说:“这是因为在门的上方有一个隐型的监视器,可以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就算没有机器人看守,也不会有坏人进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也会有安全感。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心里也不住的赞叹:母校的变化真大啊。

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教室,我向里面一望,咦,怎么没有学生在呢?原来,学生们全都在上课时隐身了,因为这样,上课才能像在看电影一样,既好玩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电影似的学习,学生们很喜欢,所以个个学生都很爱学习,学习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之后,我来到了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像一片海洋,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我都陶醉在其中,过了一会儿,我回过神儿来,问陆老师: “现在的草操场都变成了花园,那学生们上课怎么办?”陆老师没有回答,带着我来到乘飞毯的地方,乘飞毯来到了学校的楼顶,我好奇的问:“您带我来这儿干什么?”陆老师还是没有回答,她把我推向前,我走进去,顿时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看见了绿草茵茵的操场,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只见陆老师按了“操场”的按钮,操场就出来了,而且还有很多在开心活动的同学,我问老师:“为什么刚才我没有看见一个学生呢”“因为你刚才看到的是一个虚幻的操场,真正的操场要按钮才会浮现。这里还有许多按钮,操场只是学生做早操和上课的地方,如果要踢足球,就按“足球场”,打篮球就按“篮球场”。”陆老师自豪地对我说。我听了之后,也点点头,心里不住的赞叹:“母校真是太妙了,发展的太快了,中国的经济真是太了不起了!”

是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今后一定会制造出更多更妙的社会

一周热门